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2章 天赋这个东西,藏都藏不住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继续说下去。”

对于卫青提出的‘两个目标’的说法,刘荣可谓是老怀大慰。

——在后世,是有类似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的!

即:无论是战争,还是商贸——哪怕是个体在某件具体事上,都应该在确保达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

比如一场考试,你首先要保证你及格;

在此基础上,再试着去争取考八十、九十,乃至更高的成绩。

再好比一门生意,你首先要保证不亏本,把你的生意维持、经营下去;

然后再试着去谋求一成、两成,乃至三五成的利润。

又或者,一把网络游戏。

对手拔了你的上塔,你就得拔对手下塔来对换;

对手拿了峡谷先锋,你就得打小龙来做资源置换;

对手在上路打麻将,三人群殴你们家上单,你就得下路四包二,欺负他们家下路!

完成了这些基本目标之后,也得去争取完成那些难度更大、收益更高的目标。

比如对位单杀;

比如拿下大龙;

再比如赢下团战,并取得最终胜利。

战争,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是拿过去这场河套-马邑战役举例。

作为马邑战场的主将,你程不识且不论能不能咬住单于庭主力——至少不能把马邑给丢了吧?

河套方面也是一样——且不论能不能真的夺下河套,但最起码,也不能在还没渡河之前便走漏风声,让匈奴人把大军堵在大河东岸,连河都渡不过去吧?

这,就是很容易就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基本目标。

或者说是既定目标。

而在此基础上,马邑战场尝试咬住单于庭主力、河套战场争取彻底拿下河套,并真正将河套纳入汉家的版图,这就是卫青口中的:第二个目标。

这里的第二目标,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梦想’,或者说是远大理想。

毕竟在战争开始前,无论草原还是汉室——可没人觉得汉家真能拿下河套,又或是在凭一座城池,真就把匈奴单于庭主力给拖在代北。

有了这‘两个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既定目标、外加一个远大理想的思想理论支撑,卫青对于平城战役的见解,其实也就一目了然了。

“冒顿想要试探我汉家、试探太祖高皇帝——或许确实没预料到太祖高皇帝会御驾亲征,以供冒顿如此近距离、如此直接的试探。”

“但在冒顿的第二个目标当中,肯定有‘如果有机会,便困杀、生擒一位汉家大将,以试探汉家的反应’的内容。”

“只是太祖高皇帝御驾亲征,又恰如冒顿所预谋的那般,跳入了白登之围;”

“这才让冒顿将‘困杀、生擒一汉将’的第二目标,改变为:困杀,或生擒汉皇帝!”

···

“对于匈奴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很可能就是抱着类似的想法,到朝那塞外碰碰运气。”

“运气不好,那就完成第一个目标:攻打汉边,抢掠人口、物资,并威慑我汉家。”

“运气好,就试着再完成第二目标:深入汉家腹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动摇我汉家的宗庙、社稷。”

“结果显而易见——老上单于,基本完成了这第二个目标。”

其实卫青说到这里,刘荣就已经为这场对答——或者说是这场君臣奏对打了满分。

能提出‘一个既定目标,一个远大理想’的将领,已经足够让刘荣刮目相看。

尤其这位将领,才刚十岁出头!

十岁!!!

短短一年之前,这少年还只是个寄居生父家中,却根本不被家人接纳的奴生子!

如果是程不识、郅都,乃至于郦寄、栾布等老将提出这样的见解,那刘荣会含笑点头:不愧是宿将,果然有点东西;

若是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将官,刘荣也大概率会竖起大拇指:将军天资不凡,前途不可限量。

但当一个十岁出头,且才刚完成从奴生子——从‘牧奴’到‘郎官’转变的少年,提出这等深刻的哲理时,刘荣只能说……

不愧是你啊!

长平烈侯!!!

花费了不小的力气,才将疯狂上扬的嘴角勉强压下,刘荣也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一副淡定从容。

深吸一口气,故作随意的轻轻一摆手——示意卫青再次继续说下去。

便见卫青微微点下头,便自信满满道:“其实这一点,从整场战役的后续走向中,也大致能看出一二。”

“——事实上,无论太祖高皇帝是否身陷白登之围,那一战,我汉家的目标、目的都始终不曾变换。”

“即便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我汉家最终,也还是将韩王信、代相陈豨,乃至于燕王卢绾等控制的边墙一代肃清。”

“更是接连收回马邑以北的雁门地区,上郡以北的云中郡等等。”

···

“这些,其实都表明那场战役,我汉家才是战略获胜的一方。”

“只是我汉家的胜果,都被那场白登之围所掩盖——甚至是完全掩盖!”

“世人皆只知汉匈平城一战,我汉家的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

“却不知那一战,我汉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

这一番话,卫青倒是难得没有再语出惊人,而是和主流观念保持了一致。

或许听起来挺扯淡的。

汉匈平城战役?

赢了?

嘿!

赢麻了是吧?

——特么皇帝都让人给包围了,差点就‘开国又殉国’了,还好意思说自己赢?

关中子弟:北军精锐,在白登山冻死冻伤冻残数千人,编制都冻没了,还嬴?

脸都不要啦?

但事实上,从整场战役的进程,以及战前战后,汉匈双方的国境线、实际掌控区域的变化,就不难看出这一点。

——在平城战役前,马邑,是汉家毋庸置疑的最前线!

而且彼时的马邑,和如今的云中城一样——是从汉家的北境实际控制线孑然凸出,孤悬边境线外数百里的钉子!

韩王信‘迁都马邑’的请求,之所以能得到彼时的太祖高皇帝,以及长安朝堂的认可,就是因为马邑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亚于如今的云中城。

韩王信迁都马邑,以诸侯之身、以国都之重坐镇马邑,才使得汉家的北境线推到了马邑一线;

而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自晋阳到马邑的数百里区域,其实都是汉家的名誉版图。

在地图上,汉家掌控如今的整个代国,并以马邑作为前线,以代都晋阳——或者说是彼时的韩都晋阳作为后方指挥部。

但实际上,汉家根本无力镇守马邑。

真要是打起仗来,马邑转瞬即失,楼烦顶多只能紧闭城门自保;

匈奴人的军队,很容易就能推进到代国腹地,甚至出现在晋阳城百里以内的范围。

至于马邑,以及马邑以北的武州塞——即如今的雁门郡,乃至于更北的云中,那更是想都别想。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韩王信‘迁都马邑以镇边关’的提议,才能得到长安朝堂的批准,且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猜疑。

因为这么做的利益,实在是太过于显而易见;

以至于都到了整个长安朝堂,都被‘达成对马邑一线的实际掌控’这一巨大利益蒙蔽了双眼,乃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愣是没人看出韩王信此举暗藏祸心。

战役之初,韩王信于马邑献降,听着确实是令人气愤不已;

韩王信倒戈相向,也确实让当时的汉北边关措手不及,为北方防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从实际的战略得失来看,韩王信判汉降胡,临阵倒戈,更多的还是令人气愤,对汉家实际造成的打击,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威望方面。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

——汉家本来就几乎不曾掌控过马邑!

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的实际掌控区域,本就不包括马邑、楼烦,即赵长城一线!

所以韩王信临阵倒戈,看上去是让汉家失去了马邑、楼烦一线的控制,将战线推入了代国腹地;

但实际状况,其实就是一切都回到了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以晋阳作为支点,来顶住代地北方防线的状况。

非要说韩王信对汉家造成了什么损失,那也就是韩王信带着一起判汉的几万兵马,让汉家账面上的武装力量损失了几万人、匈奴人账面上的兵力多出了几万人。

除此之外,便再无其他。

而在韩王信倒戈,并因此彻底引发汉匈平城战役之后,一直到太祖刘邦身陷白登之围,汉家整个北方防线,其实都是在缓慢往外推的。

——韩王信倒戈,马邑、楼烦一线失守,汉匈边境控制线回到最初的模样;

待太祖刘邦御驾亲征而来,并与冒顿单于的主力大军对上,更是连战连捷,将匈奴人如赶羊般,朝着马邑的防线赶去。

固然,一场白登之围,让整个汉室天下都绷紧了心弦,甚至是惊惧交加,瞠目结舌!

但最终结果却是:太祖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圈套,身陷白登之围,冒顿单于兵围白登,却也根本无法彻底收缩包围圈——只能围,却根本无法对包围圈内的刘邦所部先锋,造成实际上的军事打击。

后来的战后统计,也从侧面印证了那场垂名青史的白登之围,双方根本没有爆发太过激烈的军事冲突。

——白登之围,从刘邦陷困,到援军赶到解围,这前后七天的时间里,刘邦所部先锋部队,总共战死、负伤不过数百人。

考虑到当时,冒顿单于手握十数万兵马,刘邦的先锋也同样有两万余人,且大半由禁军:北军精锐组成,就不能得出结论——这数百人的伤亡,基本都是匈奴人在山下挽弓抛射所致。

反倒是彼时的腊月凛冬,以及山上的极寒天气,让困守白登的汉军将士冻死冻伤,乃至饿死了数千人。

待灌婴、周勃等大将率汉军主力援抵白登,并做出一副要从外围反包围冒顿主力的架势,以此逼迫冒顿退兵之后,战事的走向,便彻底朝着有利于汉家的方向狂奔了。

刘邦先锋在白登,冒顿是十数万重兵围困之,却一时半会儿根本吃不下刘邦的先锋部队;

而从外围作势反包围,将冒顿所部大军困在更大范围内的汉军主力,却也是有足足二十万之众!

作为游牧民族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冒顿当然明白匈奴骑兵的优势,并不在正面对抗汉军步兵集群,而是在开阔的平原地区辗转腾挪,拉扯放风筝。

于是,自知无法吞下白登山这只到嘴的鸭子,再不走就要被反包围,葬送掉整个草原游牧民族的国运,冒顿无奈之下,终究还是选择了退兵。

不退不要紧,这一退,可就让整个汉匈边境乱了套。

——单于庭主力退兵,原本还在冲锋陷阵,为马前卒的韩王信,当即就成了众矢之的!

无奈之下,韩王信只能放弃对汉地的攻掠,跟着冒顿单于往草原方向奔逃;

逃亡途中沿经颓当城,诞下一位韩王公子,韩王信遂取颓当城之名,为其取名:韩颓当。

——正是如今的汉弓高侯韩颓当无疑。

冒顿单于退了,韩王信跑了,代相陈豨也只能再次藏回幕后,以待时机。

数年后,代相陈豨、燕王卢绾相继反叛,也无一例外地下场惨淡——陈豨惨死,燕王卢绾叛逃匈奴,为匈奴东胡卢王。

而在白登之围后,即平城战役后半页,汉家直接将战线逆推了回去,达成了对整个雁门郡的实际掌控,并夺回了北墙外的重要战略支点:云中。

与此同时,一场平城战役,几乎是将汉家北境所有的隐患——暗中所有的敌对势力都给炸了出来,并被太祖刘邦依次剔除,确保了之后数十年,汉家北方边墙的相对安稳。

从这些方面来看,汉匈平城战役,双方都没能从彼此身上占到便宜,且都有得有失。

——匈奴冒顿单于兵围汉天子,成为了草原游牧之民公认的‘在世战神’!

汉家则借此战彻底稳住了北境,从而使刘邦得以腾出手,专心致志的料理关东异姓诸侯,以免遗祸子孙。

了解到这整个战役进程之后,再回过头,看卫青那‘两个目标’的观点,也就不难明白刘荣,为何会如此认可这种说法了。

——平城战役,对于匈奴人而言,就是在确保能抢到东西、抢到人口的基础上,争取打击汉室政治声望,减缓汉家政权稳定的进程;

对于汉家而言,则是在确保边关不失,北境不乱的前提下,争取将北墙彻底巩固住。

某种意义上来讲,双方都各自达成了‘两个目标’。

但由于汉家也达成了目标,就使得匈奴人的‘两个目标’,就显得多少有些……

“卫中郎,天资卓绝。”

良久,刘荣如是发出一声轻喃,便轻轻依靠在摇椅靠背上,微微闭上了双眼。

只嘴上,仍不忘耐人寻味道:“早些年,先孝景皇帝也曾对旁人说:太子天资卓绝,假以时日,未必不能为我汉家之雄主。”

“今日一番,朕觉得卫中郎,同样天资卓绝。”

···

“中郎,自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1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