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0章 英烈之后?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在南池,匈奴单于定下既定战略:由右贤王伊稚斜,率领幕南诸部八个万骑,合右贤王本部三个万骑,共计七万余骑,大举入侵北地、陇右二郡!

至于军臣掌控下的单于庭本部,以及追随单于庭自幕北而来,至幕南过冬的幕北诸部,则暂驻南池蓄势待发。

——说是蓄势待发,其实就是观望,根据战况的进展伺机而动。

若伊稚斜成功攻入北地、陇右,甚至是将战线推到关中北门户:箫关,那军臣自然会下令,让伊稚斜率兵猛攻箫关,自己则大肆洗劫北地、陇右二郡;

若战事不利,军臣自也乐得伊稚斜损兵折将,再降罪于伊稚斜乃至幕南诸部,甚至是将幕南诸部明年上缴单于庭的牛羊牧畜提高些,也没人能挑得出毛病。

总之就是无论如何,军臣都稳赚不赔。

伊稚斜自也明白军臣的意图,索性也定下此战的战略目标:深入汉人腹地,以图‘右贤王伊稚斜’勇武之名传遍草原,为日后奠定深厚的名望基础。

而在伊稚斜引兵离开南池,朝着北地郡西北门户:朝那塞进发的同时,北地郡守程不识也已经率领大军,正式入驻朝那塞。

只是大军虽然已经入驻朝那塞,自发前来参军的北地丈夫们,却依旧是络绎不绝。

若来的是寻常人,程不识倒也不必分心——只将整编之事交给麾下将领,自己专心构筑防线即可;

但这一日,朝那塞外来了一队人。

约莫十七八号人,均是一人二马,弓、甲齐备!

为首那青年二十出头的模样,却是生的五大三粗,身后还背着一柄十石重弩:大黄弩!

如今汉室,禁甲不禁剑,禁弩不禁弓;

这队人马能人人披甲,为首那青年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背着大黄弩这样的大杀器,堂而皇之的前来参军,显然是来头不小。

本以为,是某位公侯家中亲侄,又或是某位将军家的小子。

待得知那人的来头,饶是官至封疆大吏的程不识,也是当即来到了兵营外的征兵处……

“可是故北地都尉孙卯——孙公之子,故义渠校尉孙辟疆当面?”

远远看见兵营外,那队明显不俗的兵马,程不识人未到而声先至,隔着几十步的距离,便已是面带敬意的拱起手。

便见那队人马中,为首的那青年循声回过头,待看见程不识衣袖之上,那标识度极高、专属于都尉一级将官的赤红色袖带,青年顿时大惊失色!

赶忙迎上前去,不等程不识反应过来,便已是拱手单膝跪地。

“故义渠校尉孙辟疆,见过程将军!”

···

“将军名扬天下,区区小子微末之身,何劳将军亲至啊……”

见孙辟疆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双眼更是眨眼间便蒙上一层薄雾,程不识也免不得一阵感伤。

稍红着眼眶,将孙辟疆从地上强拉起身,唏嘘感怀着上下打量一番;

又满是欣赏的重重点下头,在孙辟疆肩头重拍了拍。

“故北地都尉孙将军,临匈奴十四万精骑压境而未惧丝毫,率北地都尉五千壮士,于朝那塞死战殉国!”

“——久闻孙将军遗孤,年十四便生得七尺,为义渠校尉,具手刃虎狼之力、万夫不当之勇!”

“更官至义渠校尉,率北地骑士千人,端的是将门虎子!”

“今日一见,非但不觉得传闻有丝毫夸大,反倒还觉得传闻,将孙校尉贬低了稍许?”

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孙辟疆的夸赞,程不识那平日里几乎看不出波动的死鱼眼,此刻却是死死锁定在了孙辟疆身后——那柄光是卖相,都让人一阵胆寒的巨弩。

大黄弩!

如今汉家,除床弩之外,威力最大、射程最远,射手门槛也最高的超远程、超大杀伤武器!

作为十石重弩,即便是足张,凡是能完成装箭的人,都无不是万里无一的猛人!

便是如今的雁门郡守,故中郎李广,当年便是因为可以操持大黄弩的本领,就让太宗皇帝惊为天人;

尤其是在李广当着太宗皇帝的面,露了一手单凭腰、臂之力,臂张大黄弩的绝活之后,太宗皇帝更是当场惊呼:若是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李广这样的人,是能够封万户侯的!!!

如今汉室,尚武之风极盛。

而在军中,无论是底层士卒,还是高层将官,也都带着极为浓厚的慕强心理。

这里的‘强’,可以是个人武力,可以是兵法韬略,甚至可以是滔天背景。

但最直观、最让人为之折服的,无疑便是出色的个人武力。

就好比当年,李广臂张大黄弩,便俘获了太宗孝文皇帝的心——今日,孙辟疆单凭身后背着一柄大黄弩,便无比顺利的得到了程不识的认可。

如果只是故北地都尉孙卯的儿子,程不识就算是怀有敬佩,也顶多会把孙辟疆带在身边——安排在自己的中军大帐,负责参谋之类的辅助工作。

但有了那一柄大黄弩——仅仅只是一柄被孙辟疆背在身后的大黄弩,就已经让程不识坚信:哪怕抛开政治成分不说,孙辟疆单就是個人武力,也绝对可以做自己麾下的一员大将!

更何况孙辟疆曾经,也做过独立于北地都尉之外的骑兵部队:义渠校尉的主将。

能率领一千骑兵——尤其还是心高气傲,自幼便能得到朝堂中央优待的北地骑士,孙辟疆本就至少具备了校尉之才。

而且孙辟疆很年轻。

假以时日,这位曾经的骑校尉,便是成为汉家的骑都尉,乃至骑将军,程不识也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孙校尉来得正好!”

与孙辟疆寒暄一番,又看了看孙辟疆带来的那二十来号亲卫精骑,程不识终是深吸一口气,将话题引回了正轨。

“若某记得不错,孙校尉任义渠校尉之时,麾下兵卒一千,当俱为义渠精骑?”

听闻此言,孙辟疆隐隐有了猜测,便也微微点下头。

“蒙先亡父余荫,又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垂怜,忝为义渠校尉,率北地骑士千人,俱为义渠良家子……”

得到自己意料中的答案,程不识只沉沉点下头;

再三按捺,也终究没能压下好奇心,遂再问道:“既为义渠校尉,又为何辞官?”

说着,程不识还象征性的昂起头,在周围扫视一周。

“某为北地守三载,也不曾听闻北地,有一支义渠校尉?”

见程不识问起此事,孙辟疆只稍显落寞的低下头,又故作坚强的挤出一丝强笑。

“先孝景皇帝二年,末将身母丧而告假。”

“次岁,吴楚七国谋乱关东,孝景皇帝乃调北地义渠都尉,于弓高侯帐下听令。”

“——周太尉下令奇袭淮泗口,弓高侯踏雪一击,一举击溃吴楚数十万叛军。”

“却鲜有人知:弓高侯麾下那三千轻骑,便有一千人,乃某夕日麾下义渠校尉……”

听到这了,程不识也总算是明白了前因后果。

——如今汉室,虽然还没有后世,父母双亲离世时,儿女当守孝三年之类的说法,但在父母故去时请几个月假,去操持父母的丧葬事宜,也完全是人之常情。

孙辟疆身母丧,饶是武将之身,也没人能说这三两个月丧假有什么不对。

怪只怪孙辟疆运气实在不好——丧假期间,刚好就碰到吴楚起兵,朝堂调孙辟疆麾下的义渠都尉去关东。

若是孙辟疆没请假,估计就是孙辟疆官升一级,以义渠都尉之类的将衔,率领本部兵马去关东,在韩颓当麾下听令。

结果孙辟疆丧假,整个义渠校尉除孙辟疆这个主将外,都被调到了韩颓当帐下。

再后来,周亚夫奇谋断吴楚叛军退路,韩颓当亲率轻骑三千奇袭淮泗口,麾下那三千骑兵,凡是能活下来的,恐怕都已是一飞冲天。

就程不识所知:那三千骑兵当中,哪怕是战前地位最低的‘卒’,战后也得了三四级爵位,更是直接被彼时的太子、如今的天子荣留在了长安。

坊间传闻:参加过那场战斗的骑兵,几乎全被当今天子荣藏在了上林博望苑,说是作为骑兵教官。

只等边墙一带的马苑出栏一批战马,博望苑便会开始操练一支完全由骑兵组成的都尉部;

这支骑都尉,便会以那些被刘荣‘藏’起来的骑兵来作为教官,练成之后,则极有可能直接以这些教官充任将官。

最底层的‘卒’尚且如此,曾跟随韩颓当奇袭淮泗口的将官们,那自然更是前途无量。

——光是当年,便有上百人直接被任为中尉,成为了汉家的储备军官!

剩下的,也都是遭到了各方势力的哄抢。

有人去了飞狐军,又或是棘门、细柳等野战军;

有人做了功侯贵戚的亲兵统领,虽然仕途黯淡,却也算是一条坦途。

也有人跻身宦场,做了关东,以及关东地方的郡尉、县尉等武职。

总而言之:当年,从孙辟疆手里走出来的那一千北地骑士,早就已经融入和汉家的方方面面,就是没有一个人回到北地,继续做孙辟疆麾下的骑兵。

部队编制都没了,孙辟疆这个光杆司令骑校尉,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再加上一段时日之后,开始有人乱嚼舌根子,说孙辟疆号骑校尉,麾下却连一个骑兵都没有,平白领着郡衙比千石的俸禄;

孙辟疆好歹也是英烈之后,自受不得如此屈辱,当即便辞了官,回家生闷气去了。

若是不出意外,孙辟疆大概率要在家窝到北地再出一批骑兵,且这批骑兵得到了郡守的征召。

眼下这状况,倒也算是歪打正着,加快了孙辟疆回归行伍的进程。

“既如此,某也不绕弯子了。”

知道了孙辟疆的遭遇,确定孙辟疆不是因为个人原因——尤其不是因为犯了原则性错误,才从义渠校尉一职历任,程不识也终是图穷匕见。

“此战,陛下特许某尽召北地可战之兵,于朝那阻胡蛮大军南下。”

“不曾想此番,某一张征兵令,却引得北地上千骑士自发而来,欲从军报国。”

“——时至今日,单就是自备弓马而来的北地骑士,便足有一千二百余人之多;”

“若是再加上弓马娴熟,却不曾跨马而来者,怕是两个骑校尉,都容不下这些骑卒……”

程不识适时止住话头,孙辟疆自也是闻炫音而知雅意,当即便故作迟疑的缓缓点下头。

“两部骑校尉,末将当可治其中一部。”

“余下一部,程将军或可另寻良将。”

“至不济,也可将此千余骑尽皆打散,各位斥候、信使。”

闻言,程不识不由得嘴角一抽,面色也顿时有些尴尬起来。

上千骑兵,全部打散成斥候?

开什么国际玩笑!

须知眼下,程不识手中,算上最初的北地都尉部四千兵马,以及几千自发而来参军的步卒,满共也就不到一万人!

不过万人的部队,配上千斥候?

这等蠢事,反正程不识是做不出来。

——上千兵力,哪怕忽视他们的骑兵属性,将他们全部编为步兵,对如今的程不识而言,也是相当不菲的兵力!

本就是缺人之际,却浪费这现成的上千兵力,程不识就算是得了失心疯,也会对这个方案提出质疑。

知道孙辟疆是在等自己主动开口,程不识稍一沉吟,便也不再迟疑;

当即便满是郑重的一拱手,对孙辟疆便是一拜。

“孙将军英烈之后,又久为义渠校尉,某,实仰慕将军之贤名久矣!”

“今大战在即,某空得骑卒二千而无将可治,实暴殄天物。”

“——若此番,匈奴以数万兵力而来,若无次骑卒二千游荡于外,与朝那互为掎角,某纵陛下潜邸旧臣,也断无力久驻朝那而不失。”

“为今之计,唯恳请孙将军,为宗庙、社稷计,暂令某麾下骑都尉一职!”

“尽掌这二千北地精骑,游离于朝那方圆百十里,助某与胡蛮斡旋,以待援军进抵。”

“愿孙将军,万莫推辞才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8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