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5章 赏善罚恶,赏功罚过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说白了,在‘赏功罚过’这一点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游牧文明把义务——尤其是天然义务看的太重;

同时又将权利——尤其是后天努力所应换来的权利看的太轻。

奴隶天生就该劳苦一生,且终生无望;

牧民天生就该自负盈亏,并供养统治者;

战士天生就该英勇杀敌,同时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

等等。

反观农耕文明,则摒弃了许多‘什么人天生就该如何如何’的义务,同时又充分承认了各个阶级、群体,通过后天努力争取权益的正确性。

——贵族或许生来就是贵族;

但若是不知收敛,他也可能有不再是贵族的那一天。

——农民或许生来就是农民;

但只要足够勤奋,并把握住机遇,他也可能发家致富,甚至封侯拜相。

事实上,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的先进性,其实并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先进性对比,而是不同文明阶段的相对先进性。

说得再精确一点就是:落后的并不是游牧文明,而是游牧文明发展到现阶段,所抵达的文明进程——奴隶制度。

没错;

如今的匈奴人,乃至于后世千百年后的诸多游牧文明政权,事实上,文明进程都仍处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

反观华夏文明,几乎是自有史书记载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

到了如今汉室,更是已经彻底进入了封建社会。

诚然,无论是过去千百年,还是如今汉室,以至于未来千百年,华夏文明也依旧留有不同程度的奴隶社会残余。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些‘残余’或多或少,都始终是残余,而非主体。

这样一看,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

——华夏农耕文明,也曾经历过奴隶制社会。

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华夏文明,并不比如今的匈奴人,又或是后世其他游牧文明先进到哪里去。

对于底层,当时的华夏统治者们,也同样是过分强调天然义务,并坚决否定后天争取权利的正确性。

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说法,也恰恰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出现。

但在经过一整个奴隶制社会进程后,华夏文明通过总结归纳,发现这样的社会体制,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奴隶天生就是奴隶,且永远都是奴隶;

所以他们没有追求、没有对未来的憧憬。

故而,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他们无欲无求,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欲,都时刻徘徊在有和没有之间。

一个明明小到不能再小的挫折,就很可能让他们生出‘算了,不活了吧’这样的消极想法。

究其原因,便在于这既不能前进一步,也无法后退一步的人生,根本没有值得他们留恋的地方。

但从奴隶往上一级,情况就好了很多。

——农民。

作为同样困苦,却具备基本人权,并占据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明成员绝大多数的阶级群体,农民相较于奴隶,无疑更有积极性。

虽然和奴隶一样,农民生来就是农民,且永远都无法更进一步,以跻身贵族行列,但他们和最底层的奴隶,却有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不同。

——奴隶,已经触底了。

再怎么摆烂,也不过是个死字;

根本没有一个更低的阶级、更糟糕的处境,威胁奴隶们‘努力生活,不然情况就要更糟糕’了。

但农民却不同。

作为具备人权的个体,农民需要通过辛勤劳作,来换取足够生存的食物。

同时,作为社会阶级金字塔倒数第二的阶级,还有一个垫底的奴隶阶级,时刻‘威胁’着农民。

——好好种地!

——不然你就要变成奴隶了!

这种紧迫感,以及‘情况可能变得更糟’的威胁,让农民不得不更加积极的生活,并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当中。

用后世人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农民,就是:努力肯定无法让处境变得更好,但不努力肯定会让处境便的更糟!

于是,农民辛勤劳作,劳苦终生,为保住自己‘农民’的身份,为确保自己不会沦落到最低一级的奴隶,奉献出了自己能奉献出的一切。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统治者们开始思考了。

——既然奴隶没有积极性,那社会的主体构成,就不能是以奴隶为主;

若不然,整个社会都是毫无积极性、毫无紧迫感的行尸走肉,那且不提进步与否——单就是文明的传承、维持,都将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体,从无欲无求的奴隶,改为有压力、有动力的农民。

于是,持续上千年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封建农耕社会正式到来。

这一阶段大概出现在宗周初期,且尚处于封建文明初级阶段。

一直到宗周暗弱,华夏文明经历春秋战国,才出现了一个从封建文明初期,到封建文明中期的进展契机。

这个契机,源自于秦国的变法。

——在秦变法之前,不单是秦,天下列国所认同的,依旧是‘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御民之道。

虽然社会主体已经从曾经的奴隶,换成了同样卑贱、穷困,却稍有人权的农民,但统治思想核心,依旧是奴隶制社会的那一套。

你就该种地!

你种出来的粮食,我出多少钱,你都得卖给我!

打起仗了,我让你上战场你就得上战场!

仗打完了,你若是死了,那就是你运气不好;

侥幸活下来了,伤残也都是你活该,健全也只算你幸运。

无论如何,仗打完了,滚回去种你的地,继续供养贵族老爷们吧……

从这套思路就不难发现:其实什么都没变。

说是封建文明初期,说是社会主体从奴隶换成了农民,但其实什么都没变。

社会最底层的阶级,虽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依旧要向统治阶级,缴纳高昂的赋税;

虽然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权、自主权,却依旧无法完全具备对自己的生命、身体的支配权。

——几百年前,贵族们让奴隶耕地;

现在,贵族们让农民种地。

——几百年前,贵族们让奴隶上战场;

现在,贵族们让农民上战场。

过去的奴隶吃不饱、穿不暖,如今的农民亦然。

过去的奴隶动不动暴死战场,被贵族时刻掌握着生死,如今的农民亦然。

就好像整个华夏,仅仅只是把‘奴隶制’这个名称,换成了‘封建制’这个稍微好听一点,本质却根本没有任何不同的说法;

而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也只是换了个更好听一点的名字:农民。

直到商鞅入秦变法,华夏文明才再次开始了思考,并意识到了这一点。

——是啊!

——这所谓的封建制,不过就是扯了块遮羞布的奴隶制啊!

——换汤不换药啊!

还有农民,分明就是换了个叫法的奴隶啊!

这……

不会出问题吧?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会出问题。

在他们看来,曾经卑贱的奴隶,如今成为了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婚娶并繁衍子嗣的农民,这已经是再大不过的‘恩赐’。

得了如此恩赐,农民们根本不敢有更大的贪念,就应该老老实实种地。

吃得饱,就把粮食分一些出来,给贵族老爷们奢靡享受;

吃不饱,那该上贡也照样得上贡。

至于上贡之后就要饿死了?

好的,我知道了,乖乖在家里饿死就行,可别死在我门口给我添堵……

也就是在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或者说是即便意识到了问题,也根本不远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商鞅的出现,再次验证了那句名言的含金量。

——真理,往往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通过对过往经验,尤其是华夏文明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的发展进程当中,华夏文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商鞅最终发现:奴隶制社会,问题在奴隶拥有无限的义务,却没有丝毫的权利。

而自宗周以来的封建文明初期,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农民,只是换了个名字的奴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在封建社会的义务,并没有比奴隶制社会的奴隶少多少。

与此同时,农民在封建社会所能拥有的权利,也没有比奴隶制社会下的奴隶多到哪里去。

土地拥有权?

有屁用!

说不定哪天,我就要被王上连人带土地,敕封给某个贵族当‘食邑’了!

这和过去,奴隶被主人赠送给另一个贵族,又有什么区别?

婚配权、繁衍权?

好吧,这个确实有那么一点点用。

但问题在于:我自己都是个写做农民,读作奴隶的苦命人;

我繁衍子嗣生出来的,不还是你们这些贵族老爷的奴隶?

所以,在这个制度体系下,唯一支撑农民努力生活,而不是像奴隶那般,彻底沦为行尸走肉的,仅仅只是个‘不努力就会沦为奴隶’的紧迫感。

为了加强这个紧迫感,统治者们甚至构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来迫使农民极力避免沦为奴隶。

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什么做了奴隶,到了地底下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等等诸多层面的价值灌输,就是为了让农民,积极地投入到生产活动当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就变成了稍微有点尊严的奴隶;

至于残存的奴隶阶级,则成了贵族‘杀鸡儆猴’,告诫农民的那个鸡。

——看看!

——不努力生活,沦为奴隶,这就是你的下场!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华夏封建社会的奴隶制残余,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需求而存在着。

统治者需要通过奴隶的存在,来时刻告诫农民:沉沦,是怎样一个可怕的下场。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商鞅注意到:人类最基本的人性,使得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并非无穷尽的欲望,而只是最简单的:更好一点的生活的向往。

比如奴隶,你给他一个成为农民的机会,他能在战场上挥舞着锄头、木矛,和甲胄齐备的敌军贵族拼命!

一个农民,但凡给他点吃饱饭、穿暖衣的可能性,他就敢打敌国君主的主意!

而且这并不需要你做出‘所有奴隶都成为农民’‘所有农民都成为贵族’的承诺,或将其付诸行动。

仅仅只需要留一个口子,让奴隶、农民,能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机会达成阶级提升,就足以调动整个群体的积极性。

奴隶们不会说:一百个奴隶里只有干活最勤奋的那个才能成为农民,机会太小了,我不干;

而是会说:只要我够努力,那一个名额一定是我的!

农民们不会说:俺们一百个老农上去,才能杀死敌人一个贵族,这得死多少人啊?

而是会说:那个贵族人头一定是我的!

军功一定是我的,出人头地的也一定是我!

于是,商鞅在秦变法二十年,曾经的穷秦、弱秦,在只占据春秋战国二十分之一的时间里,便彻底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潜力!

曾经私斗成风,却又闻战而愁的秦人,成了令整个关东闻风丧胆的虎狼秦军!

曾经浑浑噩噩,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响屁的秦农,都成了锐意进取,时刻准备杀敌立功,阶级跃升的激进分子。

到了这个时候,华夏文明才终于意识到:封建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是有区别的。

农民需要的,不止是‘不努力就要沦为奴隶’的惩罚,同时也有‘努力就能成为贵族’的奖励。

自此,奖罚分明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并称为华夏文明统治机器最核心的一块零部件。

赏善罚恶,赏功罚过,也成为了农耕文明封建社会最为先进的一个思想理念。

而游牧文明真正落后的地方,一方面来讲,是现阶段的游牧文明,依旧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是文明进程,而非文明本身的落后。

另一方面,游牧文明的短暂性、动荡性,以及随之衍生出的不可延续性,又使得游牧文明很难通过数百上千年的积累、发展,从而踏入更高级、更先进的封建文明。

——好比曾经的霸主东胡,还没体会到奴隶制社会的弊端,就被如今的匈奴人所取代;

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已经强盛了五十多年的匈奴人,将在未来三十年内走向衰落,并随之丢失游牧文明统一政权的地位。

后来者如鲜卑、鞑靼、蒙古、女真,基本也都是在重复这个循环。

——统一政权建立,强盛,衰败,覆灭。

在这个过程中,游牧民族从来都不曾——从来都不曾出现类似华夏农耕文明这般,反思前朝得失、保留前朝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认知。

于是,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饶是有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让文明反复经历改朝换代的动荡,但整个文明进程,也仍旧在螺旋式上升、推进;

反观游牧文明,则是螺旋式螺旋,始终在原地转圈。

每一个游牧文明统一政权,几乎都把前辈们的路完完整整重走了一边——没有从前朝的覆灭汲取丝毫教训,且最终又成了下一个政权不屑于学习、反思的前朝。

直到后世近现代,工业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游牧文明也彻底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7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