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08章 郅都,没有担当啊~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

时间来到天子荣新元元年,秋八月下旬。

秋收已过。

战争一触即发,但汉家庙堂预定的真正主战场:北地-河套战场,却尚还不曾存在。

无论是刘荣从长安调去的遂营都尉,还是从关中征召,由半路折道潜入北地的标准部队,亦或是从汉室天下——主要是北方边墙各处搜刮出来的两部骑都尉,如今都还在北地郡西北边沿的丛林、山坳潜伏。

他们在等。

等马邑战场传来消息:匈奴单于庭出现在了马邑附近,河套兵力空虚;

等天气转凉,匈奴人的战马、兵士变得懒惰,懈怠,以及大河水流减少,方便搭设浮桥。

——如果不考虑时间限制,以及天气因素对汉军将士的影响更大等方面,北地这一路兵马最好的选择,其实是等大河冰封!

至少也是等到大河水流减少大半,以至于出现几处可以淌水而过的浅流,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但时间不等人。

单于庭主力于七月末出发,最晚不超过八月末,便会对马邑发动全面攻势。

按照匈奴人‘月圆而出,月亏而归’的习俗,匈奴单于庭对马邑的攻势,大概率不会超过十五日。

十五日内,若是能攻夺马邑,那匈奴主力就会跨国赵长城,再花费至多十五日的时间,于代国境内大肆搜刮、驰掠,并尝试着继续南下。

再攻下一处重镇,则再南下、再花费十五日继续搜刮。

反之,若十五日内,马邑依旧固若金汤,那匈奴人大概率就会停止攻打马邑。

——直接撤军,匈奴单于庭大抵拉不下面子。

毕竟此番南下,匈奴单于庭的核心战略目标,是在今年年初的北地朝那一战之后,重新对汉室北方边墙造成重大打击,以求恢复对整个汉室的战略威慑,从而重新赢得汉匈双边战略当中的主动权。

所以,十五日之内无法攻下马邑,匈奴单于庭大概会改换目标,换一个地方继续攻打,以求达成‘重创汉室北方防线某一处’的战略目标。

如果匈奴人舍得下本,那或许会选择燕北;

若匈奴人有信心不重蹈覆辙,甚至可能再度从朝那塞,谋求攻入北地-陇右,并进一步对萧关造成威胁。

但最好的选择,却依旧是马邑。

因为在攻破马邑,跨越赵长城之后,匈奴单于庭便可对汉家北方边墙的一处要塞,造成直接军事威胁。

雁门关!

和四年前,吴楚七国之乱时,只要叛军主力抵达函谷关下——甚至只要零散叛军游骑出现在函谷关外,关中便要立刻震荡一样;

只要匈奴主力出现在雁门关外,就等同于告诉全天下的汉人:就差这最后一步,我大匈奴的铁骑,便可以踏入你汉人的腹地了!

所以,北地方面军,包括此战的主帅郦寄,以及韩颓当、栾布等一众将军都一致推断:此战,匈奴单于庭主力,会先攻打马邑十五日;

无法攻破马邑之后,单于庭最多最多,会再加一个十五日,看能不能攻下马邑。

攻不下,则可能会选择更东侧的燕北,又或是西侧的上郡方向,再共十五日。

至多四十五日;

若四十五日之内,依旧无法攻破汉室北方边墙防线的某一处,单于庭即便再怎么拉不下面子,也大概率会因病退去。

——眼下,已经是秋八月下旬;

四十五日,可就是一个半月,可就要到冬十月上旬了。

届时,长城以外大概率会降初雪,单于庭再怎么不甘心,也没有不引军退去的道理。

而且单于庭不退则已,只要退兵,就必定会直线前往河套!

不单是因为过去,单于庭都习惯在相对温暖河套的河套过冬,也同样是因为引兵至河套之后,单于庭说不定还能赶在完全入冬之前,从北地方向再尝试一次。

对于匈奴单于庭而言,这前后至多不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是由于天气、后勤等诸多方面考虑,所得出的大致结果。

但对于汉家而言,这两个月,却是留给北地方面军的期限。

——匈奴单于庭主力,可并不是永远都不会知道北地战场的存在!

一旦北地这边动了手,汉家的军队跨越大河,踏上河套,于千百里外攻打马邑的单于庭主力,必定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消息!

就拿目前的情况来说:汉室军方一直推断,匈奴单于庭主力,大致会在秋八月二十日前后,发动对马邑的全面攻势。

而马邑开战的消息,需要花费至少五天的时间,才能送到北地战场。

兵贵神速!

为了最大程度争取时间,汉室军方预定:于秋八月二十日当晚,正式发动河套战役!!!

因为河套这边开打的消息,送到马邑脚下的匈奴单于庭,也同样需要至少五天。

届时,单于庭大概率已经开始攻打马邑,即便想要从马邑抽身回援,也绝非三五日之功。

这样说下来,汉室对整场战役的预案,以及两个战场在各阶段的任务,也就很明确了。

——秋八月二十日,北地方面正式开始谋夺河套!

同一时间,马邑方面也大概率开始迎接匈奴单于庭的猛烈攻势。

这第一阶段,北地方面需要尽可能确保行动的隐蔽性,以及推进速度,争取在匈奴人反应过来之前,占据更大范围的区域,来作为后续部队渡河之后的落脚之地。

而马邑方面,非但要抗下匈奴单于庭主力的猛烈攻势,确保马邑不失,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保留实力,以完成后续阶段的、更为艰巨的战略任务。

战役第二阶段,按照汉室的预想,北地方面成功夺去河套东部地区,北地方面军全部渡河,并在河套站稳脚跟。

同一时间,马邑脚下的匈奴单于庭得到消息。

在这一阶段,北地方面军不再需要确保行动的隐蔽性,转而可以甩开膀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扫荡河套,将留守河套的幕南各部,以及右贤王本部清除,从而达成汉家对整个河套地区的事实掌控!

而在另一个战场,匈奴单于庭主力回援心切,大概率会猛攻马邑几日,即是做最后的努力,同时也是一边猛攻,一边暗中撤退。

这一阶段,马邑方面军的任务很重。

——非但要抗下这波更加猛烈的攻势,同时还要抽出功夫,去阻止匈奴人撤离战场。

换而言之:完全由步兵组成的马邑方面军,在这场战役的第二阶段,需要出城作战,需要在平原地区,面对匈奴单于庭主力的精锐骑兵集群。

而这,也正是马邑方面为何要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最大限度保留实力的原因。

——若是在第一阶段,就守马邑守的损兵折将,军心低迷,那这本就艰难无比的第二阶段任务,马邑方面军根本不可能完成。

在汉家朝堂看来,这场战役最难,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便是这战役第二阶段的马邑战场。

能不能拖住匈奴单于庭主力?

能不能为夺得河套的北地方面军,争取更多时间以站稳脚跟,并初步建立防线?

能做到,此战,汉家便是大获全胜!

河套重归华夏大地怀抱,汉匈攻守易型——至少是从过去的敌攻我守,转变为战略持平,谁也奈何不了谁;

汉家的战略处境得到大幅改善,西北方向的战略防守压力不复存在;

刘荣也就可以安下心,耐心的等待帝国双壁。

反之——一旦马邑战场没能拖住单于庭主力,更甚是马邑直接城破?

那无论是匈奴单于庭主力跨过赵长城,将整个代国搅了个天翻地覆,还是单于庭主力顺利回援,将北地方面军重新赶出河套、赶回朝那塞内的北地,对于汉家而言,都将是一个重大打击。

军队的人员伤亡、后勤物资的无效损耗,倒还都是其次;

真正要命的是:此战过后,匈奴人必定会在河套地区,打起十二万分的警惕!

汉家再无夺回河套的机会,马政建设依旧只能指望北方边墙一代,那一座座吞金兽般的人造马苑。

匈奴人也不是傻子!

想明白汉家谋夺河套,是为了得到一块上好的养马地,以更快完成骑兵部队建设之后,匈奴人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必定会放在汉家斥重金,在北墙兴建的那些马苑之上。

如此,汉家谋夺河套失败,马政、骑兵部队建设遥遥无期,又是短则三五十年,长则百八十年的忍辱负重……

作为如今汉室军方年轻一代最优秀、最出色的新鲜血液,程不识当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

同时,作为如今汉室最擅长阵地、城池防守战的专精者,程不识也不会不明白:此战,自己究竟面临着多大的压力。

——守住马邑,倒还好说。

虽然敌我兵力悬殊,但毕竟是城池攻防战,三倍以内的兵力差距,对于守城一方而言都算不上多么悬殊。

程不识也有信心,在单于庭主力的猛攻之下守住马邑——守住这处赵长城唯一的缺口。

但守住马邑之后、在北地方面军奇袭河套的消息,传到城外的单于庭主力耳中之后,该如何将单于庭主力强留在马邑战场……

“武州塞啊~”

“可惜,不堪大用。”

“若不然,倒是可以分兵潜伏,绕行武州,将单于庭主力困住。”

“——仅仅只是困住,而非歼灭,想来也并非难事?”

“可惜啊~”

“可惜……”

天子荣新元元年,秋八月二十日。

代北,马邑。

早在五日之前,匈奴人便已经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正式跨越武州塞。

留守武州塞的一什前哨兵,以及十数囚徒,悉数捐躯!

次日黄昏时分,单于庭主力抵达马邑北三十里,正式踏入马邑战场,并安营扎寨。

秋八月十七,马邑战役打响。

今日,已经是战争爆发的第四日。

面对匈奴单于庭的猛烈攻势,马邑守军早就在程不识的指令下坚壁清野,严阵以待,应对的游刃有余。

但当时间来到秋八月二十日——来到北地方面军预定的开战之日,程不识,却又再次开始头疼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

——今夜,北地战场就要正式开打!

而后,马邑外的单于庭主力,随时都可能得到消息。

程不识不怕单于庭杀红眼,在马邑磕个头破血流;

就怕单于庭得到消息,就第一时间脱离战场,回援河套,程不识却只能和此刻一样——站在马邑城头,只对着城外摇头长叹……

“郅都尉,可传回消息了?”

轻声一问,身旁的副官却面色复杂的摇了摇头:“不曾。”

“想来,即便是郅都尉天纵之才,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听到这个不出预料的答复,程不识不由又是一声长叹。

城外,匈奴人才刚结束一场攻势,正一边收敛阵亡者的尸体,一边如潮水般缓缓退去。

城墙之上,程不识麾下的守军将士也很‘绅士’——并没有再继续放箭泄愤,而是借着这宝贵的休息时间,补充着水分、食物,并抓紧时间喘口气。

看着将士们有条不紊的完成迎敌、退敌、休息、再次迎敌的循环,程不识眉头皱的愈紧,心中,也愈发生出那骇人的念头。

“郅都,肯定想到了。”

“但郅都,不敢担这个责任。”

“不敢冒这个成亦无功,败,则遗臭万年的风险。”

···

“——郅都此人的担当,不可为一战之主帅大将。”

“至于我吗……”

皱着眉,对郅都做出‘不可为

主帅’的判断,程不识望向城外,再度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日,程不识都会处在这种纠结、为难的天人交战之中。

但程不识最终的选择,其实早在这一日,就已经注定了。

——当程不识在这一日,做出‘郅都之担当,不可为主帅’的判断时,程不识心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让将士们稳住,只以击退来敌为要,不必刻意追求杀、伤。”

“弓羽箭矢,还有守城用的滚木、巨石乃至金汤,都不必省着——能使来敌早早退去,便尽量不要短兵相接。”

“——在单于庭退兵之前,我部要保住的人,是将士们的命!”

“而非那些弓羽箭矢,又或滚木巨石之类……”

···

“再派斥候精骑,给郅都传本将将领。”

“郅都所部五万兵马,尽出楼烦北四十里,于赵长城缺口以南安营扎寨。”

既是战时,程不识一声令下,那副将自也没有多说,当即领命而去。

而在副将离开之后,程不识却是上前两步,将手肘撑在马邑北城墙的墙垛之上;

凝望向城外,那再度如潮水般用来的匈奴攻城部队,程不识的嘴角,只悄然涌上一抹耐人寻味的古怪笑意。

“军臣老儿~”

“可经得住这等诱惑?”

“嘿……”

···

“郅都啊~”

“且看本将,好生教教你这法家鹰犬:何,谓兵家之大贤。”

“又何,为武人之担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2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