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6章 权宜之计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游牧文明,确实是有其不够健全的地方的。

‘游牧’二字,以及草原恶劣的生态环境,意味着这个文明必然长期处于动荡。

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字的缺失,又使得他们不具备,也没有记录历史,反思过去的认知。

所以草原上的朝代更迭,永远都是把一栋大楼推倒重来;

而农耕文明的朝代更迭,则往往只是大楼换了一个拥有者,该继续往上盖就继续往上盖。

最糟糕的情况,也顶多就是暂时不往上盖了,却也绝不会把大楼推倒。

换而言之:游牧文明无法长久,且注定失败,其实是必然。

——农耕文明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只靠一个‘熬’字,就能把一个强大的游牧文明给熬死。

但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华夏王朝,都没有选择这个方案。

原因就在于:熬死一个游牧政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或许三十年,或许五十年,也可能是百八十年。

哪怕按五十年来算,以华夏帝王普遍不超过十五年的政治寿命,这就已经是至少三代人了。

用三代人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去等敌人自己崩溃?

但凡有实力,谁愿意忍这么久?

就算没实力,也没人愿意真的干等,而是会像如今汉室这般,低调的积攒实力。

等实力攒够了,敌人崩溃也好,没崩溃也罢——总得把这些年的委屈算一算,把仇恨、耻辱报一报的。

巧合的是,在汉匈这两个庞然大物身上,这两件事,却隐隐交叠在了一起。

——刘荣这一朝,汉家基本完成了力量的积攒,做好了‘算总账’的准备!

同一时间,匈奴人也已经盛极而衰,踏上了游牧文明统一政权的下坡路。

此消彼长之下,最终结果如何,可谓是一目了然……

“坊间物论~”

“不去管他便是。”

未央宫,宣室殿。

刚从隔壁温室殿搬回正殿,春日残存的些许凉气,还是让刘荣乖乖披上了一层薄毯。

听闻耳边,传来郎中令,或者说是绣衣指使周仁的汇报声,刘荣一边低头查阅着朝政奏疏,一边时不时将身上的薄毯往上拉一拉、在领口的位置紧一紧。

嘴上,却也没忘说着什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塞言路,和堵塞川河的结果,是同样严重,甚至是更为严重的。”

“——朕祖太宗孝文皇帝有言:不因愚昧农户之言,而降罪于朕之臂膀、国之基石。”

“朕,深以为然。”

这番话说出口,刘荣便抬手轻轻一摆,却并非是让周仁退下,而是让周仁结束这个话题。

这倒是让周仁眉头微微一皱,暗下也悄悄思虑起来。

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绝对不小。

毕竟是能被绣衣卫收集起来,上报周仁,并最终送上刘荣案头的舆论讯息;

能被周仁提炼上报到刘荣这里,本身就有一定的上报必要性。

至于具体是什么事,却也算不上有多复杂。

——随着匈奴使团来朝之后,长安朝堂,尤其是天子刘荣的强硬姿态,在坊间街头巷尾传播开来,舆论不出意外的炸了。

有人高兴,有人觉得解气;

有人兴奋,有人觉得还不够。

也正是在这近乎‘普天同庆’般的积极舆论中,却出现了一个看似正常,实则明显有些不大和谐的声音。

大约是在三天前,街头巷尾突然出现了一种说法。

虽然和主流舆论看似一致,张口闭口‘我汉家之强盛,远非蛮夷之流所能碰瓷’之类,但其中却夹杂了一个明显有些过激的言论。

——有一部分身份不明的人认为:既然汉家已经强盛至此,那从今往后,就再也不需要通过外交途径,和匈奴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洽了。

但凡看匈奴人不顺眼,就该是一个打字!

这个说法最开始出现时,周仁还没太当回事。

但很快,这种说法就极为迅速,且极为准确的朝着尚冠里扩张,并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功侯贵戚,乃至于军中将帅的支持。

——是啊!

——我汉家都这般强大了,还和匈奴人谈个屁啊!

——打!

——年年打,月月打,最好没日没夜、每时每刻都在打!

发现尚冠里都隐隐有些‘众口一词’‘一致对外’的趋势后,周仁这才意识到了不对,赶忙上报到了刘荣这里。

但从刘荣方才的反应来看……

怎么说呢;

是刘荣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还是在刘荣看来,这件事,本身就算不上有多严重?

按照过往的习惯,以及周仁与先帝刘启、当今刘荣——这两代汉天子日常沟通的惯例,天子明确示意‘不必再说’,周仁就该略过这个话题。

但不知为何,周仁在短暂的思虑之后,终还是决定:叛逆一小下。

便见周仁微皱着眉,欲言又止的再三抬头,又再三把头低下;

见刘荣始终投入在面前的政务之上,终也是不得不主动开了口。

“陛下。”

“臣认为,这件事,若是不作出妥善处置,恐怕会在日后,引发一场不容小觑的动荡。”

“——诚然,这番言论看似是国富民强、举国刚烈之论。”

“但农户黔首便罢,连尚冠里,乃至军中将士们都信奉此论……”

说着,周仁照例在恰当的位置止住话头,给刘荣充分留出了留白。

在周仁看来,即便刘荣先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被自己如此委婉提醒,也总该‘幡然醒悟’了;

又或者,刘荣是真的不觉得这件事很严重,那在自己这番提醒过后,刘荣也该好好解释解释:这件事,为什么‘并不严重’了。

果然不出周仁所料,几乎是在周仁话音落下的同时,刘荣手中兔毫便落回了砚台之上。

那双始终落在竹简、文档上的眼睛,也终于投向了御榻一侧的周仁。

只是刘荣却并没有急着说话。

便那么默默注视着周仁,甚至还上下打量了一番。

看的周仁都有些莫名心虚起来,刘荣才终是正过身,端起热茶碗灌下一口,又舒服的发出一声长叹。

“哈~~~”

“即便是开了春,这天儿,也还是有些凉啊……”

丢下这么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刘荣又侧身撇了眼周仁,而后便不顾周仁茫然的目光,再次低下头,投入到了政务的处理之上。

至于自己‘随口一语’所暗含的言外之意,刘荣相信周仁能听懂。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至刘荣即立,先后发动朝那之战,以及河套-马邑战役,仅仅只过了短短五十年。

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的一切,基本都是欣欣向荣,朝着更好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经济,军事,吏治,治安,国家财政,中央集权——一桩桩,一件件,都比开国之时、都比太祖高皇帝一朝,要强上不止三五个档次。

经济层面——太祖皇帝一朝,天下米石八千钱,百姓民以物易物,易子而食;

刘荣在位,粟、麦作价皆不过石五十钱,百姓民谁算不上丰衣足食,却也至少是有的吃、有的穿。

军事层面——太祖皇帝一朝,为了在经济濒临崩溃、中央财政捉襟见肘的糟糕状态下,应对接连不断的异姓诸侯王叛变,丞相萧何不得已,将汉室军队的各项维持成本一减再减,一削再削。

那些年,跟随太祖高皇帝出关平叛的关中兵马,除去贵族子弟,又或是南北两军的禁军嫡系,其余寻常兵卒,基本都是一身薄军袍,一柄制式长剑。

然后就没了。

脚底下,有穿布履的,有穿草鞋的,主打一个随心所欲,穿的起啥就穿啥,中央朝堂一概不管。

就连束腿所需的一根长布条,朝堂都已经是负担不起,不得不让应召兵丁自筹自备。

反观现在?

——吃穿用度,已经是汉室军队最不需要担心的后勤辎重。

吃,吃的面食,外加隔三差五的肉食;

穿,穿的是出自少府西织室的精细军袍,外加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数量却供应了相当一部分的甲胄!

武器更是五花八门——剑、戈、矛、戟、弓、弩,只要是你能想得到,并且能熟练使用的武器,便基本都能发配到你的手上。

至于吏治、治安、国家财政、中央集权,更是不必赘述。

吏治方面,汉家虽然没有太过坚定地反腐倡廉,但官僚队伍的综合素养,却是随着社会安定而稳步提高;

治安方面——单从太祖高皇帝时,秩中二千石,全责关中缉盗事务的‘备盗贼都尉’,如今已经降格到了比千石,隶属内史下的中尉属衙,就可见一斑了。

负责治安的部门,行政级别连续下降,从国家级干部下调掉了市厅级;

你说治安有没有便好?

剩下的国家财政、中央集权——国家财政方面,汉家自太祖皇帝年间的捉襟见肘,不得不通过发行官方伪劣钱币来维持,到了如今刘荣一朝,府库充盈到钱都不知道咋花;

中央集权方面,汉家也从太祖皇帝在位时期,关东异姓诸侯林立,甚至需要宗亲诸侯去制衡异姓诸侯,到了如今,异姓诸侯悉数作古,宗亲诸侯也被剔除爪牙的阶段。

可以说,如今的汉室比之开国初,几乎是方方面面的碾压。

除了开国年间,有那么一批纵观上下五千年青史,都能数得上好的猛人,其他任何方面,汉家都走在稳步向上的康庄大道。

但事实上,除了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杰出到令人咂舌的人才队伍之外,太祖年间的汉家,其实还有一个比如今汉室,要跟‘强’的地方。

——民族自信。

准确的说,是国民的心气儿,精气神。

想当年,匈奴冒顿单于伙同韩王信,悍然发起对汉室边墙的入侵。

消息传出,汉家之民无不感到愤恨,更是有无数人自发参军,势要去北墙,给匈奴人好看。

——要知道当时的行伍,可不是如今汉室的行伍!

虽然对阵亡将士有抚恤,但对立有战功者,能给出的赏赐却少得可怜。

伤残者更惨——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层面的照料,只能回到家里,成为一个失去自理能力的负担,自生自灭。

那般恶劣的国家整体状况,百姓仍旧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军入伍,北上戍边。

为什么?

因为在他们看来,区区匈奴北蛮,居然也敢骑在华夏贵胄脖子上拉屎,简直是叔能忍,婶不能忍!

哪怕彼时的华夏穷困,也还是要出手告诉那些没开化的野人:你华夏爹,不是谁都能碰瓷的!

现在呢?

一场朝那之战,一场河套-马邑战役,确实是让天下人都激动了起来,口口声声‘我汉家也支棱起来’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太祖皇帝开国,到刘荣在位,这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百姓的国民自信,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点点消磨殆尽。

如果说,太祖高皇帝之时,匈奴人还只是‘区区蛮夷’;

孝惠皇帝,即吕太后掌权之时,匈奴人是‘无礼北蛮’;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人就成了‘虽然野蛮,却也无比强大’的游牧之民。

再到孝景皇帝在位、当今刘荣即立——在汉家百姓的认知当中,匈奴人的‘强大’‘不可战胜’,是始终在一点点上涨的。

用更为简练的话语来做总结,就是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国家在一点点强大;

但国民抵抗敌人、仇视敌人的心,也一天天被消磨,最终成为了对敌人的盲目崇拜、对自己的盲目轻视。

前后两场战争,确实让汉家上上下下,都品尝到了胜利的滋味,都体会到了战胜方的美妙感觉。

但这两场战争,还远远没有让汉室的大部分人,意识到自己的强大,以及匈奴人‘并非不可战胜’的客观现实。

——过去这些年,汉家奉行忍辱负重,休养生息的国策,目的自然是为了积蓄力量。

但底层百姓却被这多年的忍辱负重,给压弯了脊梁、压低了头颅。

此番,长安接头出现‘我汉家已经强大到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根本不需要和匈奴人交涉’的言论,刘荣自然能看明白。

——年轻的将士,渴望建立功勋!

但刘荣真正为之感到欣喜的是:这一言论,是能让底层百姓重新建立起自信心的。

虽然还不至于说是让所有人,都相信汉家真的强大到无敌的地步,再也不需要和匈奴人进行任何外交交涉;

但他们会想:既然连这种言论都出现了,那我汉家,应该是强大起来了吧?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不外如是。

对于如今的汉家——对于刘荣而言,这样的权宜之计,也算得上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5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