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3章 申屠嘉:不要让太子失望!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对于周亚夫这位名将,刘荣的情感非常复杂。

从上帝视角,透过‘天眼’看历史上的周亚夫,刘荣其实颇有些看不上这位功勋卓著,同时却又极其缺乏政治智慧的武人。

尤其周亚夫,还是刘荣认知中的‘逆臣’——绛武侯周勃的儿子,就更让刘荣喜欢不起来了。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荣以上帝视角、以纯粹后世人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周亚夫这个纯粹历史人物的前提之上。

若是考虑到自己穿越后的身份,在原有历史事件线上,与周亚夫之间的羁绊……

“为了坚持让老爷子立嫡立长,明明和‘我’没有丝毫干联,却为了‘我’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在心中,如是为周亚夫——为历史上的周亚夫发出一声悲叹,刘荣望向周亚夫的目光,也是莫名柔和了下来。

“条侯,是一定要做丞相的。”

“——从太尉一职离任后,条侯,必须做我汉家的丞相。”

“若不如此,天下人便要说:我刘氏天子刻薄寡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便要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第一大功臣,却无法在朝堂之上拥有一席之地。”

直言不讳的表达出自己对周亚夫获任为丞相——这一职务调动的理解和看法,刘荣不完再稍一翘嘴角,对周亚夫露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笑容。

“知道条侯喜欢行伍间,武人们直来直往的氛围;”

“也很难习惯丞相府,以及朝堂之上的‘蝇营狗苟’。”

“——又担心丞相脾性刚烈,做出什么不妥当的事,和父皇起了冲突。”

“不知花费了多少力气,求了多少能求上门的人;”

“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是把条侯,扒拉到了孤的太子宫中。”

“前几日,还和父皇聊起条侯,又寻摸着让父皇重启左、右丞相之制,好让条侯多个帮手,免得丞相府乱成一锅粥……”

这件事,窦婴显然是有所耳闻;

故而,在刘荣如是道出一番话之后,窦婴面上不见丝毫讶异,只似笑非笑的顺着刘荣的目光,望向周亚夫那略带些呆愣的面庞。

至于申屠嘉,虽然没有提前收到消息,却也明显从此事上,嗅到了刘荣的手尾。

只意味深长的看了刘荣一眼,便也含笑昂起头,朝着周亚夫看去。

被刘荣,以及窦婴、申屠嘉三人齐齐注视间,周亚夫心头思绪百转。

终,还是满脸复杂的拱起手,无言对刘荣一礼,便算是对刘荣表达了谢意。

——对于自己的未来,周亚夫感到非常郁闷。

因为从天子启不惜拜自己为相,也非得让自己从太尉的位置下来,并第一时间收回自己手中的兵符——等等一系列举措,周亚夫便不难推断出: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踩在了‘功高震主’的边缘。

再进一步,甚至只是再进半步,天子启恐怕就会开始考虑要不要动用非常手段,来铲除这么一個功勋卓著,以至于已经对中央、对皇权产生威胁的大功臣。

便说眼下,也就是天子启身子骨还勉强能撑着——至少能撑到太子刘荣加冠成人;

若不然,天子启只怕会立刻开始着手,为将来的‘少弱之君’铲除威胁了。

而这一切,和周亚夫曾经,对自己未来的畅想,不能说是毫无关系,也起码是南辕北辙。

——周亚夫的毕生理想,都是以第一责任人、最高指挥者的身份,指挥那场必将爆发的汉匈决战!

是提兵北上,马踏草原,成为那场汉匈决战的第一功臣!

在曾经的周亚夫看来,吴楚之乱顶多,也只是周亚夫证明自己,好在将来,能众望所归的指挥那场决战的舞台。

最终,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却成了周亚夫军旅生涯的绝唱?

这让周亚夫如何能接受?

连‘不得不从军队淡退’都接受不能,更别提让周亚夫——让这么一个纯粹的有些过分的武人,从此成为治国安民的相宰了……

“其实,臣在回长安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

“——这太尉,臣固然是做不下去的;”

“但丞相,也绝非臣能施展才能的位置。”

“与其站着丞相之位,误了宗庙、社稷,还不如择机挂印请辞。”

漫长的沉默之后,周亚夫也终于主动开了口,开始抱怨起自己的遭遇。

直白道出自己的打算,便自然地抬起头,望向被刘荣搀扶着向前走去的前丞相:故安侯申屠嘉。

“一如此番,故安侯功成身退,以为太子太师;”

“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也会效仿故安侯,向陛下请辞丞相之职,专心做太子太保。”

“——我的后半生,恐怕很难再以将军的身份上战场,更不可能达成马革裹尸的愿望了。”

“若是能教太子一些东西,又或是为太子培养几名可用之才,也算是没有虚度此生……”

这番话,周亚夫可谓是说的怨气十足。

虽然没有哪怕半个字,在抱怨天子启‘肚量狭隘’,不能容忍,又或是苛待功臣,但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却无不在对天子启表达着不满。

就好似在周亚夫看来,平定吴楚之乱的功劳,就算无法为自己赢得‘常设太尉’的职务,也至少应该让自己在天子启面前,具备‘想不做丞相,就可以不做丞相’的特权。

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知道刘荣方才说的没错、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周亚夫也还是不由自主的将这份怨念,归到了天子启的头上。

对此,刘荣纵是有心再说些什么,终也只得尬笑着低下头去,并未再多说一句。

——对周亚夫,刘荣自认已经做到了‘竭尽所能’。

在原本的历史上,周亚夫以太尉的身份平定吴楚之乱,而后被天子启拜为丞相;

对自己没能继续做太尉、继续领兵为将心怀不满,又实在不愿意做丞相,周亚夫便开始疯狂划水;

莫是出工不出力了——周亚夫愣是连工都不出了!

在被天子启拜为丞相后的三个月内,周亚夫愣是连丞相府的大门,都没有踏进去过哪怕一次!

到三个月后,丞相府的官员们跑到天子启面前叫苦不迭,说周亚夫不管事儿,丞相府都要无法运转了,天子启才召见了周亚夫。

结果周亚夫身着常服入宫,并称:对于臣这样的武人而言,做丞相,和赋闲在家做农人,根本就没什么差别;

既然都‘赋闲在家’做了农人,那臣当然应该身着布衣,作农人打扮了?

刘荣猜测,周亚夫的这个举动,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有些俏皮、唐突的方式,来委婉的让天子启罢免自己,从而得以重回军中。

但显而易见的是:周亚夫在原时间线上的这个举动,非但没能赢得天子启的理解和同情,反而为周亚夫最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最为关键的一颗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丞相周亚夫和天子启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愈发激烈。

——周亚夫愈发不满于自己这个‘大功臣’受到的待遇,想要从丞相的位置上挪窝,重新回军队做将军的意愿愈发强烈;

天子启则愈发不满于周亚夫的倔强、叛逆,并逐渐演变成对周亚夫的忌惮。

最终,天子启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宣判了文景二朝最具代表性的大将:条侯周亚夫的死刑……

考虑到此间种种,以及原历史时间线上,周亚夫因天子启废太子刘荣一事,便梗着脖子硬刚天子启的‘光辉事迹’,刘荣才决定出手,稍微改变一下周亚夫的人生走向。

一个太子太保,算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周亚夫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外加一个‘重启左右丞相制’的提议,也将大概率为心不甘情不愿,极不乐意在丞相府坐班的周亚夫,找到一个可以独自处理相府事务的同僚。

前者,确保了周亚夫的未来;

后者,则避免了周亚夫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几年,因丞相府运转迟钝等缘故,而和天子启发生正面冲突。

——刘荣,只能做到这个份上了。

如今的太子荣,哪怕是用上了吃奶的劲儿,也只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

剩下的,就只能看周亚夫自己,究竟是要顺从刘荣,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还是选择走历史上的老路,将自己活活‘逼死’了……

“条侯认为,做将军,比做丞相更好。”

“——这样的看法,我其实非常能理解。”

“曾几何时,我也带着和条侯类似的想法,整日里牢骚连篇,恨不能重新做一个阵前卒,也不愿做劳什子郡守……”

对于周亚夫,刘荣自认仁至义尽,没打算再多做什么努力;

不料刘荣身侧,听闻周亚夫满腹牢骚,一路上都轻松惬意到好似在踏春的老丞相申屠嘉,却是毫无征兆的站了出来。

如是道出一语,便面挂微笑,弯腰捶着腿,就势在道路边的田埂上坐下身。

待刘荣三人也各自坐下,便见申屠嘉深吸一口气,又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而后便以追忆的口吻,说起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过往。

“我申屠一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睢阳。”

“若没能得到太祖高皇帝的赏识,如今的我,或许会在睢阳城内的梁王宫左近,靠在某颗老树下晒太阳,再时不时逗弄儿孙,颐养天年……”

···

“汉元年,太祖高皇帝还定三秦,重夺八百里秦川;”

“次年,又召集各路诸侯会盟于蓝田,举诸侯联军足有五十六万,东出函谷,以报项籍弑杀义帝楚怀王的血仇!”

“路过睢阳时,太祖高皇帝张榜招兵,我应召入伍,做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兵卒;”

“虽然在之后不久,因为能施展强弓硬弩,而被太祖高皇帝任为队率司马,麾下也不过兵卒五百而已……”

说到此处,申屠嘉稍从追忆中回过神,温笑着对窦婴一抬手。

“王孙初逢战阵,率兵便足有二十万之巨,行军拔营有条不紊,安营扎寨井然有序,如臂指使,宛若一人;”

“这样的天资,是我没有的。”

又转头望想周亚夫:“条侯自幼饱读兵书,深稔兵法之要,更得绛武侯言传身教;”

“这样的家世,也是我没有的。”

···

“初逢战阵,我率领麾下五百弩卒,要做的不过是列阵放箭,却几次三番乱了阵列,更险些被楚骑所冲散!”

“若非麾下将士效死,外加兵势大好于我,恐怕初登战场,我便要成为汉家——成为太祖高皇帝帐下,第一个在胜仗上全军覆没,更以身殉国的队率司马……”

“——从初登战场,到熟于战阵;”

“从队率司马,到校尉、都尉。”

“我付出的努力,历经的艰辛,遭遇的危险,失去的亲人,都是很难为旁人感同身受的……”

满怀惆怅的发出一声长叹,申屠嘉那已泛起红的双眸,再次落到了闷闷不乐的周亚夫身上。

“条侯认为,我在军中度过的岁月,难道不值得缅怀吗?”

“还是那段行伍间的岁月,是我很舍得、很愿意放弃的呢?”

···

“在被孝惠皇帝——也就是被吕太后,从都尉转任为淮阳郡守之后,我也曾无所适从,整日整日对着案牍、卷宗抓耳挠腮。”

“——要知道当年的我,可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啊?”

“连字都不认识,却做了淮阳的郡守,要整日整日处理郡中政务;”

“这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无比艰难的事呢?”

以老者特有的凄苦颤音,对周亚夫接连发出如是几问,惹得周亚夫满脸羞愧的低下头;

借着调整呼吸的气口,给了周亚夫一点消化时间,老丞相才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说道:“从字都不认识的大老粗,到汉家最出色的郡守;”

“——我花了十五年的时间,从曾经那个只知道挽弓、架弩的武人,成为了能治国安邦,与民安乐的淮阳守。”

“到先帝元年,适逢先帝追封开国元勋功臣中,功劳原本不足以被封为彻侯,却也在二千石的位置上履任多年、劳苦功高的老臣,以悉数为关内侯。”

“我这故安侯国的五百户食邑,便是这么来的。”

···

“被封为关内侯,又接连在年计中得了‘最’,终为先帝召入长安,担任内史。”

“待北平侯张苍为相,御史大夫出缺,便又递补为亚相御史大夫,并在北平侯被罢相后,为先帝拜为丞相……”

“——这期间,我没有哪怕一日,是能凭借自己现有的能力,可以轻松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做了三年内史,我就学了三年该如何做内史;”

“做了十一年御史大夫,我便也学了十一年——学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御史大夫。”

“又从先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开始,做了足足十年的丞相;”

“我,也依旧是学了足足十年,才勉强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丞相……”

就算从丞相的位置卸任,让申屠嘉的身体状况有明显好转,但也终归是年迈的开国元勋;

说到此处,申屠嘉终也不免气息不稳起来,却也还是强撑着最后一口气,满目惆怅的凝望向周亚夫目光深处。

“在尚还只是皇长子的时候,家上便曾与我说过:战争,仅仅只是政治的延伸;”

“——通过战争所取得的成果,最终依旧要服务于政治;战争所导致的失败,也同样会导致政局的动荡。”

“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晦涩,但连我这么个愚笨的人都能大致明白,以条侯的天纵之资,断不可能不明白。”

···

“行伍、战争,终究只是流于表面的东西。”

“真正难的,从来都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帮助国家,让国家拥有派兵阵仗的能力和底气。”

“我汉家的臣子,无论文武、出身,都历来讲究一个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

“——做了将军,只需要伸手和朝堂要粮草辎重,之后便专心于‘如何取得胜利’即可;”

“但做了丞相,条侯或许便会意识到:真正让战争取得胜利的,或许并不是拼死血战的将士,以及运筹帷幄的将官;”

“而是那些默默无闻,为大军输送粮草、筹备辎重,让前方大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只需专心于作战的人。”

“丞相,便是这些人的‘将军’;”

“是国家遭遇的每一场战争中,都比前线的将军们,更需要成为‘将军’的人。”

道出这最后一句话,申屠嘉终是双手一拍大腿,费力的站起身来。

若无旁人般,将刘荣三人晾在一旁,自顾自捋了好一会儿呼吸;

终于喘过气来,才将双手缓缓背负于身后,再度望向周亚夫,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同为太子三师,条侯和我,还有王孙,从今往后的一举一动,便都要考虑到储君。”

“——条侯当然可以肆意妄为,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但还是想要提醒条侯:家上这个太子储君,可是条侯和窦王孙,不惜通过‘拥兵自重’——甚至是‘逼宫’的方式,才最终得立。”

“若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让我汉家发生储君易立的巨大动荡,那条侯,可就要成为汉家的罪人了……”

···

“如果愿意做丞相,那我这个老朽之人,当也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上一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教条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丞相。”

“如果不愿意,那也希望条侯可以谨慎行事,以尽量稳妥的方式——以不伤害太子储君的方式,来达成自己辞相的目的。”

“——一切,都以宗庙、社稷为重!”

“这,是令尊绛武侯:周勃周翁①,遗憾的没能领悟到,并为此付出过巨大代价的道理。”

“希望条侯,不会再踏上绛武侯的老路,让宗族自绝于汉家才是……”

·

·

·

·

ps:周翁:汉时,对某人的尊称,尤其是对过世者的敬称,通常是以姓氏+公,如张公、李公之类。

但放到姓周的人身上时,情况就有一点特殊了——周公,恐怕很难被理解为‘姓周的人’,而是会直接被理解为华夏至圣:周公姬旦。

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同时也是避尊者讳,尊称姓周的人,便不会用‘周公’,而是用:周翁。

同理还有姓王的人,也不会被尊称为‘王公’,而是称:王翁。

诸如此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0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