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95章 先帝诸王的安排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老太后召见,刘荣自然不敢不去。

大致摸透了老太后的打算,刘荣也并没有梗着脖子多说,含糊其辞,就给暂时糊弄了过去。

二弟刘德、三弟刘淤、四弟刘余、五弟刘非之后,其他的弟弟们,也都次序抵达了长安。

——老六长沙王刘发,由于路途实在太远,是最后一个到的。

老七常山王刘彭祖、老九中山王刘胜,则一同抵达。

老八胶西王刘端,小十胶东王刘彘,也是前后脚到的长安。

至于更小的几个,即小王美人:王皃姁所生的小十一、小十二,则都还因年幼而养在长安。

孝景皇帝驾崩之后,小王美人自己也不便留在宫中,便被刘荣送去桂宫,与故薄皇后作伴。

此番,诸王还朝,除了象征性的‘本父丧’,以及在刘荣这一朝首次觐见之外,最主要的大事,便是封王事宜。

如刘荣一母同胞的兄弟,河间王刘德、临江王刘淤二人,其中一个当移封为赵王,另一个,则当移封到一个更大些的诸侯国。

这也是为何当年,两个弟弟离京就藩的时候,刘荣会专门提醒两个弟弟:别急着把王宫建的太好,能凑合着住两年就行了。

虽没明说,却也已经是按时二人:反正早晚要移封,别搞个富丽堂皇的王宫,最后却平白给他人做了嫁衣。

眼下,便是这二王该移封的时候了。

至于老四鲁王刘余,老六长沙王刘发二人,早在获封之初,便是带着政治人物就国。

——刘余去鲁地,是为了压制当地,愈发甚嚣尘上的‘以儒治国’的舆论,以及发动这个舆论的鲁儒。

这几年下来,刘余做的不错。

至少算得上合格。

所以此番入朝,刘荣主要是考察一下过去几年,刘余在鲁地所进行的文化引导工作,并加以指导。

至于长沙王刘发,则肩负着汉家南边境,防备岭南百越之地的战略任务。

而汉室的南方,不同于北境的军事战略压力——更准确的说,汉室的南方,也就是岭南百越,更像是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

北墙外,是纯粹的外部游牧民族,而南方岭南,则是早就被纳入华夏文明怀抱,却在秦末乱世意外割据的南越赵佗。

如果汉家没有北方的战略防守压力,只有南方一个心腹大患,那根本无需讨论岭南是否需要武统——在成为汉家唯一战略敌人的瞬间,赵佗那只老乌龟,就会迅速决定内附!

舍得下老脸,就做汉家的承恩侯、归义王之类,以在长安颐养天年;

舍不下,也不过是毗邻岭南的长沙、荆吴一代,顶着个荣誉性质的虚爵,以归养乡野。

所以,汉家对于岭南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

——打,不值当。

得不偿失不说,现实条件也不允许汉家——不允许仍旧处于匈奴人战略威胁之下的汉家,分出精力在岭南动武。

故而,在不动武的基础上,汉家愿意通过任何方式,来保证岭南名义上归属于汉家。

一如过往这些年,岭南以南越赵佗政权为主,闽越、东越等国为辅,皆奉汉天子为‘君’,奉汉家为宗主,接受汉家的册封,以及名义上的从属关系。

然而实际上,汉家实际掌控的版图,却是以南方五岭为界。

过了五岭,踏上百越之地,还能受到汉家律法、刘汉社稷庇护的,便只有长安派去的使节。

而长沙国作为五岭以北,或者说是岭南百越之地,与神州中原之间的缓冲区域,肩负的政治责任不可谓不重。

从汉家的利益考虑,长沙王治长沙,基本全权负责对岭南百越的监视,绝不能太软弱;

但从汉家战略重心集中在北方,分不出精力到岭南的事实出发,以‘不可动武’为先决条件,长沙王对待岭南百越,又不能过度强硬。

一边,是为了不动武能忍则忍;

同时,又要处于宗主国、天朝上国的自尊,而不能太过于予取予求。

这个度如何把握,显然是个技术活。

在孝景皇帝之前,长沙这块地界,一直都是由汉家在太祖皇帝白马誓盟:非刘氏不得王后,唯一一家合法存在的异姓诸侯:长沙王吴氏去头疼的。

汉室初代长沙王吴芮,早在秦时,便是秦属番县的县令,为当地百姓尊敬的称呼为:番君,享有极高的名望。

再加上‘吴王夫差后裔’的血脉加成,使得吴芮此人,在荆吴百姓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位置。

考虑到这两点,太祖刘邦在即皇帝位,立汉国祚之后,便第一时间加封原衡山王吴芮(项羽所封)为长沙王。

后来,其他各家异姓诸侯或主动举兵,或被动谋逆,都被太祖高皇帝逐个击破,长沙王吴芮一脉却得保宗庙,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驾崩。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四世长沙王吴著薨,无嗣,长沙国除。

而吴氏长沙国享国四十余年,顶着异姓诸侯的身份,却依旧能传延四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吴芮一脉‘吴王夫差后裔’的血脉加成。

——在荆吴之地,人们并不称呼吴芮,以及其子孙为长沙王,而是遵循祖制,称之为:吴公芮。

在当地人看来,古吴国还未灭亡,先王夫差的后裔吴芮,依旧在以吴国掌舵人的身份,引领着他们。

反观五岭的另一侧,曾经对吴人犯下滔天罪孽的越人,却在一个暴秦余孽的率领下,毁涧绝道,割据一方。

这,也恰恰是吴芮一脉在长沙的存在,对汉家的政治意义。

吴芮这一脉的血脉,能保证荆吴一代的民众,发自内心的追随自己的君王,并对岭南百越保持‘自古以来’的敌视!

而在四世长沙王吴著绝嗣而薨,吴氏长沙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长沙国,就成了汉家头疼不已的大难。

有血脉加成的老吴家,已经绝后了;

岭南的赵佗,却仍旧跟个老龟似的活蹦乱跳。

非但活蹦乱跳,甚至还有力气上蹿下跳!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立;

当年九月,岭南密报:南越王赵佗暗复帝制,出入称警,行文用制,再制黄屋左纛!

孝景皇帝元年,匈奴遣使和亲,同年季夏,南越来使,请汉外嫁宗室女,以安南越!

孝景皇帝二年,吴楚之乱爆发在即,南越国上下群情激愤,军队整装待发,兵峰直指长沙!

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之乱爆发,南越王赵佗分兵八千,为吴王刘濞助力;

南越国相吕嘉率军一万五千,兵临长沙南境!

同年,吴楚乱平,还没来得及动手的国相吕嘉自长沙退兵,同一时间,南越王赵佗上表长安,以示忠心。

孝景皇帝四年,时太子刘荣监国,南越遣使来朝,言南越王赵佗病重弥留,请归留质长安的南越王太孙:赵胡归国,以主持大局。

孝景皇帝五年,南越与闽越相互征战,闽越求援于长安,南越上书:岭南之事,非疏奏一封所能言明,望上国切莫干涉,许百越之民自决其事。

孝景皇帝六年,孝景皇帝驾崩,太子刘荣未冠而立,南越再度传回密报:南越王赵佗制天子剑,戴十二硫冠,欲效秦王政之宏图,北上以全神州故土……

一桩桩,一件件,几乎无不在说南越王赵佗——这个出生于秦王政七年,先为秦卒统一天下,后任秦将率军南下,攻略岭南百越,并在秦末战火中,选择割据自立的枭雄,没有哪怕一天是安分的。

没有哪怕一天,赵佗想的是本本分分做汉家的南越王,而非华夏的南越武帝……

单是帝号,赵佗都已经去了三次!

至于私底下,在南越国都的王宫之内,是否还在书为诏,言为谕,那就只有南越君臣上下自己清楚了。

这么一个老而弥坚的枭雄,偏偏又不能通过武力来铲除;

这对于不具备血脉加成——甚至都还没成年的长沙王刘发,堪称是地狱级别的政治副本。

好在过去三年,刘发勉强顶住了。

那赵佗虽然也还隔三差五找存在感,但终归没敢真的发兵北上,图谋长沙。

虽然嘴炮响彻天地,但并没有对汉家南方、对后世两广地区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此番,刘荣必定要好好夸一下这个六弟:好小子!

有点东西!

老四鲁王刘余、老六长沙王刘发,都是带着政治人物就藩,又都还算合格的完成了肩负的任务;

夹在这二人中间的江都王刘非,又被刘荣预定为了汉家第一代蒙王,或者说是河南王、河套王;

那刘非移封河套之后,空出来的江都国,刘荣自然也要考虑考虑,是直接化为郡县,还是换一个人去做王。

刘荣比较偏向于前者;

但考虑到实际尚未成熟,长安朝堂也没多余的经历,在一块才刚被废为郡县的‘新土’搞建设,刘荣最后,大概率还是会遗憾的选择后者。

那这个人选,便又成了刘荣需要头疼得了。

江都地广,虽然物产不算丰富,但也总好过刘荣绝大多数弟弟们,获封的一郡,乃至半郡之地。

究竟要把这块好地方给哪个弟弟,才能不让其他弟弟们不爽、不闹,需要刘荣好生琢磨琢磨。

再往下,便是老七、老九兄弟俩,分别为常山王、中山王,共同享有一郡之土。

哥儿俩,尤其还是其母:孝景皇帝贾夫人唯二的子嗣,却挤在同一个郡,以山为界各为王,多少有些委屈了。

说出去,刘荣脸上也不好看。

所以这哥儿俩,大概率要有一人移封出去,剩下那人则将原本的常山、中山合二为一,来作为自己的新国土。

如此一来,就又多出一个‘待封新王’,需要刘荣给找一块儿好地方,来作为封王之土。

偏偏这块国土还不能太小、太差……

老八胶西王刘端倒好说——毕竟是先帝程夫人的幼子;

上面的两个哥哥,一个做了鲁王,另一个更是先为江都王,如今又移封河套在即;

两个哥哥都没受委屈,作为小的,稍微委屈委屈倒也没什么了。

若不然,谁都不能受委屈,凡是个好地方,就都被历代先皇的儿子们一大片一大片占去作为国土,长安朝堂还活不活了?

可小十胶东王刘彘,刘荣确实不能不管了。

——作为先帝大王美人:王娡唯一的儿子,即便是先帝诸子中,最年幼的几人之一,刘彘的封国胶东,也多少有些委屈人了。

当然,刘荣大可以‘无法顾全所有人’的名义,放着这个十弟不管。

朝堂内外或许会有流言蜚语,却也根本伤不到刘荣分毫。

但怕就怕有人,将刘彘‘地小国狭而不得移封’的待遇,与先帝年间,绮兰殿与刘荣争储夺嫡的事联系在一起。

固然不会有人说,刘彘与长兄争储夺嫡理所应当,刘荣不该怪罪。

但总有人会说:毕竟是幼弟,争储夺嫡又并非刘彘所念,而乃其母为子所谋求;

陛下如此肚量,实无容人之量——连血脉相连的弟弟都容不得,又如何能容得下吾等外臣?

如果在意这一点,在意外朝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外朝的形象,刘荣最好的选择,是也为这个十弟找个新地方。

不必太好——比胶东大些、富庶些,气候也不必胶东差即可;

主要是表露出‘朕知道这个弟弟过得不好,所以试着把他移封到了更好的地方’这一态度,便足矣。

再往下,便是先帝在位年间降生的小十一、小十二,以及前不久刚出生的先帝遗腹子——同样是小王美人王儿姁所生的小十三:刘乘。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儿姁共为孝景皇帝诞下四子,且皆在孝景皇帝九年获封为王。

但在这个时间线上,孝景皇帝刘启,并没能撑到为这四个小儿子封王的那一年;

小王美人王儿姁,也没能像原本的历史时间线那样,为孝景皇帝诞下四子,而是先诞下二子,而后遗腹一子。

这三个幼弟,刘荣也得考虑。

再不济,也得封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王,再把至今都还住在桂宫的小王美人,送去做某王太后。

这,就又多出一个‘不能太差’的国,外加两个无论差不差,至少得是‘国’的新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3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