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1章 农耕文明的畜牧业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一场河套战役打下来,最该高兴地刘荣,反而成了长安朝堂内外最淡定的那个人。

但除了刘荣,以及心里多少有些别扭的窦老太后外,整个长安,几乎就再也找不到第三个不因河套战役,而欢呼雀跃的人了。

——天子荣新元二年,冬十月二十,河套-马邑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在河套,汉匈双方以大河为界,分别于大河以北的高阙,以及大河以南的博望城对峙。

只是凛冬将至,饶是再怎么不甘于河套失守、再怎么想把河套夺回来,军臣也不得不下令止战,一切,都等开春之后再说。

高阙的匈奴人暂时放弃对河套的觊觎,或者说不甘,榆侯栾布、弓高侯韩颓当等北地方面军将领,自也是乐得轻松。

一边有条不紊的安排着河套地区北方防线,一边配合着长安朝堂派去的官吏,按照长安朝堂的指示,正式开启了汉家对河套地区的‘消化’。

这件事,长安朝堂虽然很快便拿出了方案,却也是进行了一阵极高频率的争论。

争论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汉家得到河套之后,究竟应该发挥农耕文明的优势,将河套化为又一个巴蜀天府粮仓,还是维持现状,让河套继续保持草原地貌,并以畜牧业作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模式。

长安朝堂会有这样的争论,其实也算得上是情有可原。

——不同于曾拥有过河套,甚至曾直接统治游牧民族:义渠人,并对草原保持相当程度掌控的嬴秦:如今汉室,自太祖高皇帝鼎立国祚以来,至今都还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议题。

游牧民族如何安置?

草原如何利用?

畜牧业如何发展?

这一系列关于草原——尤其是和河套息息相关的命题,是有汉以来都不曾出现,甚至都不曾有人畅想过的。

那汉家朝堂中央,对草原、对畜牧业是個什么态度?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就可见一斑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北逐匈奴,扬汉国威之时,汉家已经不再缺马了。

非但不缺战马、骑兵,甚至还操练出了被史家赞为‘一汉当五胡’的精锐骑兵!

但在汉武大帝重振华夏雄风前,时间往前推不过十几二十年,汉家却依旧饱受战马奇缺,以至于无法组建骑兵集群、耕牛奇缺,以至于牛耕非但无法推展开,反而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倒退的尴尬处境。

很显然,在这一前一后两个巨大反差之间,必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原本牧畜奇缺的汉家,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汉武大帝掌权时期,动不动能拉出十几二十万骑兵部队的‘狗大户’。

而这一改变,其实就是汉家自太宗孝文皇帝时起——或者说是贯穿整个文景之治,都在坚持不懈的在北方边墙,斥重金兴建马苑。

太宗皇帝年间,汉家国库空虚,虽然百姓民得以休养生息,但国家经济还没有缓过劲来;

所以,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间,汉家在北方边墙、草原与中原交接处,仅仅只是兴建了区区七座马邑。

这七座马苑,于太宗皇帝晚年,便开始以每年上百匹的速度,细水长流的出栏战马;

到如今刘荣在位,这七座马苑每年,总计能出栏超过五百匹战马,来为汉家的骑兵部队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每年五百匹,看似不多;

但考虑到如今汉家,满打满算,刮锅底都只能刮出万把骑兵,每年五百匹战马,其实已经不少了。

再者,汉家也不是只有这七座马苑、只有这每年五百匹战马出来。

——历史上,整个文景之治,汉家总共在北方边墙,兴建了足足三十六处马苑!

去掉太宗皇帝那七处,单就是孝景一朝,便兴建了足足二十九处!

也正是凭借这三十六处兴建于文景年间,每年能稳定出栏数千匹战马的马苑,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才能在那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将汉家军队从原本的纯步兵集群,进化为步、骑合理混编的综合化部队。

而在这个时间线,由于刘荣这个小蝴蝶煽动的翅膀,孝景皇帝较之原历史时间线,在位时间少了足足十年。

相应的,原本应该在汉景帝在位期间兴建完成的二十七处马苑,也就大幅缩水为八处。

没办法;

在这个时间线,孝景皇帝仅仅只在位六年,便安心的将刘汉社稷丢给了刘荣。

而在这六年时间的前半段,孝景皇帝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晁错那纸《削藩策》,以及削藩引发的吴楚之乱上。

等吴楚乱平,孝景皇帝才刚沉下心,想要甩开膀子搞点成绩,紧接着就是身体出了问题;

不得已让刘荣太子监国三年,待刘荣基本羽翼丰满,孝景皇帝便也不再眷恋人间,就此撒手人寰……

真要说起来,孝景皇帝年间建成的那八座马苑,其中有足足六座,还是刘荣太子监国时期立项的呢!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孝景皇帝过早驾崩,以至于原历史上,汉家于文景年间兴建的三十六处马苑,大幅缩水为相宰的十五处,对于汉家的骑兵部队建设,其实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拿最笨的办法做个数学题:三十六处马苑,让汉武大帝花费了至少十五年时间,才建成了足以和匈奴人匹敌的骑兵集群;

现在这十五处,连原历史上的一半都不到,那刘荣理论上,就需要花费三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将骑兵部队建设进度,推到历史上,汉武大帝开战初期的水平。

当然,这仅仅只是理论上。

事实却是:在拥有了河套之后,别说是原历史时间线上,支撑汉家完成骑兵部队建设的三十六处马苑了;

——就连如今,汉家已经建成的那十五处马苑,刘荣都已经不稀罕了!

究其原因,也恰恰是这些兴建于文、景二帝在位期间的马苑,将汉家对草原、对畜牧业的态度,完完整整的展现在了当世人,乃至后世人的面前。

马苑,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块封闭区域。

一如先孝景皇帝的太子私苑:思贤苑,又或是刘荣的博望苑那般,四四方方一块地方,被木栅栏围起来,其内有马厩、马棚,已经储存草料饲料的仓库之类。

就拿刘荣认知中,边墙诸苑最为典型的:雁门苑来举例;

作为汉家第一座由官方、由长安中央全资兴建,并由太仆衙门管辖的马苑,雁门苑占地东西、南北各五里。

占地面积,基本等同于刘荣的未央宫。

该苑于太宗皇帝前元四年兴建,距今已有足足三十年的历史。

兴建之初,长安朝堂为兴建雁门苑,由相府国库、少府内帑分别向太仆拨款三千万钱——共计六千万钱作为启动资金。

并且马苑的建筑材料、匠人,都由少府承担,所需人力则由相府征发民役。

换而言之:那六千万钱的启动资金,几乎完全是朝堂给太仆拨的买马专项款。

最终,彼时的太仆夏侯婴也不负众望,用那六千万钱启动资金,为雁门苑买入了三匹珍贵种马,以及数十匹良种母马。

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无论太宗皇帝一朝,还是孝景皇帝在位,长安朝堂都是以两到三年一次的频率,每次至少千万钱的今额,向雁门苑在内的诸多马苑拨款,以加快汉家的骑兵部队建设进程。

时至今日,算上最开始六千万钱启动资金,单就是一颗雁门苑,就花费了汉家至少两万万钱的专项拨款!

其余人工、材料,又或是草料饲料之类,更是完全没有计算在内——不是少府在帮衬,就是相府收上来的‘刍藁税’,来供给诸马苑作为马匹草饲料。

三十年的时间,超过两万万钱的装箱拨款,以及几乎同等价值的材料、人工投入,究竟让雁门苑,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呢?

刘荣知道。

根据刘荣所掌握的数据,雁门苑如今,总共有十三匹每一匹都价值千金的种马,总价值在一万万钱以上;

有良种母马共四百一十余匹,平均单价大致在六十万至八十万钱一匹,总价值大约在三万万钱上下。

除此之外,便是自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二年至今,总共十一年的时间,共计出栏战马六百余匹,驽马上千匹,总价值高达八万万钱以上!

这么一笔账算下来,雁门苑这三十年,非但是为汉家带来了相当庞大的财富,而且这庞大财富,是汉家原本无法培养、拥有的战略物资:战马。

三十年,四万万钱的投入,最终创造了超十万万钱的价值,雁门苑的模式,无疑是合格的。

至少从汉家现阶段,对畜牧业的固有认知来看,雁门苑这三十年,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宗庙社稷的三十年。

但倘若将雁门苑这三十年的经历,说给草原上任何一个游牧之民听,恐怕十个人里八个都会说:三十年,几万万钱,才几百匹战马?

——汉官贪污都这么狠的吗!

——不贪零头贪大头?!

不能怪草原游牧之民,对汉家官员有如此刻板印象;

而是在草原,事实确实如此。

一个部族,或者说是一个家庭,有一个青壮作为家主,三五个女人来负责琐事,再有三五奴隶,以及羊十只,牛两头,马一匹,便已经可以勉强温饱。

而这样一个部族或者说家庭,只要没有重大的天灾、人祸,任由其在草原发展壮大的话,最多不超过五年,就能成长为一个人口数千,马上万、牛数万,羊十数万的中型部族!

虽然这个‘发展壮大’过程,有相当一部分都源自于合并,但人口、牧畜的繁衍,也同样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的再直白一点:三匹种马,数十匹母马,另有源源不断,永远不会稀缺的草饲料,三十年的时间;

拥有以上这一系列条件,却没能在三十年间,发展形成起码数千匹马的种群,这在草原是不可能发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

要知道在草原上,游牧之民一边追逐着水草,一边抵抗着大大小小的天灾、起起伏伏的战火,尚且能让牧畜群,以每年至少一成半,即百分之十五的速度扩大。

若是将这些负面因素全部清除?

——如此天堂般的美好生活,游牧之民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

就拿如今,汉家才刚掌握的河套地区来说;

在汉军正式占据河套,并站稳脚跟,展露出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允许匈奴人夺回河套的架势之后,原本栖息于河套,并才刚‘归附’汉家不久的各部族头人,便都找上了北地方面军的最高统领:榆侯栾布。

做什么呢?

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一句:希望将军可以替我们,向皇帝陛下表明崇高的敬意,以及我河南诸部,对皇帝陛下至死不渝的忠诚!

至于表达忠诚的方式,也是非常简单粗暴:整个河套地区归附汉家的各部,总共向刘荣‘上贡’战马万匹,牛十万头,羊百万只!

除此之外,往后的每一年,都还有源源不断的千马、万牛、十万羊。

说实在的,最早拿到这几个数字的时候,饶是见惯了世面的汉天子刘荣,都不免为河套各部的‘财大气粗’而暗暗咂舌。

——战马万匹,牛十万头,羊百万只!

什么概念?

单就是那万匹战马,就已经和汉家现有的战马数量齐平,只要得到这一万匹战马,汉家的战马存粮就将直接翻翻!

至于这一万匹战马的市场价,更是很可能达到三十万万钱到五十万万钱之间,堪比汉家朝堂中央一整年的税、赋,即财政总收入!

更让刘荣感到瞠目结舌的,甚至还不是这一次性上百万只牧畜,而是后面那句:每年战马千匹,牛万头,羊十万只。

每年!

河套各部有底气说这个话,就说明他们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曾做到,并有能力继续达成这一目标:马匹每年繁育、增长数千匹,牛数万头,羊数十万只。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个数字。

而这,也恰恰是刘荣深深意识到雁门苑,以及边墙诸苑的模式,大幅落后于游牧之民对畜牧业的理解、认知的源头所在。

——草原上的游牧之民,似乎总是能以极小极小,小到近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投入,便能得到极其可观的畜牧业产出!

反观汉家——反观华夏农耕文明,却似乎仍旧被农耕文明的刻板印象、固有思想所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汉家,正在用种地的思维,去搞畜牧业。

而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蓄养牛羊牧畜的逻辑,与种植农作物,是牛马风不相及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4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