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0章 记住了?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在春耕日淋了一场雨,刘荣不出意外的发了烧。

好在还年轻,少年血热,身子骨硬朗;

再加上平日里也没少注意,遂只是昏昏沉沉休息了三两日,便合衣下了榻。

——还是在凤凰殿,也仍旧是那方小院。

看着刘荣身穿米白色里衣,在院内前后左右比划着手脚,在旁观摩的夏雀、葵五二人,一个抱着刘荣的衣袍,一个端着热腾腾的姜汤;

百无聊赖间,也猜测起刘荣这套怪异的‘拳法’。

“瞧着~不像是行伍间的把式?”

葵五瓮声瓮气的一语,却引得夏雀狐疑的摇了摇头。

“不知道。”

“我也没见过军中的把式。”

“倒是有些似鸟、禽之类?”

“区区五禽戏,又如何打不得?”

二人正交谈间,院门外响起一阵略有些嘈杂的言语声;

“即是来了,便快些进来。”

“对!五禽戏!”

手脚动作不停,只嘴上朗声一嚎,正沉寂在新鲜称谓和身份中,无法自拔的玄冥二少,终不得不齐身跨入院内。

“——临江王不必客套~”

“呃,根本就不让寡人,和河间王看的?”

“河间王请。”

呃……

说着,刘荣不由又是一笑,稍压下翘起的嘴角,才语带戏谑道:“如何?”

——对于未来,刘荣最担心的,自然是母亲那声石破天惊的老狗;

啊不,临江王刘淤便在刘荣斜后方蹲下身,扎下马步,聚精会神的跟随刘荣,打起了这套被刘荣改编过的简易版五禽戏。

倒是没像弟弟那般猴急,而是先将外袍脱下交给葵五,才站到刘荣另一侧斜后方,也跟着刘荣活动起腰身。

“王兄先请;”

一看刘荣的动作,兄弟二人便立时眼前一亮!

“这!”

眼前这一幕,显然有些超乎夏雀、葵五这两个痴人的认知极限;

但在小院之内,听着院门外的两个弟弟,一口一個‘河间王’‘临江王’,叫的不亦乐乎,刘荣却是不禁莞尔。

刘德轻声一语,顿时惹得临江王殿下连连点头:“是啊!”

听出刘荣话语中的调侃之意,老二刘德只一阵辛苦憋笑,手上动作都不免变了形。

“可要我这个做大哥的,向临江王行跪拜大礼啊~?”

……

“——王先请。”

一个‘哀’的谥号,几乎是以字面意思,为刘荣所切身体会到的。

紧随其后的,便是这个早早病逝的弟弟,历史上的临江哀王。

此刻,见弟弟仍是一副活宝相,刘荣虽还是不能完全放心,却也终归是稍安心了些。

至于临江王殿下,却是被刘荣这句话吓得当即僵住身,畏畏缩缩撇了眼刘荣的背影;

咋咋呼呼的走上前,公子刘淤……

“叫个什么来着……”

待二人循声望去,便见院门外不远处,凤凰殿的其余两位公子穿戴整齐,正和彼此客套着什么。

“好歹也是做了诸侯的人,还这般不能持重。”

过了好一会儿,才嬉皮笑脸的打哈哈道:“嘿嘿,好歹是封了王嘛!”

动作不停,继续带着两个弟弟活动手脚腰身,嘴上,也不忘有一搭没一搭,和两个弟弟聊起天来。

“大哥不是说这五禽戏,小孩子不能打的吗?”

见刘淤这么一副滚刀肉的模样,刘荣嗤笑之余,也不由稍安下心来。

“河间王莫再推辞~”

“——临江王请。”

“过去,大哥每要打这五禽戏,那都是紧闭大门,根本就不让我……”

“敢当着大哥的面称孤道寡——更都自称寡人了;”

河间王刘德虽淡定些,脚下动作却也不慢;

“一时得意忘形,大哥便莫逗寡…呃,莫逗弟弟了。”

“嘿,嘿嘿……”

弟弟们的话语声传入耳中,刘荣却仍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慢条斯理的打着拳;

只嘴上,含笑敷衍一声:“都长大啦~”

“倒是有一件事,要警醒临江王。”

“——诸侯之王印,比同诸侯之封国。”

“王失其印,便等同于失其国。”

嘴上说着,刘荣便借着转身的功夫,若有所指的撇了眼刘淤腰间,那枚两寸见方的金印。

待临江王殿下狐疑的低下头,刘荣才回过身去,再度背对身后的两个弟弟,温声和气道:“早点寻个执玺郎,给王印寻个‘住’处。”

“免得这般日日挂在腰间,招摇过市,再被有心之人窃了去。”

自进了小院开始,刘淤便嘚瑟的将腰间王印系在大腿前,有意无意将其晃起些,面上神容说不出的嘚瑟。

听闻刘荣这一番‘提醒’,才如梦方醒般赶忙停了动作,用手紧紧攥住那枚王印,开始单手打起五禽戏来……

对于这个活宝,刘荣只付之一笑,便也就任由他去了。

再借着一个动作结束的功夫,和二弟刘德搭起话来。

“河间、临江二国的王宫,若是少府抓紧些,至多也就是几个月便可建成。”

“但听父皇话里话外的意思,怕是要留二位大王到秋后。”

“——大抵是要忙完平抑粮价的事,二位大王才可以离京就藩。”

“在那之前,少府除了在河间、临江兴建王宫,也同样会为二位,在尚冠里建造王府。”

说到此处,刘荣终于是停下了动作,接过葵五递过来的温姜汤,猛地灌下一口。

感觉身心更舒畅了些,便舒舒坦坦的长呼出一口浊气。

而后便一手倒扶着腰,一手端着汤碗,神清气爽的再一笑。

“却不曾想,最先搬出凤凰殿的,居然不是我这做大哥的?”

“嘿……”

“——等入住王府,二位大王可要多邀我几回,再留我在王府多住上几日?”

“好歹也要让我寻个由头,好到宫外走走、看看;”

“再有,便是有些话,也终归是不便在宫里言说的……”

听闻刘荣此言,临江王刘淤本着‘反正想不明白,索性不去深想’的原则,当即将胸膛拍的砰砰作响。

“大哥放心!”

“住进王府的第一天,弟就将王府最大的一方院落打扫出来,就留给大哥三不五时去住上一阵!”

“若是大哥愿意,便是一直住着都成!”

活宝又开始卖萌了,刘荣自又是一阵莞尔,暗下也不忘吐槽一句:您可别咒我了;

堂堂储君太子,真要跑您那临江王府一直住着,那可就意味着硕大一个太子宫,已经没有刘荣的容身之所了。

但对于弟弟的心意,刘荣只大大方方照单全收。

“这么些年,总归是没白疼老三。”

得了大哥的认可,刘淤顿时将身子挺得笔直,下巴也翘得老高,嘚瑟至极。

倒是一旁的河间王刘德,一如往常的迅速听出刘荣话外之音,便悄然皱起了眉头。

“大哥贵为太子储君,能让大哥都不便在宫中说出口的话……”

见弟弟一副要头脑风暴,不猜透自己誓不罢休的架势,刘荣只含笑一摆手。

“到时候便知道了。”

“左右不是什么急切的事。”

“只是做了储君,终归是要谨言慎行,免得给人落了话柄……”

刘荣敷衍的解释,并没能让刘德心中忧虑减弱多少,却也是乖巧点头,暂且将忧虑放到一边。

见两个弟弟也无心再聊,刘荣便自然而然的,关心起了两个弟弟的身体状况。

只是这关心的方式么……

“看了这么久,都记住了?”

此言一出,公子刘德当即便点下头,手上也大致比划出刘荣版五禽戏的部分动作。

至于一旁的公子刘淤,闻言却是先一愣;

片刻之后,又满是郑重庄严的沉沉一点头!

“记住了!”

“王失其印,等同于失其国!”

“弟一定保管好王印,并尽快找个信得过的执玺郎!”

言之凿凿的说着,公子刘淤不忘低下头,将腰间金印握的更紧了些。

而在刘淤身前、身侧,两个做哥哥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终是相视一笑……

“老三的王印,要不还是挂在脖子上吧。”

“能让老三看中的执玺郎,只怕也未必靠谱……”

看着弟弟如临大敌,却又分明智商捉急的憨傻模样,刘荣如是说道。

·

·

·

天子启很恼火。

恼火春耕日,刘荣毫无征兆的破坏原定章程,为天下人请命‘减税’的举动。

只是就连天子启也说不清,自己具体在气什么。

——气刘荣胳膊伸太长,抢了本属于自己的民声民望?

如果在乎名声、民望,天子启就不会在小半年前,喊出那句杀气腾腾的‘深入多杀为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天子启,可以说是封建帝王群体中,相当不要脸的一批代表性人物。

相较于虚无缥缈的声望、名誉,天子启更愿意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刘荣将天子启本就打算做的事,揽功揽到了自己头上,天子启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

但正如刘荣所言:储君,也是君。

民望这个东西,臣下当然是万万不能有,但君却是可以去争的。

刘荣作为储君,虽然只是小半个‘君’,却也完全可以试探着伸手,为自己挣得合理范围内的民声名望——这是在天子启可接受范围之内的事。

汉家也历来都有放养储君,并为储君编织羽翼、造势铺路的传统。

那天子启在气什么?

想了很久,天子启才隐约间,摸到了一层模糊的薄布。

“怎就不和朕商量商量?”

“——好歹也得先通个气,让朕有个准备才是?”

“见天的自作主张,长此以往,成何体统?!”

天子启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如此恼火,主要还是刘荣‘突然发难’,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和节奏。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刘荣的举动,让某些事脱离了天子启的掌控。

天子启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任何一位帝王,也都不会喜欢这种感觉。

但在意识到自己的怒火来源之后,天子启的反应,却是和刘荣预料中如出一辙。

“罢了~”

“也没指望这混账,能让朕省心到哪里去。”

“——折腾吧。”

“看能折腾出个什么名堂。”

似是自言自语的一番话,却始终没能得到身侧之人的回应,天子启终是将身子稍一侧;

神情阴郁的仰望向那人,开口便道:“郎中令先前说,朕若是能好生歇养一阵,胃疾便有望好转。”

“那依卿之间,如今的太子,比之朕当年监国时,孰优孰劣?”

乍一听天子启这一问,但凡换个其他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陛下慧眼如炬,明见万里!

以太子之身监国四岁,天下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生民安乐,国泰民安……

但作为天子启最信任、最亲近的潜邸心腹,周仁却是当即皱起了眉头,颇有些为难的考虑起接下来,要回答天子启的措辞。

——天子启话说的不算隐晦。

就差没明着问周仁:太子刘荣,到没到可以监国的时候?

这个问题很难答。

尤其是在天子启先是震怒,之后又莫名消气的古怪情绪波动下,这个问题的回答难度,基本不亚于一场旷古名辨——如白马非马、楚人非人之类。

“臣以为,凡世间事物,皆无不讲究循序渐进。”

漫长而又严谨的思虑过后,周仁终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便见周仁沉声道出一语,旋即抬眼看向天子启;

待天子启不无不可的点下头,示意周仁继续说,才再道:“太子虽年将及冠,但也终归不够成熟。”

“更才刚得封为储,连太子宫都没住进去。”

“——还没祭祖告庙、举典纳拜,便直接跳过‘储君太子’,成为我汉家的监国太子……”

“在臣看来,这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

“其一者,太子虽天资聪慧,但毕竟不曾掌治政务。”

“贸然以监国的重担压下,太子扛不起来事小,被压断了脊梁事大。”

“其二:太子得立艰难,东宫至今,都尚于太子得立心怀怨念。”

“再加以监国之责,太子必会被推上风口浪尖。”

“万一东宫从中作梗、推波助澜——一旦储位生变,于宗庙、社稷而言,便又是一番动荡。”

“——如此动荡,恐怕并非是陛下所希望的。”

···

“再有,便是太子即壮,又陛下身旧疾。”

“如此急迫的让太子监国,恐怕坊间,也未必不会生出关于陛下的流言蜚语。”

“——若果真是流言,倒确实不必理会。”

“怕就怕流言传着传着,竟传出个真事儿来……”

听闻此言,天子启下意识抬起手,再次摸了摸微微胀痛的胃部。

——已是午后,天子启自天亮前睡醒,总共也就吃了小半碗米粥,外加两碗温水。

换做几年前,此刻的天子启,早就该饿的抓起点心,慢条斯理的嚼上了。

但眼下,就连上午那小半碗米粥,天子启都要花费近乎一整个白昼的时间,才能消化到大致可以再用半碗粥的程度。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天子启或许不懂;

可天子启很清楚:吃不下饭,几乎是完全不可逆,且无比直白的‘命不久矣’的信号!

但凡一个人腹脏出现问题,食量开始变少,那就只会越吃越少,越吃越少。

少到某个临界点之后,便会卧榻;

卧榻之后的下一个临界点,基本就是要趁着还有些力气,抓紧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了。

“朕这幅身子骨,不养养是不行啦……”

“——总得撑到太子加了冠,成了人;”

“免得朕这边一咽气,太后那边便掌了朝政。”

略带自嘲的一语,天子启便也算是大致有了决断。

——忙完开春这阵,便趁着夏天去甘泉宫,好生疗养疗养。

至于长安朝堂——彼时,新鲜出炉的丞相周亚夫,当也该班师回朝了。

有丞相主政,太后坐镇,外加一个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亚成年太子……

“三个月。”

“在甘泉疗养三个月,朕便回长安。”

暗下做好打算,天子启却将话题,引向了另外一件事上。

“睢阳那边,什么动静?”

“——梁王没有狗急跳墙?”

“又或是田叔,果真没有查出任何事来?”

见天子启说起正事,周仁自也不得不将自己对‘监国太子’的意见暂且搁置;

稍沉吟措辞片刻,便拱手道:“一切顺利。”

“——公孙诡,被梁王藏在了王宫之中。”

“凡是可作为梁王罪证的人,也无不消失在了天地之间——若不是也被梁王藏在了王宫内,便大抵是被灭了口。”

“但田叔,却基本查到了该查到的一切。”

“再同梁王演两天‘什么也没查到,当真气煞我也’的戏码,便也该折返回朝了。”

最关心的事有了进展,天子启只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

就好似这一切,都在天子启的计划之中。

“田叔回来之后,大概率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甚至可能还会劝朕,不要揪着梁王这件事不放。”

“只不过……”

意味深长的止住话头,天子启望向周仁的目光,只愈发玩味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君臣二人才结束了一段极高频率的眼神交流;

待周仁领命退下,天子启方遥望向殿门外,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呼~”

“——阿武啊~”

“阿武……”

···

“太子,太弟,总得去一个吧?”

“一山尚且还不容二虎呢。”

“一个汉家,又如何能容得下两个储君……”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