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1章 周亚夫…可惜喽~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周亚夫?”

回到后殿,屁股都还没坐上御榻,便得到葵五带回来的消息,刘荣当即眉角一挑,露出一个颇有些诧异的表情。

面色古怪的思虑片刻,便见刘荣似笑非笑的侧过头,望向御榻前不远处,也才刚落座片刻的郎中令周仁。

“依卿之见,条侯此来何为?”

听闻此问,周仁也是不免一阵苦笑摇头;

暗下一边因那个本家感到好笑,面上,却也多少涌现出些许不忍。

“还能是为何?”

“左右不过是陛下要整编细柳营,周亚夫坐不住了,要寻陛下讨个说法罢……”

周仁话音落下,刘荣面上怪笑,也终是渐渐变为浅浅苦笑。

负手踱步,于御榻前走了几个来回,脚上一边走着,嘴上一边也不忘说道:“朕等周亚夫,可不止等了这一年半载啊~”

“——甚至就连孝景皇帝,都一直在等周亚夫请见。”

“不料最后,居然是细柳营的事,才终于让周亚夫弯下了脖颈,请见面圣。”

“为的,却是向当朝天子讨個说法?”

语带戏谑的一问,惹得周仁又是一阵忍俊不禁的失效摇头,刘荣也终是深吸一口气。

“召进来吧~”

“也是有些年头,没见到朕的太子太保了……”

这两句话,刘荣说的极慢、咬字拖的极长;

故而,当周亚夫抬脚埋进宣室殿后的寝殿时,刚好听见刘荣那后半句:有年头没见到太子太保了。

当即便是一阵汗颜,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尴尬,周亚夫索性就当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进了寝殿,便不顾一旁还有周仁在场,当即便朝着刘荣噗通一身跪倒在地。

“陛下!”

“细柳营,不能整编呐!”

不等刘荣调整好情绪,甚至连拜谒都不意思一下,周亚夫开口便是一句满带着指令口吻的话,立时就让刘荣面色一僵。

盯着周亚夫看了好一会儿,才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旋即耐人寻味的笑着摇摇头。

“老师,别来无恙否?”

很少有人记得刘荣,还有周亚夫这么个老师。

甚至就连刘荣自己,都经常忘记自己和周亚夫之间,曾有过一段师生情谊。

——为了帮助刘荣坐稳储君之位,先孝景皇帝,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一个太子太师申屠嘉,算是帮刘荣和外朝,以及功侯群体搭上线;

一个太子太傅窦婴,则是为刘荣稳住了外戚——尤其是外戚中最关键的窦氏一族。

当然,还有太子太保周亚夫,本肩负着孝景皇帝‘为太子刘荣争取军方支持’的殷殷期盼。

但后来发生的事,却是让先孝景皇帝大失所望。

甚至就连刘荣自己,都对这个空有名义,却不曾有过半点实际作用的‘老实’失望透顶。

“上一回见到老师,还是孝景皇帝上林托孤;”

“再上一回,可就是孝景皇帝四年,老师入宫请辞丞相之时了。”

“——这么长时间不见,朕同老师,当是有不少话要说的。”

“怎老师见了朕,却好似除了细柳营,便再无其他的话要说?”

满是淡然的说着,刘荣又自顾自端起茶碗,旋即随意摆了摆手,权当是招呼周亚夫落座。

对于刘荣话里话外的暗讽,周亚夫却是顾不上这许多,只风风火火坐下身,当即又是一句:“陛下!”

“霸上、棘门二军,本就战力低下,确实早就该整编为新军了。”

“但细柳营自立军至今,便以军纪严明、战力强悍而闻名于天下!”

“若非令勉的飞狐都尉部,在飞狐迳一趴就是几十年,根本没有活人见过飞狐军打仗,细柳营便该是我汉家第一强军!”

···

“如此强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又何必再行整编,平白失去一支本就战力强悍的百战雄狮,转而去赌整编出来的新军,能否具备强大的战力?”

“——细柳营自设立之初,便弓、弩、剑、盾、戈、矛诸兵俱全,彼此之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陛下却要将这样一支可以独自作战的部队,整编为专精于弓弩的射声军,岂非暴殄天物?”

痛心疾首的说着,见刘荣仍旧一副云淡风轻,丝毫没有听进去自己话的模样,周亚夫又皱眉沉吟片刻;

自认为想到了合适的方法,便开口再道:“陛下想要新设三支常备军,如今有霸上、棘门二军;”

“至于第三支——与其整编细柳营,还不如整编句注军,和霸上、棘门凑出三支常备军。”

“至于细柳营,若陛下瞧得上,那便不必过问操演事宜,让少府调拨钱、粮养着便是。”

“若看不上,臣有条侯、绛侯两个彻侯封国,上万户食邑;”

“虽养不起细柳营那两万多将士,但也总归不至于让麾下的老伙计们,吃不饱肚子、穿不上暖衣。”

周亚夫若是不说这话,刘荣倒还真有些迟疑。

——单就细柳营战力强悍这一点,周亚夫还真没吹牛。

将这样一支早就形成战斗力,而且还是强悍战力的老派部队,整编成一支无法确定战斗力高低的新部队——尤其还是以弓弩远程打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部队,确实有一些可惜。

如果不是看中了细柳营兵卒的强悍战力,又实在没有其他替代品,刘荣还真有点舍不得。

但在周亚夫说出这么一番大逆不道的话之后,刘荣对细柳营的最后一点纠结,也算是彻底烟消云散。

——细柳营,必须整编!

如果没法整编,那就遣散!

无论如何,都绝不能让细柳营,继续以‘周亚夫的军队’的性质继续存在下去!

明确了这一点,刘荣接下来的话语,便也带上了一股莫名的清冷和疏离。

“条侯此言,怕是昨夜吃的酒还没醒?”

···

“呵,还麾下将士呢……”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十九年,条侯便不再掌握细柳营的兵权,专任中尉。”

“时隔十四年——条侯在过去十四年的时间里,唯一一次同细柳营产生瓜葛,便是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时,条侯领太尉出征平叛,请求孝景皇帝调拨细柳营部分将官随行。”

“叛乱平定之后,这些细柳将官也都回到了细柳营,或加官、或进爵;”

“只是并不曾有哪怕一个人,被任命到当时的丞相府?”

满是讥讽的说着,刘荣不由眼皮一抬,撇了眼身旁不远处的郎中令周仁;

待周仁配合着露出一个失笑的表情,才正身再道:“细柳营,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大举南下北地、陇右,大军兵临箫关,先锋火烧回中宫。”

“——长安百里现胡骑,太宗皇帝恐国本不稳,方下令条侯屯兵细柳以备胡。”

“既是备胡,又是在长安附近屯兵备胡,那早在当年,匈奴人北上退去的时候,细柳营便该遣散。”

“却是不知为何:本只是临时屯驻于细柳的备胡兵,却至今都还作为‘细柳营’而存在,始终不曾被遣散?”

“又为何我汉家的细柳营——我汉家的少府出钱、出粮养着的细柳营,如今却连整编与否,都要当朝天子先征得条侯同意???”

慢条斯理的说完这些话,刘荣便再度端起了茶碗。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端茶送客’的说法,但刘荣一副不愿再多说的架势,摆明了是在对周亚夫说:走好不送。

风风火火而来,自认为向刘荣摆明了利害,却只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周亚夫愣了足有好一会儿。

为什么?

陛下为什么就非得要整编细柳营?

现成的战斗力不要了?

老派英雄部队的荣耀,不要了?

只是周亚夫怎都想不通的是:刘荣之所以要整编细柳、棘门、霸上三军——尤其是细柳营,并非完全是为了得到三支能很快具备战斗力的常备野战军。

霸上、棘门二军,自建立编制至今,虽然也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战争,但始终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时至今日,这两支建立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中央直属准常备武装,甚至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属性。

好比令勉的飞狐军,早就将一整套驰援长城防线的战斗预案,以及独属于自己的‘京观’文化刻入灵魂。

但凡是个汉人,看到某地有头骨垒砌成的京观,都能立刻判断出在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一次有飞狐军参加的战争。

再比如细柳营,以严明到令人发指的军纪闻名天下,以至于雁门出了个同样志军从严的程不识,天下人第一反应便是:这是条侯周亚夫培养的才俊吧?

类似的精神属性,或者说是‘军魂’,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支常备武装的根本。

但霸上、棘门二军,却至今都还没有具备属于自己的军魂。

当一天兵吃一天饷,哪天被遣散就回家种田,是这两支部队普行的价值。

要不是有这两支部队的兵员:关中子弟的单兵素质托底,这两支部队和寻常郡国兵,怕是也看不出有多大区别。

对于这两支部队的整编,刘荣考虑的,是现成的成熟战斗人员,总好过重新操练新兵蛋子,再耗费时间、精力以形成战斗力。

——毕竟也是少府出钱出粮,养了这么多年的部队,没道理平白浪费掉多年培养出来的成熟战士。

但对于细柳营,刘荣却有一根心刺。

便是这根刺,让刘荣下定了整编细柳营的决心;

而在方才,这根心刺被周亚夫重新挑拨,更是让刘荣彻底下定决心:能整编就整编,不能整编就遣散!

若是遣散都遣散不了,那在必要的情况下,刘荣甚至不惜通过武力镇压,也必定要打散这支病态的部队。

至于那根心刺的来源,却也恰恰和细柳营的初代将领:周亚夫,以及细柳营闻名天下的‘军魂’有关……

“想当年,太宗孝文皇帝细柳阅兵;”

“御辇行驶到大营外,细柳将军周亚夫麾下,斥候屯长田多黍执戈而出,言曰:凡汉之民,上至天子,下至黔首,皆不得车马以入细柳大营。”

“太宗皇帝奇之,遣郎官持天子节上前,却闻田多黍再道:奉周将军令,凡细柳营上下,皆只从将令……”

见周亚夫愣在原地,又是一番皱眉苦思,摆明了是要硬着头皮钢到底,刘荣只莫名其妙的说起了这么一段往事。

待周亚夫面带疑惑的抬头望向自己,刘荣却带着一抹耐人寻味的古怪笑容,斜眼瞥向黑人问号脸的周亚夫。

“太宗皇帝细柳阅兵,细柳营自此名声大噪;”

“又得太宗皇帝赞许,条侯周亚夫,便也自此目空一切,以大汉第一将自居。”

“时至今日,说起细柳营,百姓民挂在嘴边的,依旧是:细柳军纪之严,纵天子不能奈何。”

···

“现在,条侯知道细柳营,朕为何非整编不可了?”

“条侯不会真的认为朕,也是太宗孝文皇帝那般心胸宽广——甚至过分宽广到连条侯,都能容得下的人吧?”

“嗯?”

对周亚夫多年积攒下的怨气,以及恨其不争的郁闷,被刘荣不留情面的尽数宣泄而出;

见周亚夫一副面色涨红,羞愤不已,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模样,刘荣也终是最后丢出一句话。

“条侯可知:孝景皇帝弥留之际,曾对朕说过什么吗?”

“——孝景皇帝说:像周亚夫这种一遇到事就感到不满,总想让所有的事都遂自己意愿的人,是无法做年少之君的臣子的。”

“朕答:周亚夫怏怏不为少主之臣,但儿臣,却并非儒弱无能之少主。”

“朕向孝景皇帝保证,条侯周亚夫,绝无可能在朕这一朝,做出任何对宗庙、社稷有害的事。”

“所以,条侯今日才能站在这里——才能像君长般,跑到朕的寝殿,来向朕讨要说法;”

“而非被葬入周氏宗祠,成为史官笔下的佞臣、乱臣。”

半真半假的一番话,惊得周亚夫彻底呆立原地,刘荣终又是一声满怀唏嘘得长叹;

稍抬起手,便负手侧过身去,任由周亚夫被葵五请出去,却连周亚夫离去时的背影都不愿看到。

刘荣真的很想和周亚夫聊聊天;

甚至都想掰开周亚夫的脑子,看看那颗榆木脑袋里头,除了冠绝当今天下的军事素养之外,还装了其他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刘荣真的很不希望周亚夫,在自己这个穿越者存在的前提下,依旧走上原历史时间线的老路。

但作为天子,刘荣真的没那么多时间,去对一个脑子有坑的名将做思想工作。

该说的、不该说的,刘荣都说给周亚夫听了。

能悟透,能痊愈,刘荣自乐得有这么一个千古名将,成为自己讨伐北蛮匈奴的助力。

但刘荣没抱多大希望。

毕竟无论是原历史时间线,还是刘荣所身处的这个位面,周亚夫除了在吴楚之乱平定过程中的表现外,其他任何时候,都在坚持不懈的让人失望。

或者应该说:除吴楚之乱这唯一功绩外,周亚夫在让人失望这方面,从来都没有让人失望过。

“可惜喽~”

“本还指望着这榆木脑袋,能替朕撑到双子星横空出世呢……”

···

“也不知道程不识,在边关历练的怎么样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1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