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4章 文明进程的落后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后世的足球赛,有一种极度不讨球迷欢心的战果。

——闷平。

所谓闷平,不外乎双方在整场比赛中,都没能发起太多有威胁的攻势,甚至都没有踢出一场足够精彩、足够激烈的比赛;

并且最终比分,定格在了令人如吃了苍蝇般,为自己熬夜看球而感到不值的0:0。

这场战役——准确的说,是马邑、河套双向战役的后半程,便多少有些后世足球赛‘闷平’的意味在其中。

战役前半段的马邑战场,军臣的单于庭主力猛攻马邑,汉将程不识确保马邑不失;

虽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战役走向的变故,但好歹也是打的有来有回,战况激烈。

河套战场更甚!

在战役前半段,汉家单方面开辟出第二战场:北地-河套战场,并以一场教科书级的闪电战、奇袭战,迅速掌握了河套地区!

结合两个战场来看,汉家在马邑明修栈道、咬住单于庭主力,在河套则暗度陈仓,可谓是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但到了战役后半段,战况就多少有些沉闷了。

——先是马邑战场,程不识在北地方面军得手、河套易主,单于庭急于回援的情况下,极具魄力的决定主动弃守马邑,试图以整个代北地区为诱饵,将单于庭主力硬留下来。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匈奴单于军臣在得到马邑,并掌握赵长城缺口,随时可以踏足代国腹地、踏足汉家版图的情况下,却表现出苦行僧般的坚定意志,毅然决然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良机,依旧选择率军回援河套。

而军臣临走时,留在马邑与程不识对峙的右贤王伊稚斜,无疑也是暴露出了现阶段,匈奴作为一个松散游牧部落联盟整体,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隐患。

——相较于华夏农耕文明,无论是古早期的奴隶制,还是过去数百年来的分封制,亦或是百十年前的秦郡县制,以及如今汉室的分封、郡县并行的政体;

只要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政体,就总是比匈奴如今的游牧文明松散部落联盟,具备更为高效的调度能力,以及行政效能。

简单来说,就是中央集权程度,匈奴别说是如今汉室了——便是上千年前,只存在于华夏神话中的夏、商,其中央权威,以及中央统治地位,都绝非如今的匈奴单于所能比。

举个非常直白的例子;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至今为止,华夏王超虽也偶有乱臣贼子谋逆,但频率却非常低。

尤其是在王朝初期,谋逆,更完全就是开国之君兔死狗烹的说辞!

但在草原,政变、刺杀,却是永恒不灭的主题。

就拿如今汉室的开国之君:太祖刘邦,以及匈奴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冒顿单于来说;

太祖刘邦自兴兵抗秦,到先入咸阳。

从受封汉王,到还定三秦。

再到楚汉争霸,最终一统天下,即皇帝位,乃至于之后平定异姓诸侯,为帝七年而崩。

——这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刘邦唯一一次遇刺,便成为了华夏民族铭记于史册的‘贯高案’。

这场针对太祖刘邦,并轰动汉家政坛的行刺案件,最终让汉家数一数二的藩王:赵王张敖被牵连,并因此失去王爵,贬斥为侯;

案件参与者,自主谋贯高以下,悉数问斩,明正典刑!

听着很严重吧?

很轰动吧?

嘿;

就这般轰动性的刺杀案,实际上,却是一桩‘刺杀未遂’的主观案件!

事情的经过,大致可以总结为:太祖刘邦将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二世赵王张敖;

在御驾亲征,参与那场导致刘邦身陷白登之围的汉匈平城战役后,刘邦自代地撤军南下,途径赵国。

本来意气风发,要和匈奴单于冒顿好生较量一番,却落得个白登之围,险些命丧白登山,刘邦自然是满肚窝火。

刚好就碰到赵王张敖接待自己,刘邦自然是想都没想,就把火气都撒在了女婿:赵王张敖身上。

照理来说,作为汉天子,对一个诸侯——尤其还是具备开国元勋成份的异姓诸侯动辄打、骂,刘邦多少是有些过火了;

但考虑到彼时的张敖,不单是汉家的赵王,同时也是鲁元主刘乐的丈夫、刘邦的女婿,被心情不好的老丈人挂落一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女婿就是半个儿啊!

我就算不是你亲爹,也是你半个爹;

心情不好,吊你一顿怎么了?

委屈你了?

张敖显然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便也没将老丈人刘邦的宣泄当回事儿;

只如侍奉老父亲般,小心伺候着刘邦,直到刘邦再度起驾,离开赵都邯郸。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张敖没把刘邦的‘折辱’当回事儿,作为赵国相的贯高,却莫名生出了‘主辱臣死’的共情!

于是,为了报答自家大王的知遇之恩,同时也是为了给张敖‘报仇’,贯高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一个大决定:刺杀刘邦!

说是刺杀,整个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却草率的如同儿戏。

得知刘邦离开邯郸之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赵国境内,而是要继续留一段时日,以肃清叛逃匈奴的韩王信逆党,贯高当即计上心头;

先是以赵国相的身份,邀请途径柏人县的刘邦,到县馆居住。

然后……

咳咳;

然后,贯高就把召集来的刺客,给藏进了这处县馆的舍壁之中。

这就好比你在房间的衣柜里藏了个刺客,然后把目标请到这个房间里。

刘邦虽然不知道贯高的图谋,却也阴差阳错的表示:柏人县?

柏人,不就是受迫于人吗?

朕才刚在白登山打了个窝囊仗,还去这么个受迫于人的窝囊地儿作甚?

于是,贯高行刺失败,并在之后不久被仇家高发……

怎么说呢~

就很儿戏。

贯高堂堂赵国相,却像是个义愤填膺的愤青般,莫名其妙恨上了刘邦,要行刺天子圣驾;

然后又儿戏般的布置了一场刺杀,并被刘邦以儿戏般的理由侥幸躲过。

最终,贯高也儿戏般被告发,并被逮捕归案……

在最开始,听说这件发生在汉人地界的‘大案’时,军臣的世界观,差点就崩塌了。    不是因为这件大案,里里外外都透露出‘儿戏’二字;

而是这样的事,居然能被汉人称之为‘大案’!

这汉人,也太没见识、太没见过世面了吧?

要知道在匈奴单于庭,杀手成功进入单于王帐、凶器成功逼近单于三步之内的刺杀,一年就会发生好几起!

至于那些刚闹起来就被镇压,又或是包围了王帐,却没能踏足王帐内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冒顿单于期间,才刚强大起来不久,还不具备草原霸主气质的匈奴部,更是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取冒顿单于而代之。

而在这样高频率、高强度的刺杀下,类似贯高案那样的刺杀未遂,在匈奴单于庭,那真真是连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

假设贯高是匈奴人,当年是行刺冒顿单于失败,并被仇家告发到了单于庭;

那冒顿单于大概率会一笑而过,并对那个告发者说:拿着没有证据的事来攻讦仇家,你是觉得我大匈奴的单于,是一个是非不分的蠢货吗?

不是因为冒顿真的很蠢,又或分不清是非对错;

而是在草原,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什么‘未遂’这一项罪名。

谋反?

起了兵才叫谋反!

政变?

动了手才叫政变!

至于什么密谋啊、暗中勾结啊之类——除非有过分完整的人证、物证组成证据链,否则,统一归为诬陷!

在过去,草原游牧之民,一向为此而感到自豪。

因为在草原人看来,这意味着相较于汉人的敏感、胆小、谨小慎微,游牧之民处理类似事件的方式,才更像是一个强者。

——要刺杀我,那你放马过来!

——若是真被你杀了,那就合该你来做这单于!

——连你这么个扒菜都收拾不了,我也就没脸做这匈奴大单于了!

但经过这场战役——尤其是马邑战场,由右贤王伊稚斜接手之后的进展,草原游牧之民才终于发现:这一切,并非是因为汉人更加怯懦、敏感,游牧之民更加勇敢、强大;

而是因为汉人,极其重视中央权威、帝王威仪,对于任何可能威胁统治基础的不稳定因素,都秉承宁错杀、不放过的原则,坚决要把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汉人不是没有挑战帝王权威的‘勇敢者’;

而是这些勇敢者,早在隐约表露出野心的时候,就已经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具体到贯高案,也绝非汉人不是小题大做,区区一个行刺未遂的贯高案,就达到了需要记载于史册之上的程度;

而是在汉人眼中,那般严防死守之下,居然还能出一个贯高这样的逆贼,是一件令人非常震惊的事!

反观匈奴,情况却是截然相反。

毫不夸张的说:就伊稚斜这么个人,若是放在中原任何一个华夏王朝,别说是继续保留贵族身份,乃至于政治影响力及兵权了。

便是装疯卖傻,也大概率骗不过‘阴险狡诈’的汉人帝王!

但在匈奴,伊稚斜却是右贤王。

是默认掌握幕南地区,地位仅次于单于军臣、左贤王于单,且手握实权,就连军臣也要忌惮三分的单于大位第二顺位继承人。

——伊稚斜都还算好的!

至少伊稚斜,和‘兄长’军臣,以及侄子于单一样,同出于匈奴王族:挛鞮氏;

打来打去,争来争去,也不过是挛鞮氏内部的争权夺利;

但在如今的草原上,还有许多和伊稚斜一样,对单于庭离心离德、暗怀鬼胎,随时准备暴起发难的‘外人’。

或许是羌人;

或许是月氏人。

可能是且林部;

可能是金山部。

可能是四大氏族:呼延氏、兰氏等;

甚至可能是单于庭仰赖的三驾马车:折兰、白羊、楼烦三部。

——草原上的主旋律,从来都不是安宁,而是亘古不变的动荡!

一个又一个霸主,如春雨后的水草般,长出一茬又一茬,也被牛羊吃掉一茬又一茬。

没人知道明天的草原,究竟是乌孙人称霸,还是月氏人称王。

便是被流放远东的东胡余孽:乌恒、鲜卑,也同样可能是未来,草原尚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

而现在,这些随时可能取代匈奴,成为草原新霸主的野心家,却恰恰藏在这个名为‘匈奴’的游牧文明松散部落联盟内部。

他们依附于匈奴单于庭;

他们臣服于匈奴单于庭;

他们向单于庭效忠;

他们为单于庭战斗。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时刻在等待着那一天。

等待单于庭虚弱、老迈,并无力镇压草原的那一天。

一如百十年前,他们归附于东胡王廷的先祖;

亦或是数十年前,他们归附于月氏王帐的父兄……

总体而言:此战,将匈奴这个名为‘帝国’,实为部落联盟体的游牧政权,其内部结构最大的隐患显露无疑。

无论是马邑战场,右贤王伊稚斜出工不出力;

还是河套战场,各部族争相投诚于汉军北地方面军,都将这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匈奴单于庭面前。

——在汉人的健全制度下,匈奴无论是政权核心:单于庭,还是赖以镇压草原的双头鹰政策、四储八柱,都稚嫩青涩的好似幼儿的玩具。

这一次,还只是一个阳奉阴违的右贤王,以及几个临阵倒戈的河套部族;

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以后,恐怕就会是楼烦、白羊等三驾马车,乃至于单于庭本部了……

当然,这都是匈奴人需要头疼的问题。

对于汉家而言,马邑-河套战役,基本已经宣告结束。

——马邑战场,匈奴人虽然暂时占据了马邑,但至多冬十一月前,占据马邑的匈奴人,就必定会退回草原。

而在河套战场,汉家已经正式颁下政令:设立朔方郡。

对此,回援河套的单于庭主力,只能在和河套隔大河相望的高阙无能狂怒,却又无可奈何。

战争还没有正式结束,但后续,也绝不可能再有变数!

如此一来,摆在长安朝堂面前的,便是战后事宜的准备工作了。

什么,伤残、阵亡将士的抚恤啦~

有功将士的封赏啦之类。

尤其是河套战场——一个开疆拓土之功,可谓是让整个长安朝堂,都从上到下的感到血脉喷张!

只可惜,真正能吃到这口肉的人,此刻绝不可能在长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9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