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3章 工业进程(防盗半小时)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草草结束了皇帝生涯第一场朝会,刘荣也并没有亡羊补牢,再单独召见朝中公卿重臣,对朝议之上,没来得及作出安排的事做出下一步指示。

——还是那句话:没有指示,也是一种指示。

相较于在朝议之上,专门提一嘴‘朝堂内外一切如故’,眼下这种处理方式,也无疑更自然。

得知刘荣在朝议结束之后,并没有在未央宫多做停留,而是当即踏上了前往上林苑的路,朝堂内外本还忐忑不安的人心,也随之莫名踏实了下来。

一切如故。

除了汉家的天子,从孝景皇帝刘启,换成了当今刘荣之外,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

朝堂内外,依旧是刘荣做主;

刘荣的身影,也日常性的出现在了上林苑。

仿佛什么都没变;

实则,却也什么都变了……

·

·

吱~~嘶!

吱~~~咔!

上林博望苑,皇田边。

在随行禁卫的陪同下,来到那条横跨整个思贤苑的水渠边,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随着水流而缓慢转动,还不时发出刺耳的木材摩擦声,刘荣虽本能的皱起了眉头,但目光中,却是写满了喜悦和赞赏。

“木轴的?”

轻声一问,一旁当即弯下一道本就有些佝偻的老迈身影,毕恭毕敬的对刘荣一拱手。

“回禀陛下。”

“这台水车,是鲁班苑按照前少府,现御史大夫建陵侯岑迈之令,按照陛下‘民用水车建造成本缩减’的交代而制成。”

“相较于军用水力锻压车,这台民用水车,通体都用木材建造,且几乎没有用到名贵木材或大木。”

“建造成本,也从军用水力锻压车的七十万钱以上,缩减到了十二万钱以内。”

“根据匠人们所说,若是批量生产,当是可以将成本压到十万钱以内……”

刘荣随口一问,新任少府石奋却好似在和刘荣君臣奏对般,将自己对少府水车项目的所有知解尽数道出。

言罢,还不忘小心翼翼打量起刘荣的面上神容,生怕自己说的不够全面。

刘荣倒是没太关注石奋的神情。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当即便面带喜悦的缓缓点下头,双手也随之背负于身后。

“凡鲁班苑上下,皆赏!”

此言一出,渠岸边哗啦啦跪倒一大片身影,无不是神情雀跃的对刘荣连连叩首,以谢圣恩。

——对于后世绝大多数朝代而言,阶级跨越的渠道,往往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条;

如今汉家稍特殊些——武德极为昌盛,无论是底层农户还是名门望族,都讲究一个‘功名但从马上取’。

农户期望的,是自家哪个儿子成了器,在服兵役期间走了大运,斩下一两个匈奴人首级,以显著改善家庭状况,并未下一代子孙在军中的道路,积攒下些许人脉。

至于勋贵高门,更是会将各自最有出息的子孙后嗣挑选出来,不遗余力的朝着武将的方向培养。

如今汉室,最贵的是什么书?

不是百家先贤典故,而是兵书!

就算不是那些大兵家,如孙武、孙膑等大拿——哪怕是個十年八年前的偏将或校尉写下的随笔、心得,也能在贵族之间引起轰动,甚至不惜豪掷千金求购。

以武一切,是如今汉室最大的人生准则。

无论什么身份——贵族也好,勋贵也罢,农户也好,商贾也罢;

只要不是没有身份、不算‘人’的司空城旦,便没人不想着‘以武一切’这四个大字。

但最近这几年,汉家却有了除文、武这两条道路之外,更适合底层农户的第三条路。

——学一门手艺,进可争取录名少府,为汉官匠;

退,亦可造福一方,享誉乡野,不愁温饱。

尤其是自刘荣太子监国开始,少府官匠越来越好的待遇,以及不曾听过的赏赐,更是让底层农户彻底红了眼。

让将军校尉们给自家子侄做老师,农户们自是没这个门路;

寻个游学问的老书生,教自己儿子认几个字,农户们也不大能承担起开销。

故而近几年,匠人——尤其是录名于少府的官匠,变成了底层农户眼中的香饽饽。

根据前少府令、现御史大夫岑迈的粗略统计:现如今,凡是录名于册的少府官匠,平均每人手下有三个学徒。

而这平均三个学徒,有两个都是最近这两年新收入门下的!

早些年,匠人们虽也还算有点地位,但顶多也就是和农户齐平,或若有似无得隐隐超出些,远远算不上特权阶级。

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人,为了将自家子侄送入某位少府官匠门下学手艺,而愈发无所不用其极,匠人们的地位,也是肉眼可见的水涨船高。

就说四年前,要想拜一位少府匠人为师,坊间默认的礼数,便是肉二斤、布一匹,外加些自家土特产;

拜师做了学徒后,虽然领不到工资,但也总还能包吃住。

学个三五年,学有所成,便可以出师回乡,做个乡野匠人;

若是有那个毅力,跟着师傅学个十年八年,把本事学出个名堂,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为少府官匠。

至于现在?

嘿!

随便一个村头巷尾的铁匠铺,没个大几百钱的拜师礼,压根儿就别想让人家收你为徒!

至于少府官匠,那就更夸张了——除去走关系找门路的人情往来之外,三两只鸡鸭家禽,三五匹布,都还得另外再搭个红包。

甚至即便做到这些,人家也不一定收你!

人家还得看你的天赋、脾性,看你有没有那个学艺的耐心、毅力;

满足人家的条件了,人家才会接受你的拜师礼,把你收入门下。

至于包吃包住,那更是想都别想——自负吃住不说,还得三不五时给师傅带点酒肉吃食,权当孝敬。

而这样的社会地位,是过去从不曾有过的;

匠人们——尤其是少府的官匠们也都清楚:如今的身份、地位,究竟是谁给自己的。

故而,对于刘荣交代的事,少府上下匠人无不是尽心尽力,恨不能日夜都在鲁班苑加班加点,将刘荣的一个又一个奇奇怪怪的遐想变成现实。

更何况做出成绩来了,就好似今天这般,还另有赏赐呢……

“磨个麦给朕瞧瞧。”

看着眼前的水车缓慢转动,驱动着渠岸边的石墨也在转动,刘荣当即兴致勃勃的一挥手。

不多时,便有一袋未脱粒的冬小麦粮粒被取来,由匠人一把把缓慢放入石墨中心的凹槽。

“不脱粒,直接磨粉?”

略有些疑惑地想着,正要开口发问,刘荣便看见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暗白色粮粒,自石墨边沿掉落而下,再被匠人用竹制小刷扫拢到一起。

如此片刻,刘荣也就看明白了。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少府研磨麦粉的工序,也已经愈发趋于成熟。

石磨,也已经根据不同的精细程度,分成了三种。

最粗的一种,用于脱粒;

中等精细和度初步研磨,让粮粒尽可能更碎;

最细的一种,用用来将已经被碾碎的粮粒,彻底研磨成粉。

想明白其中关键,刘荣脑海中,当即便涌现出一条完整的流水线。

——三个水车先后排列于水渠之上,三种不同精细度的石磨分别位于岸边,通过绳索、牛皮带两两接连在一起。

每个石磨前,都只有一个负责添加、收取的工人。

经过这三道研磨步骤,宿麦就可以完成脱粒研磨,成为可以加工食用的面粉。

而这套由水车、石磨,以及传动装置所组成的水力研磨系统的造价,将直接影响到麦粉面食这一新生主粮的食用率。

“具体如何将水车铺遍关中,少府可有成算了?”

看过宿麦粮粒的整个研磨步骤,刘荣下意识便开口发了问;

话说出口,刘荣很自然的侧过头,却见老石奋片刻之间,已经是额头直冒冷汗。

见老石奋一副战战兢兢,就差没直接跪地叩首,请求刘荣治罪的模样,刘荣也不禁莞尔。

石奋是个什么样的人,刘荣实在是太清楚不过。

如果刘荣猜的没错的话,石奋此刻最想做的,必定是让时间停滞流动;

然后找前任少府岑迈,以及少府上下,每一个参与到水车项目的人,把所有的一切都问清楚!

让石奋做复读机,那故障率几乎不可能比机械更高。

但让石奋从主观视角发表看法,那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就好比后世的人工智能;

你可以让他画图,可以让他算数,唯独无法让他进行艺术创作。

石奋就是这样一个类人工智能——一个非常优秀的机器配件,总是能很认真的完成既定程序,却没有哪怕一丁半点的主观能动性。

“杨监令?”

看出石奋面色愈发苍白,刘荣便顺其自然的将身子再转过来了些,望向石奋身后的少府监令。

说来,刘荣同这位杨监令,也算是个老相识了。

早在刘荣着手少府瓷器项目的时候,当时的少府令岑迈,便是派出这位杨监令,与一位秦姓老匠与刘荣接洽。

时至今日,刘荣已经位即九五,君临天下;

那秦老匠更是熬出了头,成了少府绝无仅有的首席大匠,光是秩禄,便已是比二千石!

至于这位杨监令,虽然依旧在监令的位置没挪窝,却也已经成了少府卿备选。

如果不出其他意外,这位杨监令便会在未来几年,寻求一次外放领兵的机会。

补全个人履历中的唯一短板:军方背景,这位杨监令,便很有可能成为继石奋,或是下一任少府卿之后的汉少府。

早就认识,又一直往来密切,对于刘荣在少府的项目,杨监令自然是了若指掌。

此刻,又有机会在顶头上司:少府令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自是当即便站出了身。

“御史大夫任少府之时,曾与臣等商议:究竟是要将水车直接卖给地方郡县,还是应该借用,并按年收取一定的费用。”

“——若是卖,地方郡县能不能买得起不说,就算买得起,也很可能变本加厉的从后续,水力研磨麦粉之上搜刮民脂民膏。”

“可若是借用,少府便很可能要承担起关中各地水车的免费维修、保养。”

“和维修、保养所消耗的路途盘缠,人力物力相比起来,那些许租金,却又多少有些杯水车薪了……”

杨监令话音落下,刘荣也不由得微笑着发出一声轻叹。

——和熟人说话,就是轻松!

少府的疑虑,刘荣自然已经知道了。

若是做一锤子买卖,把水车卖给地方郡县,更甚是私人,那高价买走水车的郡县官府和豪门富户,必定会成倍的从农人手里赚回买水车的钱。

刘荣做水车,自然是为了方便农人、让利于民,而不是为了给权贵提供搜刮百姓的工具。

如此一来,卖,就是不可取的;

可若是租,那就涉及到维修、维护的问题。

水车租出去,万一坏了,人家肯定是要让少府来修——别人也不懂该怎么修;

少府若不给修,那人家自然就退租了——反正用不了。

若给修,人家却又大概率不会给钱——要钱没有,要水车有一台,拿走拿走,我不租了……

“郡县官府,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都不大行。”

短暂的思虑之后,刘荣终于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论断。

——自刘荣推出麦粉面食至今,短短不过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里,汉家的地方官员——尤其是县道官吏,借由宿麦磨粉一事收敛的财富,怕是比汉家一年的赋税收入都只多不少!

这也给了刘荣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财权、人事权、行政权,最好还是分开的好。

人家手里本来就有行政权力,你再给人家一个赚钱的路子,钱权结合,那纯纯就是在养怪物。

“官府不行,那剩下的,便只有商贾了。”

“但今我汉家,仍以商贾为粗鄙贱业——朕祖高皇帝更曾明言: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商人,恐怕也不适合掺和进水车的事情里面去……”

再一番话,将商人群体的水车购买、租赁资质也给否定,刘荣便似笑非笑的看向那正值壮年的杨监令。

“少府上下,还是在好生商议一下吧。”

“——水车,当用于利民,而非与民争利。”

“都好好想想;”

“朕相信硕大的一个少府,必定有人能想到好办法。”

···

“走吧;”

“朕再去看看锻钢锤。”

“——早就该来看看的,实在是忙的抽不开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8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