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7章 北地骑士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天子荣新元元年,冬十月二十四。

北地郡故郡治,义渠县。

——光是从北地郡曾经的郡治名,便不难猜测出北地郡的由来。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秦灭义渠,设北地郡,治义渠,为秦初置三十六郡之一。

二世即立,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大泽,王离率领秦长城军团南下平叛,让草原最不起眼的一个小部落:匈奴部占了天大的便宜,继承了秦掌控下的大片草原不说,甚至还得到了秦长城军团回撤时,没来得及带走的粮草、军械。

待秦亡汉兴,华夏文明的北方边境,早就从秦时南移了数百里不止。

曾经的前沿阵地:高阙,成为了匈奴人的腹地;

曾经的进攻中转站:秦长城,更是成了匈奴人躲避风雪的天然营地。

而曾经的大后方,北地、上、代等郡,却成了如今的汉匈交界。

——甚至就连这,都还是太祖皇帝凭一场平城战役,将汉室的实际掌控范围北推了数百里,才艰难达成。

曾经的北地郡治:义渠县,也在马玲成为北地新郡治之后,变成了汉置北地郡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

此刻,北地郡守程不识,便位于义渠县内。

当长安发出的诏书传达时,程不识正在义渠县衙内,查阅着自发前来参军的北地儿郎档案。

接到刘荣‘不必顾忌地方治安,全力征召兵马,而后进驻朝那塞’的诏令,程不识坐在县衙正堂上首,看着面前的木案,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思虑之中。

“尽召北地可战之兵……”

看着左手边的诏书,程不识会心一笑,面上凝重之色却并没有消散。

稍一转头,看向右手边,那高高堆起的竹简,程不识又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北地骑士……”

“难不成,真要在北地都尉下,组建一支骑兵?”

程不识不由得陷入沉思。

匈奴人还没来;

但程不识派去打探的斥候已经传回消息:北地郡西、北方向,已经被彻底封锁!

而且,对北地郡西、北边境进行封锁的,并非幕南诸部的兵马,而是右贤王直属的本部兵马!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程不识派出的斥候走不出北地、走不进草原,已经很能说明情况了。

——与绝大多数人料想中的状况有所不同:汉匈边境,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维持着半开放的状态。

何谓半开放?

便是既没有开放到完全放任人员流动,也没有彻底闭关锁国。

西起陇右,东至燕国右北平——整条汉匈接壤边境线,每个数百里便有一处供汉匈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互市。

这些互市,是匈奴人自汉太祖高皇帝时开始,经过一次次和亲、一次次和谈,从汉家敲诈得来。

——汉匈互市,对谁更有利?

——说是‘互市’,匈奴人又能给汉家带来什么?

左右不过牛羊牧畜,以及牧畜皮毛、乳制品之类。

这些东西,汉家缺归缺,但也不是没有,而且这些东西并非必需品。

反观匈奴人能从汉家得到的,却是草原上一点都没有,甚至未来也很难有的稀缺生活物资,乃至战略物资。

盐!

醋!

茶!

药!

以及各类青铜制品、布帛纺织品等等,都是能大幅改善匈奴人生活质量,乃至提高文明进程的好东西。

所以,匈奴人才会如此不遗余力,不惜通过武力压迫,再以军事实力胁迫汉家设立互市,以供匈奴人换回汉家的物资。

作为完整的统一政权,汉家也不是傻子,更不是大怂那样的软骨头。

答应设立这么多互市,汉家自也有自己的考量。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便在此刻的程不识手中有所体现。

——程不识派去打探消息的斥候,是扮做商人出边关的!

斥候没出北地,就意味着匈奴人眼下,不允许商人出入汉匈边境!

汉家的商人,明明能为匈奴人带来梦寐以求的稀罕物件,眼下,匈奴人却不允许汉商过境;

如果连这点问题都想不明白,程不识,也就妄为边关守将,尤其还是出身边郡的边关守将了……

“能让整个河南地,都不为财货所动的,只能是右贤王的军令。”

“——甚至是单于庭的军令,亦未可知。”

“只不知,何时而来,又带了多少兵马……”

如是想着,程不识便疲惫的揉了揉眼角,为眼下的状况头疼起来。

不多时,七八位身形魁梧的将帅鱼贯而入,各带着凝重之色,对程不识轰然一拱手。

却见程不识淡淡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落座,而后才将手边的诏书递给身旁亲卫,交由众人传阅。

“狄酋不循惯例,至今未曾吊唁大行孝景皇帝……”

···

“朕与朝中诸公、将议,断定胡蛮必欲叩边……”

···

“不来则以,来,则必入北地……”

···

“着北地都尉部,尽召北地可战之卒,即驻朝那塞……”

···

“不可力敌,以保境安民为要,静待长安大军援抵……”

将那纸明显没有经过太多润色,具有极其浓厚的军事色彩、明显下发给领军大将的诏书依次传阅过后,众将帅也不由得陷入沉思。

说是众将帅,但北地都尉部满共就四千人马;

按照汉家如今的什伍之制——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为一屯,百人为一曲,五百人为一队,千人为一校,五千人为一部。

这么说下来,北地都尉四千余兵马,却连‘一部’的编制都没凑满,下辖不过四校尉。

此刻,能走到程不识所在的正堂议事者,这四个校尉,也就是千人将,就已经是程不识下的最高级别将领了。

剩下那三四個,不是郡衙分管军事的千石佐吏,便是义渠、马玲等县的县尉。

放在其他任何一个郡,甚至是任何一个边郡,这样的将帅阵容,其实都算不上差。

但考虑到眼下,程不识掌控下的北地郡,很可能面临着匈奴数万骑兵集群的入侵,这阵容就多少显得有些寒酸了。

故而,这些人能对程不识提供的有效建议,也会极大受限于各自的眼界;

与其说是将帅,倒不如说这些人,都是程不识指挥部队的左膀右臂——下达军令让他们执行,他们肯定是眉头都不皱一下,但若是让他们中军议事,那就是有些难为他们了……

“长安派出的援军,有多少兵马?”

“何时启程、何时援抵北地,又由何人领兵?”

果然不出程不识所料——在传阅过刘荣的诏书,得知长安朝堂派出了援兵之后,众人的注意力,都尽数被这支中央大军所吸引。

愣是没有哪怕一个人,将哪怕半点注意力,放在了接下来,援军抵达之前的战事之上。

知道这些人眼界就是这个层次,在其位、谋其政,程不识也就没太苛责。

只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张绢布,再度递给身旁亲卫,交由众人查阅。

众人边查阅着,程不识一边也不忘开口说道:“北军三部校尉,共计六千兵马,外加沿途自发从军的关中丈夫,或有三、四万人。”

“——于七日前出发,最晚后日能抵达萧关,之后,便可随时过箫关而进驻北地。”

“由车骑将军:曲周侯郦寄为帅。”

“上将军弓高侯韩颓当,左将军榆侯栾布各为将。”

程不识此言一出,硕大的正堂之内,只当即响起众将官粗重的呼气声。

——呼~~~~~

——还好还好;

北军三校,已经是长安朝堂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从北军调拨给平叛大军的六成!

当年,孝景皇帝调拨北军五校,共计万人,交由大将军窦婴调遣;

窦婴带着这一万人马从长安出发,一路东出函谷,过洛阳而临睢阳——千余里征途,窦婴便凭着这北军五校一万兵马,硬生生招拢了二十万大军!

此番,曲周侯郦寄拜车骑将军,就算是急进军,有北军三校六千骨干,只要愿意,也总还是能招揽到五六万兵马的。

毕竟当年,窦婴的大军是出关平叛;

而此番,郦寄的车骑大军却是驰援北地,极有可能和匈奴人交手!

二者对汉家的儿郎——尤其是关中,那些曾被誉为‘虎狼之秦’的三秦丈夫而言,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诱惑。

随军平叛,三五个首级才能累功,十几个首级才能升爵,几十个首级,才可能让名字传到长安。

但和匈奴人交手,自公乘以下,一颗匈奴首级,便可以直接换得一级爵位!

也就是说,哪怕你是最低级别的一级爵位:公士,也只需要七颗匈奴首级,便可以将爵位提升到第八级的公乘!

何谓公乘?

——顾名思义:得乘公家之车!

走在路上,碰上公家的车从身边走过,只要不是军政急务,你就有权要求坐上这辆车!

虽然从公乘开始,提升每一级爵位需要的匈奴首级都会累加——公乘两颗首级升五大夫,五大夫三颗首级升左庶长,左庶长四颗首级升右庶长……

等等等等;

但比起那含金量还不如贼寇的叛军,匈奴首级,依旧是汉家百姓最向往的进阶凭证。

眼下,北地的状况很不好。

虽然匈奴人还没有打来,但已经充斥在整个北地郡上空的浓烈火药味,也已搞得整个北地上下人心惶惶。

就连这些个军中将领——这些有资格来和程不识商谈的将帅,心里也是没底的。

毕竟当年,北地都尉孙卯率兵五千,在朝那塞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竟连一个复述当日战况的信使都没活下来!

也就难怪这些将军们如此担心、难怪他们在得知朝堂已经派出援军,而且是一支相当强大的援军时,会感到如释重负了。

看着麾下将帅如此作态,程不识原本打算说出口的话,便也再也说不出来了。

“郦寄,恐怕不会轻易出箫关……”

“为免当年,太宗皇帝备战长安的事发生第二次,郦寄肯定会把箫关,视作此战第一首重。”

“至于朝那塞……”

如是想着,程不识便故作淡然的抬起头,云淡风轻的笑了笑。

“数万援军抵达在即,我部,也要不日开拔了。”

“——奉陛下诏谕,顷北地可战之兵,进驻朝那塞!”

“依某之见,至多不过十日,车骑大军便可援抵朝那。”

···

“今明二日,诸位便抓紧些,将可收拢的兵马都收拢,各编为校。”

“尤其是自备粮草、弓马的骑士,务要单独编为骑军。”

“——有一千,便编为骑校尉;”

“——有五百,便编为骑司马;”

“便是只有一百,乃至只有五十,也绝不可混编入我北地都尉。”

“这支骑军,某有大用!”

程不识的军队,本就是以森严的秩序、规矩闻名。

时至今日,汉家军中,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传言,说是宁可去李广军中做伙夫,也绝不要给程不识做将军。

究其原因,自然是二人治军理念南辕北辙。

——李广治军,信奉做兄弟、在心中,主打一个宽松惬意,打仗也是乌泱泱冲上去群殴,走的就是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路数。

反观程不识,治军一板一眼,军法恨不能比廷尉属衙的《汉律》还公平公正,主打一个功必赏,过必罚。

此刻,程不识拿了注意,本就没有多少主观能动性的众将帅,自也是当即拱手领了命,而后便下去收编前来参军的男丁去了。

在众人都离开之后,程不识也终是再度低下头,从怀中,取出一张明显有些特别的衣角。

看着这张衣角上的小字,程不识的心,也随之一点点坠入谷底……

“一万人……”

“郦车骑能派来支援朝那塞的,至多只有一万人……”

···

“万一那右贤王伊稚斜,带来了右贤王部所有兵马,乃至那些幕南部族呢?”

“万一……”

“万一连那军臣,也要拉着单于庭,到这北地走上一遭呢……”

越想,程不识面色便越显凝重,到最后,更是阴沉的看不出原本模样。

终,还是见程不识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或者说是费力呼出一口浊气,才从上首主座上艰难起身;

抬手抓起笔,自衣袖内拉出一层米白色内衬,便就势写了起来。

——吾兄弓高侯韩公如晤;

今弟身陷绝难,奉诏固守朝那以待援……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5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