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7章 诡寂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当长安坊间出现各式过继舆论,甚至有人扬言汉家该倾国之力,马踏龙城之时,作为汉室权利核心的未央宫,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参与讨论的百姓们,还有翘首以盼的功侯、将军们,乃至于朝堂之上的百官公卿们,都在等待刘荣对这些国际舆论的反应。

也正是在这莫名诡异的沉寂之中,刘荣时隔大半个月,再次接见的匈奴使团。

不同于上次,汉家上下君臣皆到场,匈奴使团也很不能塞满宣室殿;

——这一次,与会双方只有寥寥数人。

汉室这一方,以天子刘荣为主,丞相刘舍在旁陪侍,再加几位负责记录,外加护卫的中郎;

匈奴一方更简单粗暴——只有正使呼延且当一人。

后世人常说: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这场‘小会’小到如此程度,显然,是为了解决一个天大的问题……

“阔别多日,贵使看上去,似是憔悴了许多?”

于侧殿分而落座,刘荣开口便是一声看似亲切,实则暗含讥讽的调侃。

果不其然,刘荣话音未落,呼延且当的面容之上,便立时涌现出一抹如丧考妣的苦闷之色。

——此次出使,呼延且当想过会很难;

甚至想过自己会遭受屈辱。

但饶是来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真等汉家上下君臣‘恬不知耻’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条件式,呼延且当也还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两难。

自双方首次接洽,汉室一方提出‘割让河西、东海之土’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之后,呼延且当在驿馆里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煎熬。

期间,呼延且当甚至还借助汉人的信息网络:八百里加急,派人回单于庭轻视了一波。

直到昨日,单于庭传来指示:无论手段,只要结果。

无论通过怎样的手段,答应汉人怎样的条件,都务必要达成汉匈双方的和平约定!

这可愁坏了呼延且当。

——正常情况下,这种请示或指示,往往是字越少,事越大的。

如果单于庭的指示具体一些,比如:汉人的这个条件不能答应,换成那个;那个条件原则上不能答应,尽可能谈之类;

那呼延且当还会感觉好受一些——毕竟有具体的指示,按照指示来就行。

而今,仅仅只是得了个‘随便你怎么谈,谈出和平约定就行’的指示,却是让呼延且当纠结万分了。

按照这个路数,呼延且当真要是答应了汉人的全部请求,代表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那呼延且当回程,踏上草原的那一刻,就必定会成沦为此番,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丧权辱国’事件的背锅侠。

没人会在意匈奴单于庭,曾对呼延且当有过怎样的指示,更没人会在意作为正使的呼延且当,是否具备做这个主的权力。

草原上,无论是哪个部族,无论是贵族还是牧民,都必定会说:都是这个罪人,害得我大匈奴割土求和,丢尽了脸面!

就算单于庭多少还要点脸,愿意出面保下呼延且当,也顶多是保呼延且当性命无虞;

从今往后,呼延且当无论是想建功立业,成为草原上的英雄,还是运筹帷幄,朝着呼延氏下一代部族头人的方向迈进,都几乎不可能具备成功的机会。

用汉人的话来说:本次磋商,真要是按汉人的条件谈成,那呼延且当,就会葬送自己在匈奴单于庭的政治生涯。

如果呼延且当并非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呼延氏出身的贵族,而是那些寻常部族的王子,呼延且当甚至都可能生出‘就此赖在汉人的地界,再也不回草原那鬼地方’的念头!

只可惜:呼延氏贵族,和挛鞮氏王族一样,是和整个匈奴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哪怕真的是个死字,呼延且当也只能接受,而非背叛自己的部族、背叛自己呼延氏贵族的血脉、身份,转而投敌……

所以,在接到单于庭发回的指示后,呼延且当第一时间请求面会汉家。

而且呼延且当还特意请求: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有一场‘被盖在毡毯下’的会晤。

说白了,就是‘见不得光’,或者说是保密级别高一些的非公开会晤。

得知呼延且当如此要求,刘荣自也当即闻炫音而知雅意,便此允了匈奴使团的请求。

至于此刻,双方都见上面了,刘荣还要开口调侃呼延且当‘憔悴了不少’,自然是要以此——以相对强硬、傲慢的姿态,来作为这场会晤的开场白。

接下来的发展,也自然没有出乎刘荣的预料。

在刘荣毫不掩饰的表露出这幅‘能谈就谈,谈不了就打,朕一点都怕再打一仗’的姿态过后,呼延且当原本准备好的腹稿,也就是那些拐弯抹角的话,只瞬间被抛在了脑后。

唯独还剩下的一句,便在呼延且当极尽郁闷的口吻下,一字一句传到了刘荣的耳中。

“皇帝陛下,这是在逼迫我大匈奴。”

双方代表的第一句话,便定下了这场非正式会晤的基调。

——双方摒弃在正式场合,所一贯秉承的说大话、说空话,鼓吹自己、贬低对方的措辞;

一切都回归问题的本质,回归最简单直接的交流。

便见刘荣闻言,只不以为意的嗤笑一声。

与身侧的丞相刘舍稍一对视,君臣二人再相视一笑,刘荣才含笑抬起头,目光淡漠的望向呼延且当。

“贵使说是,那便是吧。”

“——我汉家历来,便苦战马之稀缺、骑军之稀少;”

“想要同贵主单于好生来过一场,都不得不筹谋布局,以要塞、城池为饵,才堪堪能遂愿。”

“便说去岁,汉匈河套-马邑一战——我汉家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将贵主单于,引诱到了代北马邑一线。”

“原以为,就算战场上占不到多少便宜,也总不至于让贵主单于的主力大军,在马邑城下堂而皇之的溜走……”

“结果如何?”

“还不是贵主单于说走就走,我汉家便是主动让出马邑,甚至退守长城以南,都留不下贵主单于哪怕半日。”

“——如此,也好。”

“若真能逼迫贵主单于,与我汉家在河南-高阙一线,真刀真枪的来过一场,那,便当朕是在逼迫贵主吧。”

如是一番话,当即便让呼延且当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些,却也让一旁的丞相刘舍脸上,顿时绽放出一抹幸灾乐祸般的酣畅笑意。

刘荣倒是也没说谎。

过去这些年——准确的说,是自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的那场汉匈平城战役开始,时至今日,汉家在面对匈奴军队时的掣肘,都绕不开‘兵种克制’这四个字。

骑兵对步兵;

尤其还是纯骑兵,对各兵种综合的步兵大集群。

这等层面的兵种克制关系,曾一度让汉家断定: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也拥有和匈奴人相当数量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才能在正面战场维持均势!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辅以各兵种步兵集群,才有可能在匈奴军队面前占据优势,在匈奴人身上占到便宜。

但事实上,这种兵种克制关系的核心,却并非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骑兵一个冲阵,步兵瞬间溃不成军。

事实上,汉家最不怕的,就是匈奴骑兵闷头冲锋。

汉家甚至有一个兵种,专门负责应对骑兵集群冲锋。

——材官巨盾。

能成为材官者,无不是下肢粗壮,底盘极稳,腰腹力量又极为出众的猛人。

战时,他们会架起一面又一面比自己还高、还宽的巨盾,于本方阵列最前方,排出一面令人叹息的坚固‘城墙’。

他们的战术动作也只有一个:脚下呈侧弓步,大致做一个类似铁山靠的姿势,以单侧大臂以及肩膀,死死顶住手中的巨盾。

这样的材官阵列,几乎能保证匈奴人的骑兵,无法通过简单的冲锋、撞击,来冲散汉家的步兵方阵。

在面对这种巨盾阵列时,匈奴人唯一能突进方阵内部的方式,是纵马越过这面盾墙。

所以,材官巨盾身后,往往便是‘自由行动’的戈矛、刀盾。

每当有骑兵越过军盾墙,跳进汉军阵列时,他们就会将那个异想天开的骑兵团团包围,并活活扎成刺猬。

而汉军步兵集群,又默认具备材官这个兵种编制;

所以双方的兵种克制,并不在于骑兵对步兵方阵的冲阵。

事实上,匈奴骑兵真正让汉军将士头疼的,恰恰是他们太过‘聪明’,根本就不会像个莽夫一样,一头撞上汉军的步兵方阵,撞个头破血流。

——他们会在外围游弋,零散抛射,会在远处侵扰。

我方严阵以待,弓弩满弦,戈矛列阵,材官举盾,蓄势待发!

敌方却如狼群般,在外围,在弓弩射程外围着转圈,再抽冷子射来一箭。

虽然大概率造不成杀伤,但对于汉军将士的军心士气,却是一个极大的消耗。

就这么耗几个时辰,耗的汉军弓手们都挽不开弓、戈矛都端不稳兵刃,乃至于材官们,都有些顶不住巨盾的时候……

匈奴人也依旧不会冲锋。

他们还是会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骚扰;

搞得汉军将士精疲力尽,双方的兵种克制,才会最终显现。

——汉军步兵,想走走不掉;

想追追不上;

就像是一个力大无穷,双脚却被固定在原地的巨人,只能任由那些渺小,却灵活自如的小扒菜们,如蚊虫般惹人烦。

拖上个三五日,汉军将士就算是精神不崩溃,也大概率没什么力气——尤其是没什么心气继续作战了。

所以,汉匈双方之间,骑兵对步兵的兵种克制关系,真正让汉家难受的点,其实正是那句:想追追不上,想跑跑不掉。

尤其是前者,在过去几十年里,不知把多少老将给气的吐血——明明正面都占了上风,快要打败对方了,结果对方马鞭一挥溜了,我军却连追都追不上。

小的战术上如此,大体战略上,也大致如此。

——对于匈奴人灵活自如,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集群,汉家几乎完全没有围歼对方的可能。

甚至即便是想打,也得看敌人愿不愿意打。

亦或者,便是费尽心机,又是下诱饵,又是让军队佯做一副疲惫不堪、战力低下之态,才能引诱匈奴人打上一场。

这就很难受了。

匈奴人想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打;

反观汉室,想打都得费尽心机的筹谋布局,最后敌人还不一定上当!

——连开打,都需要汉室做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今的汉室,拥有了一次通过鼻塞外交渠道,来逼迫匈奴人和汉家打一仗的机会,倒也算是不错。

很显然,刘荣这句话,也极为精准的命中的呼延且当的要害。

思虑良久,呼延且当终于还是放弃了争取,将自己思虑多日所得出的底线,摆在了刘荣的面前。

“回程之后,外臣或许可以请求我主单于,嫁一位美貌的挛鞮氏宗女,与皇帝陛下为姬嫔。”

“——以鲜卑、乌恒二山为中心的东海千里之土,可为陪嫁。”

“但作为交换,皇帝陛下必须承诺:在明年秋天之前,不会让哪怕一个汉军士兵,出现在高阙以南二十里,又或是踏足河西。”

“待明年秋后,我主单于自西方归来,便会让那位挛鞮氏贵女南下……”

在呼延且当看来,这是最好,同时也是匈奴单于庭最能接受的条件了。

不同于汉人将和亲视作屈辱,草原游牧之民对和亲,往往抱以十分开放的态度。

绝大多数情况下,草原上的两个相距不远,且实力相差不多的部族,都会通过类似的‘和亲’,来加深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草原上,两方和亲,意味着这两方实力相当,属于强强联合。

虽然过去这些年,汉匈双方之间的和亲,实际上是弱者对强者的纳贡,但在绝大多数游牧之民看来,也仍旧带着些‘强强联合’的意味在其中。

现如今,汉匈攻守易型,改由匈奴嫁女于汉室,只要单于庭粉饰的足够好,就足以让整个草原相信:过去汉人嫁公主过来,是在纳贡;如今我匈奴嫁挛鞮氏贵女过去,却是真正的强强联合。

再者,在这个条例中,呼延且当也留了一点小心思。

——今年夏天出发,到明年秋后回来,是单于庭已经定下的西征周期。

只要在这个时间内,汉人能乖乖待在河南地,而不是继续往外扩张,结束西征的匈奴单于庭,就能扭转如今的恶劣局势。

到了那时,再嫁女南下?

呵;

还是先打一场再说吧!

若还是打不过,再嫁女南下不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3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