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9章 洗牌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送走刘舍之后,刘荣第一时间便来到了侧殿。

在侧殿的地上,是一张张棉被大小的巨大纸张,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样。

而这些字样上的内容,随便流传出去几个字,便足以在整个朝堂内外,都引发一场剧烈的政治地震!

——刘舍,猜错了。

刘荣要动的,从来不是九卿当中的某一个位置,好给未来的主爵都尉腾位置;

刘荣真正要做的,是对汉家整个三公九卿制,都来一场大范围的校正、调整。

比如:名义上是‘三公’,实际上却只常设丞相、御史大夫的三公一级,刘荣打算将太尉,从三公之列踢出去。

按照刘荣的设想,汉家日后的三公,将会是丞相、御史大夫;

以及:御史中丞!

事实上,汉家现有的政治体制,即便是在后世的新时代,也能找到对应的参照。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理论上需要辅佐天子治理天下,但实际上,汉室几乎所有事物,都是由丞相府领衔,去进行具体的操作。

在后世新时代,也有这么一个位置,叫国务园(屏蔽词)。

而御史大夫,号‘亚相’,理论职责是辅佐丞相处理政务,同时还要监察百官,负责官员审核、调度。

可实际上,御史大夫这个位置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制衡丞相。

制衡的方式,也恰恰是那句看似四平八稳的:辅佐丞相。

既然要辅佐,那就肯定要插手相府政务;

插手具体事务,自然就会分走部分针对性的权利。

至于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审核官员’的职责,则是由御史大夫属衙真正的掌舵人:御史中丞去负责。

而御史中丞,便大概对应后世的纪律检查部门,以及人事组织部门。

在刘荣看来,汉家在过去,以御史大夫本人钳制丞相,又让下面的御史中丞去发挥纪律检查效能,实际上是将两个职责完全不同的部门,给硬糅在了一起。

说是御史大夫掌握御史属衙,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御史大夫本人几乎不过问御史大夫属衙的任何事物。

几乎所有有关纪律检查、官员调度的问题,都是下面的御史中丞去操作。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刘荣也大概能明白。

——丞相的权柄,来自于对整个天下的治理权;

要想钳制这样一个‘权势滔天’的人物,那对立面的御史大夫,也同样要有足够分量的权柄,才能具备钳制丞相的话语权。

在过去,这个支撑御史大夫与丞相分庭抗礼、互相制衡的权柄,便是监察百官,以及人事调度、任免之权。

是;

你丞相很牛逼;

天底下的事儿,就没有你插不上手的;

可我手里的官员审查、人事调任的权利,却是你领衔的外朝之命脉!

你要是不把我当回事儿,那我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轻易动摇你的官僚系统。

说白了,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御史大夫想坏你丞相的事儿,那纯粹就是便宜之内!

这样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闹成了本该支撑御史大夫拥有话语权的权柄,反而为御史中丞所掌控。

这显然不合理,也不正常。

所以,刘荣打算以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者,为汉家的新三公。

其中,丞相职权基本不变,还是发挥国务园的效能;

但原本属于相府的关键权利:国库,却会被御史大夫间接掌控。

——相府国库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通过御史大夫的审核!

如此一来,失去国库财权的丞相,等于是被削弱了一刀。

至于御史大夫,虽然不再以监察百官、人事调度的权柄作为对抗丞相的资本,却能凭借手中掌握的相府命门:国库财权,从而具备对丞相精准的有效制衡。

至于御史中丞,则一如往常,肩负着官员审查、人事调度的重担,并以此权柄,成为丞相、御史大夫之外的又一制衡力量。

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相比起两方相互制衡,刘荣还是更倾向于:三方互相制衡,彼此奈何不得,又绝不可能出现两家联合的状况。

丞相主政,御史大夫负责财务审核,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三方各司其职,又彼此制衡。

至于被踢出三公之列的太尉,按照刘荣的想法,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数百年前的春秋战国,列雄出于战事频繁的需求,发展出了太尉这一职权堪称变态的职务。

也恰恰是因为太尉这个职务权力太大,故终秦一朝,无论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秦廷都从不曾任命太尉。

到了汉室,太尉一职虽得以‘解禁’,但比起所发挥的效能,无疑是弊端更大一些。

没办法;

太尉,作为和丞相并列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在军事层面的权力,几可谓无穷无尽!

凡是和军事沾上边的事,就没有太尉管不了的。

甚至即便是和军事不沾边的事,也能在太尉的曲线操作下,最终和军事搭上边,并被纳入太尉可以插手干涉的范畴当中。

自有汉以来,汉家历代太尉——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条侯周亚夫,无不是才华卓绝,却又对汉家的政权稳定,形成巨大威胁的人物。

就算是三人中最本分、最老实的灌婴,也曾让太宗孝文皇帝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就在于太尉权势之大、手中权柄之重——尤其是兵权之重,使得封建帝王根本无法和太尉掀桌子。

要想卸下太尉手中的兵权,封建帝王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调任。

而太尉,秩万石,和丞相各为国家军事、行政最高长官。

别说是升官了——哪怕是平调,也只能从太尉调任丞相。

事实上,汉家的历代天子,也都是这么做的。

——太宗孝文皇帝想卸周勃、灌婴二人手里的兵权,都是拜二人为相;

先帝想卸周亚夫的兵权,也同样是通过拜相,来让汉家的太尉再度闲置,从而间接收回了周亚夫手里的兵权。

直到去年,汉匈河套-马邑一战,汉家才终于出现了一位并不需要以丞相之位为酬,便能卸下其兵权的太尉:曲周侯郦寄。

但这并不是因为如今,汉太尉不再难处理,而仅仅只是因为曲周侯郦寄‘卖友求荣’的政治污点,使其无法担任丞相;

而太尉一职,又愈发成为汉家朝堂内外,一致认同的‘不可常设’之职。

再加上郦寄本人也很识趣,在战后第一时间便上书奏请告老,这件事才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

真要说起来,刘荣之所以会在战前,将郦寄任命为太尉,也恰恰是因为刘荣吃准了郦寄这个太尉,不会像曾经的周勃、灌婴,以及先帝年间的周亚夫那般,成为自己的麻烦。

事实上,华夏文明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太尉这个职务的存在,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需要时,汉天子有无数种方式、无数种手段,如车骑将军、外戚大将军等,来取代太尉的职能,同时又避免任命太尉,所必定会带来的政治动荡。

所以,刘荣不单是打算将太尉踢出三公之列,而是想要彻底将‘太尉’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给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至于将来,刘荣有大司马、大将军等方式,来满足对外战争需求。

相比起优势勉强够看,缺陷却几乎无穷无尽的太尉,无论刘荣以何种方式替代,都不大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再者,三公九卿这一套体系,本身就是为朝堂中央量身定做的行政体系。

既然是行政体系,那就不该和军事混为一谈。

——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就应该为纯粹的国家治理而存在;

至于军中的将军们,则应该以另外一条体系存在,如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上将军、都尉校尉之类。

三公层面,踢掉太尉,以御史中丞取缔,其实都还算‘微调’。

刘荣真正的重点,则放在了九卿层面。

——内史、少府、太仆、廷尉、郎中令、卫尉、奉常、宗正、典客!

区区九个职务,便有起码三个怪胎!

内史,号称关中的‘小丞相’,和丞相能管全天下一样,凡是关中的事儿,就没有内史插不上手的!

行政、税收、治安乃至军事;

内史的触手,可谓是伸向了关中的方方面面。

中尉、中郎将、备盗贼都尉等下辖部门的存在,更是让内史的触手,毫无意外的伸到了长安,乃至于禁中!

考虑到汉家已经有了一个‘管全天下’的丞相,作为‘关中小丞相’的内史,权责与丞相有相当部分的重合;

这就让刘荣难免腹诽一声:内史这个职务,完全是作为‘预备丞相培训班’的意义而存在。

那内史是否应该被取缔?

刘荣认为,内史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的。

但内史,不该以一个完全体存在。

就像相府,不该同时兼具行政权和财权一样——内史,不该同时具备关中地区的各类权柄。

要么,将内史的权力拆分,行政、军事、财政、治安各自分离,各自为政;

要么,直接按地域将内史肢解,一如历史上的左扶风、右冯翊,以及京兆尹。

用后世人更熟悉的一句话来说:汉天子,不允许汉家有内史这么牛逼的部门,存在于关中大本营!

所以对于内史,刘荣倾向于抄作业——遵从原历史时间线上的变革,三分内史。

毕竟这套做法,是曾经被历史验证过的,大概率不会出问题。

除了内史,汉家的第二个怪胎,无疑便是少府了。

——少府的强大,给了汉天子随时准备掀桌子,并将一切推倒重来的底气。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掌握少府的汉天子,能随时掀桌子重开,就意味着当少府掌握在另外一个人手中时,也同样能成为颠覆汉家宗庙社稷,乃至华夏文明的不二利器!

刘荣当然明白少府的重要性,也不可能让少府被除自己以外的第二个人所掌控。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刘荣:作为封建帝王,千万不要对子孙后代抱太大的期望。

刘荣无法确保百十年后,自己的子孙后代当中,不会出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傻缺;

所以,刘荣只能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将少府这个随时能把天捅出一个窟窿的怪胎,给‘扼杀’在汉天子还能拿得动刀的当下。

第一步,就是以主爵都尉,从少府手中抢走官营粮米这一大进项,并以粮米、盐、铁官营之权,让少府在一定程度上,被主爵都尉这一政坛新贵所钳制。

下一步,便是和内史一般无二的:肢解。

只是与肢解内史时,简单粗暴的将关中按地理位置分成三个区域,各由内史拆分出来的三个部分治理所不同:肢解少府,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

因为少府的权责覆盖之全面,哪怕是刘荣这个后世来客,都为这个究极缝合怪而感到心惊。

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几乎掌握着这个时代最完整、品类最全的产业链,几乎可以制造这个时代所存在的一切物品,并掌握从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到生产场地、人工等一切生产要素。

建筑、道路、水利等大型工程;

军用、民用,及皇室用品等工具制作。

真就是天上地下,没有少府造不出来、掏不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少府做不成的事儿!

这样一个怪胎,哪怕刘荣决心下刀肢解,都有些找不到合适的切口。

不过好在这个怪胎,并不属于‘国器’,而是汉天子的私人财产。

肢解这个怪胎,并不会引来外朝的强烈反对,外朝也没有反对的立场和话语权。

所以,刘荣打算把这个问题,甩给朝堂上那些人精们去头疼。

——皇帝要自废武功,肢解少府,对于外朝而言,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刘荣确信,只要自己放出口风,那必定能让全天下的‘有志之士’,都能拿出一套肢解少府的方案。

至于最终怎么下刀,自是刘荣一言而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4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