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1章 谁知道~呢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从天子启新元三年的秋收日开始,类似的事,在关中大地层出不穷。

——百姓民农获,缴税,而后卖粮。

结果卖粮的时候,发现了自家粮食被税吏动了手脚,称出来的数目不对。

民不与官斗;

就算意识到不对劲,憨厚老实的农户,也大都不敢和官府作对。

但在这种时候,汉家‘以孝治国’的另一政治果实:乡三老群体站了出来,并充分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

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

农户们发现不对劲,便找上那位德高望重,享誉十里八村儿,年纪足有七老八十的乡三老一告!

而后,便是一个又一个老大爷拄着鸠杖,像植物大战僵尸里,被打破报纸的僵尸大爷一样,怒气冲冲的追着本县税吏一顿猛捶。

——一时间,关中大地鸡飞狗跳,官不聊生。

偏偏地方郡县还不敢往上告!

怎么告?

说本县税吏中饱私囊,被乡三老发现了;

于是便被挥着先太宗皇帝,乃至太祖高皇帝亲自赐下的鸠杖的乡三老,从南天门追到了蓬莱东路,一路追一路砸,眼皮都没眨一下?

真要有人敢这么往上告,且不说头顶上的乌纱帽还保不保得住;

就算真告到了如今汉家的掌舵人——监国太子刘荣的面前,按照这位储君的脾性,怕是只会戏谑的问上一句:乡三老们一大把年纪,追那么远一段路都没眨眼皮,眼睛会不会干啊……

往上告不行,往下压,也同样行不通。

——那可是乡三老!

按照汉家现有的法律规定,受赐几杖/鸠杖,年过八十的乡三老,那是连见了皇帝,都不用拜的!

不是不用跪,而是不用拜!

躬身拱手都不用——只要有那个魄力,哪怕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的对皇帝冷哼两声,也完全挑不出法律层面的毛病。

非但不用拜,反而是皇帝要主动上前,虚扶一把、问候一番,再象征性的听一听老同志,对国家大事的指导意见。

如果真发生乡三老见皇帝而不拜,甚至明显表露出对皇帝的恼怒、厌恶时,皇帝还要老老实实走上前去,谦逊的问:朕是做了什么错事,让老丈如此大动肝火啊?

···

至于乡三老手中,那人手一杆的几杖,即鸠杖,更是不亚于后世读物中,诸如‘尚方宝剑’之类的大杀器!

对于鸠杖,汉家虽然没有类似‘上打昏君,下揍奸臣’之类的明文规定,但只需要说一点,便足以说明这个东西的厉害。

——汉太后手里,拿的也是鸠杖!

从法理角度上来说,若汉太后想要对皇帝进行体罚,如打板子之类,那唯一合法、合规的方式,便是用手中的鸠杖打!

因为太后的鸠杖,往往也同样是先皇所赐。

一如先皇驾崩时,会留遗诏指定继承人一样——在那封遗诏中,先帝同样会留下‘尊太子母:皇后某氏为太后,赐鸠杖’的安排。

所以,太后用自己的鸠杖打皇帝,是扯着先帝的虎皮,替死去先帝教训不肖子孙。

这么说来,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太后一介妇人,拿着一杆先帝赐下的鸠杖,就能肆无忌惮的往皇帝身上招呼;

俺老汉虽是农户,手里的鸠杖,却也是先帝所赐!

虽是不敢学太后,把这鸠杖往皇帝身上招呼,但你一個千八百石的官儿,俺老汉总还是打的得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

根据汉家现存的,关于乡三老这一特殊特权阶级的规定,乡三老见官、面圣不拜(理论上是面圣不拜,实际上是面圣不跪,却也还是要给皇帝留点面子,拱手弯腰意思意思的);

凡郡县有司属衙畅通无阻——想进就进,想走就走,根本没人能拦,也没人敢拦。

非但进出自由,畅通无阻,郡县主管得知三老上门拜会,甚至还要亲自奉茶招待!

到了朝堂三公九卿有司,虽然稍差些,但理论上也还是进出自由,实际上只需要给出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便可以自由进出。

甚至就连皇宫,也不是完全去不得!

只需要走到宫门外,让宫门处的禁卫通传一声:某郡某县某乡三老某某,请朝天子;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皇帝不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就都会见上一面。

哪怕这个手持鸠杖的老爷子没啥正事儿,就是想单纯见自己一面,也同样如此。

毫不夸张的说:乡三老,便是汉家在‘以孝治国’的主体国策之上延伸而来,且不需要支付俸禄的编外纪检委!

只是这个群体,往往都是由长寿——而且是过度长寿的退役军人、退休官僚群体充任;

平日里,地方郡县只要别做的太过火,别闹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这些‘过来人’便往往都会睁只眼闭只眼,不会太为难郡县父母官。

——大家都是当过官儿的,谁还不知道汉官不易?

但这一次,刘荣出于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的考虑,而临时设置的治粟都尉,却意外捅破了这层官僚群体心照不宣的政治潜规则。

而这意外捅出来的马蜂窝,却也是为刘荣监国期间的汉家,带来了一笔相当不菲的政治成果……

·

·

·

·

“平日里,老大人不怎见客;”

“孤也是前脚刚获立为储,粮食的事儿都还没忙完,便又得了监国大权。”

“——忙啊~”

“实在是抽不出闲暇,亲自登门拜会老大人……”

上林苑,猎场行宫外,一处偏僻清雅的府邸之中,刘荣终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了自己的表叔祖:章武侯窦广国。

刘荣约莫记得:上一次见到这位的时候,都得追溯到薄太皇太后的葬礼。

事实上,自打当年,在丞相大位的角逐竞争中,输给了前丞相、现太子太师申屠嘉,窦广国便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

——不心灰意冷也没办法啊!

一个外戚的身份,让到手的丞相之位都飞走了,除了宅在家里修仙,窦广国还能怎么办?

只是这修仙,也不是谁都能修的明白的。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在位时,留侯张良修仙,修的那叫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若非拿不出腾云驾雾之类的真本事,那活脱脱就是个神仙在世!

再看看窦广国——看看此刻,正在含笑招待刘荣的窦广国,面颊内陷,眼圈发黑,皮肤外层甚至透着一抹极不自然的紫!

都不用仪器检测,刘荣就能直接给出诊断:妥妥的重金属中毒。

只是知道归知道,刘荣也没办法去劝,便只得自说自话般,同这位表叔祖打开了话匣。

今日,刘荣的目的只有一个:见窦广国一面,好让朝野内外,乃至天下人都看到自己这个太子,是怎么对自己的盟友的——是怎么对待‘落难’的政治盟友的。

至于具体和窦广国聊些什么,却是没什么重要的了。

——问候一阵,寒暄一番,联络联络感情,巩固巩固窦氏和太子宫的盟友关系,也就差不多了。

但稍有些出乎刘荣预料的是:在世人认知中,早已经‘不食五谷杂粮’,深陷修仙之道无法自拔的章武侯窦广国,却似乎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家上言重,言重……”

“刘氏的男儿,那都是肩负宗庙、社稷,系天下安危于己身的。”

“——尤其家上,还是我汉家的太子储君,是宗庙、社稷日后的指望。”

“今更肩负监国之责,莫说是抽不出闲暇——便是抽得出,老臣,也万不敢因私事,而对家上多行叨扰……”

不卑不亢的一番话,算是给足了刘荣面子,也顺带展现出了窦氏外戚一族,当代话事人的精神风貌。

——说这么一段话,能脸不红气不喘的说下来,这对过去的窦广国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既然眼下做到了……

“老大人龙精虎猛,这是~”

“断药了?”

略有些冒犯的一问,却引得窦广国颇有些感慨的笑着摇摇头,又面带唏嘘的长叹一口气。

“唉~”

“这些年,为了替兄长,再向天借几年命书,老臣,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明知那寻仙问道,是冥冥之中不可触碰、凡人之躯所不可得之物;”

“明知就连秦王政,都不曾得偿所愿,却也还是不愿放弃这或有或无得机会……”

···

“炼丹数年,不知靡费了多少钱物,更以身试丹药,身子也吃成了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样。”

“最终,却也还是没能将兄长,再多留在这人世间几年……”

“——偏偏东宫,近几年又实在不大太平;”

“兄长撒手人寰,去见了先帝,老臣独木难支,也实在是难有作为……”

窦广国唏嘘一语,刘荣却是随之默然。

窦广国这番话,无疑是隐晦的指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把东宫窦太后往正道上引;

就连寻仙问道、炼丹试药,都是窦广国怕自己一个人应付不过来,才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兄长窦长君多赚几年寿数。

结果功败垂成,窦长君还是走了,侯世子窦彭祖袭爵,做了刘荣的太子家令。

窦氏一族上上下下,自此便都要指望窦广国一人不说,就连东宫——连三不五时脑子抽抽的窦太后,都得窦广国独自想办法去搞定。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些年,窦氏一族在‘规劝窦太后’这件事上所做的努力,成效几乎约等于零。

无论是最开始储君太弟,还是后来的一系列动荡——一系列因窦太后而引发的动荡,窦氏外戚一族,都没能起到哪怕丝毫‘规劝’的作用。

但有些时候,没做到,却并不意味着没意义。

尤其是对于刘荣——对于封建君主而言,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做没做,往往比‘做没做成’更重要。

什么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那都是言情里霸道总裁的人生格言;

封建君主要的,是既要做成,也要办的漂亮!

就算没办成,过程也得漂亮。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力,努力与否,则取决于态度。

对于窦氏这么一门外戚,尤其还是太后家的外戚而言,有个态度,往往便足矣。

至于能力?

刘荣恨不能汉家的外戚,都是空有态度,没有能力的机器人。

吕氏有能力吧?

薄氏——薄昭有能力吧?

再往后说,霍光总是有能力的吧?

你问问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谁想要自家的王朝出个诸吕,出个薄昭,更或是直接出个霍光?

“老大人心系宗庙、社稷,孤,谨谢。”

“只人力有时穷——东宫太后母仪天下,纵是父皇,也偏只能哄着、劝着;”

“若说要劝,过去倒是有个袁盎,能时不时劝进去几句。”

“只日后……”

如是说着,刘荣也不由得一阵摇头唏嘘,似是为袁盎的死,而感到无比的遗憾。

但事实上,朝野内外心里都跟个明镜似的。

——袁盎一条命,换来梁王刘武政治生命的彻底终结,要说这天底下谁最高兴,还就是如今的监国太子刘荣!

若不是袁盎以身殉国,为刘荣踢开了梁王刘武这个威胁者?

呵;

眼下,刘荣别说是太子监国了,怕不是还盘算着该怎么应对东宫窦太后、怎么应对那句‘储君皇太弟’。

见刘荣只简单地肯定自己——肯定了窦氏一族,在‘劝阻太后’一事上的努力,又明确指出希望不大,窦广国也不由得默然。

隐约感觉到刘荣不愿意多聊有关东宫太后的事,窦广国便也顺着话头,将话题不着痕迹的一转。

“说是梁王奉诏,随陛下去了上林游猎?”

闻言,刘荣只稍一颔首。

“是。”

“——梁王私逃那段时日,父皇和皇祖母,闹得很不愉快。”

“就算梁王找回来了,皇祖母也还是紧闭长乐宫门,不愿见人。”

···

“唉~”

“父皇也不容易啊~”

“平白受了冤屈不说,人都找回来了,还得再屈尊降贵的哄着,以求老太后能再展笑颜。”

“——父皇,当真是这天底下,最孝顺不过的人了。”

“换做谁,碰上父皇那档子糟心事,怕是都不会做到父皇那个份儿上。”

刘荣脸不红心不跳,直言不讳的拍起了皇帝老爹的马屁;

而在对座,窦广国却是眼中稍闪过一抹精光,似是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新闻。

——梁王!

刘荣,居然直呼梁王刘武为‘梁王’!

不是且君臣、且叔侄的‘王叔’,而是只论君臣,不论亲缘的‘梁王’!

“嘶……”

“陛下,难道有心要置梁王于死地?”

“若不然,太子为何会如此这般……”

···

“也不对啊?”

“若陛下要治死梁王,又何必大费周折,又是赐宴、又是邀约同猎?”

“更何况太后那边……”

刘荣大咧咧一句话,甚至是极不起眼的一声‘梁王’,却是惹得窦广国心绪百转,眨眼的功夫,脑子都不知道转了几个来回。

始终不明白其中关键,便稍带着狐疑,小心试探道:“此番入朝,梁王当是不会再像过去那般,坏祖宗规矩了吧?”

“闹出这么多事端来,便是太后,怕是也不好再留梁王了?”

正悠然品着茶,突闻窦广国这没由来的一问,刘荣心下也随即了然。

——梁王刘武‘坏祖宗规矩’,不外乎太祖刘邦当年,定下的诸侯入朝长安,最多只能留一个月的规矩。

而梁王刘武自打封王就藩,虽然满共也就来了长安十来回,却是没有哪怕一次,是没有‘坏祖宗规矩’的。

先帝时还好些,留够一个月,再找东宫薄太后、椒房殿窦皇后哭一哭,也顶多多留个十天半个月;

到了当今天子启这一朝,那可就是彻底放浪形骸了——没个三五月,朝堂内外递给天子启,指责梁王刘武‘眷恋不去’的奏疏,就别想翻出什么浪花!

尤其是吴楚之乱爆发前的一年,梁王刘武一来长安,那就是留了足足七八个月!

算上来回路途,都快留了一年了!

如此特权——如此明目张胆的特权,自然是东宫窦太后无底线的纵容,外加天子启的推波助澜,以及那段特殊的岁月,梁王刘武在汉家的特殊政治地位。

而此刻,窦广国毫无征兆的问起此番,梁王刘武还会不会像以往那般眷恋不去,在长安一留就是小半年,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

“谁又说的准呢~”

“若是皇祖母还讲点道理,当是不会再容许梁王坏规矩的。”

“但皇祖母不讲道理,那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万一皇祖母要闹,父皇怕也只能由着梁王吧……”

语带愁苦的道出此语,刘荣便再度端起茶碗,做出一个‘我好气,但我也没办法’的憋闷之态。

见刘荣如此反应,窦广国只不着痕迹的垂下眸;

心下有了数,便也不再多问,转而和刘荣聊起窦婴、窦彭祖二人。

一番交谈下来,也算是宾主尽欢,双方各自达成了目的,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只是刘荣离开之后,窦广国却是紧紧皱起了眉头,坐在客堂内,小半个时辰都没能回过神。

“太子……”

“陛下……”

“梁王………”

···

“唉~”

“阿姊,已是……”

“唉……”

···

“只求阿姊,万莫要一错再错吧……”

“若不然,待太子即了大位……”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7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