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6章 试试就逝世!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此番,确实有些委屈老七、老九哥俩了。”

简单地问候过后,刘荣兄弟三人,便送走了广明殿、宣明殿的两位‘老大哥’。

看着两个异母弟离去的背影,刘荣终如是发出一声感叹。

却不料这一声感叹,便当即让今日,隐隐显露出皇子风范的公子刘淤,在眨眼间被打回原形。

“咱哥儿俩也挺委屈的……”

疑似压低声线,却字字句句都传入刘荣耳中的‘嘀咕’,惹得刘荣循声回过头。

便见公子刘淤委屈巴巴的嘟囔着:“常山、中山,虽各只有半郡之地,却也好歹是在赵地。”

“咱们兄弟俩再怎么说,也是大哥一母同胞的骨肉血亲、手足兄弟啊?”

“——不说给封个赵王、吴王之类,也好歹要封个稍大些、稍好些的封国?”

公子刘淤那句‘我怕不是要走在父皇前面’,也并没有招致理所应当的恶果,而只是被老二刘德不轻不重的呼了一下后脑勺。

便是在宫内、在母亲身边,刘荣也留了不少后手,能稍微限制一下母亲栗姬的‘神通’。

也就是今日,那柄小臂长的竹制戒尺,没有被刘德带在身边。

“说的什么混账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大哥也要搬去太子宫,独留母亲在未央——留在凤凰殿……”

见刘荣片刻间便安静下来,若有所思的昂首眺望向宣室殿,公子刘德思虑再三,终还是起身来到刘荣身侧。

——公子刘淤,是真的极肖其母栗姬。

“还剩個三年多不到四年?”

“老爷子……”

对三弟的抽象脑回路早有心理准备,听闻刘淤这一声似是无心的自嘲,刘荣先是本能的咧起嘴,片刻之后,那抹还未完全展开的笑容,便滞在了刘荣的脸上。

——对于母亲栗姬,刘荣自认,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能做的;

“二哥还好些——毕竟河间也同样是赵地的郡,又是以一整个郡作为封国。”

就这么三两句话;

甚至是单拎出最后一句,也足以说明郎中令周仁,对公子刘淤真的没有丝毫偏见。

意味深长的一语,将刘荣的心绪稍吸引回眼前,便见刘荣抬起手,以指腹摩擦起嘴唇下的三角须。

语调平和的道出一语,让两个弟弟稍稍安下心,刘荣便也从躺椅上起身,双手倒扶在后腰,小幅度的扭动起腰身。

“河间、临江二国,都是新设的诸侯国,其都城内并没有王宫。”

“嗯……”

公子刘淤本只是抱怨封国贫苦的牢骚,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让刘荣想起老爷子愈发糟糕的身体状况。

说着,刘荣又是一声长叹,旋即便将这个话题强行略过。

···

“老二老三也是。”

“母亲那边,我自有安排。”

“这下可倒好,二哥要做河间王,我更是要跑去遍地湿瘴、虫蝎的临江。”

良久,方悠悠开口道:“算是父皇的考验吧。”

被二哥刘德如此严厉的教训一番,公子刘淤自也是迅速认怂,当即便糯糯低下头去,好似犯了错误的小学生,正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如果没有母亲那声老狗,应该~”

剩下的,除了祈祷母亲犯蠢的频率别太高,便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除了绮兰殿的小十,从弟到老九,恐怕都是要就藩的。”

“——好歹也是做兄长的,日后,总还是要将老七,移封到更大些的封国做王。”

“可怜我这副身子骨,真去了临江那鸟不拉屎的地界,怕不是都得走在父皇前头……”

一边活动着,嘴上一边不忘说道:“老七拿郅都开刀,便算是递了投名状。”

“大哥得立为储,不日便要出宫别居。”

过去这段时间里,刘德、刘淤这玄冥二少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多了几分师生的意味。

若不然,单就是公子刘淤方才那句话——单就那一句,恐怕便足以让公子刘淤,被打手心打到生活不能自理。

“——大哥,可已经做了太子!”

无论是刘淤在‘上课’时走神犯困,还是在平日里说错话、做错事,刘德都会不负自己‘小夫子’的名号,严厉的训诫公子刘淤。

“弟和老三封王在即,又已年稍壮,怕是没有滞留长安的道理。”

“生怕母亲还不够大哥头疼,非要再给大哥多惹出些祸事来?”

“偏偏绮兰殿那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大王美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把母亲诓的团团转……”

“——你二人封王就藩,我也出宫别居,独留母亲在宫内;”

好在老四老七走后,院内也没了外人;

“各自到了封国之后,老二老三也别急着把王宫建造的太大、太宏伟。”

“免得日后移封别国时,王宫尽做了旁人的嫁衣。”

弟弟们目光中的失落,刘荣显然不可能看不出来。

作为储君的弟弟,却只得个一郡之地,甚至还是气候恶劣地区的一个郡?

——就拿刘淤的临江国,较起真来说,也就是比更靠南、更闷热的长沙国好那么一丢丢。

一丢丢,而不是一丢。

少一个‘丢’都不行。

想想先帝年间,当今天子启为储,一母同胞的弟弟刘武被封去了哪里?

梁国!

就算梁怀王没有坠马而死,只要先帝不易储另立——只要太子还是当今天子启,梁王之位,就必定是刘武的囊中之物!

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才能尽可能得到君王更多的信任。

自有汉以来,汉家始终有两个战略重镇级别的诸侯国。

一曰:赵;

二曰:梁。

赵国之所以重要,除了赵国位于燕、代这两个直接与草原接壤的戍边国‘身后’,对于汉家北墙的边防举足轻重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赵王对燕、代、赵三国的战时指挥权。

这个权利,若是以最极端糟糕的情况考虑,便是只要有匈奴人出现在边墙——哪怕只有一骑,理论上,赵王也同样可以因此而尽发燕、代、赵三国兵马,却不必先请示长安。

在才刚平定不久的吴楚七国之乱中,赵王刘遂原本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和匈奴人约定好,由匈奴人派军队佯攻汉边,使赵王刘遂得以名正言顺的调发燕、代、赵三国边卒;

却并不北上御敌,而是南下与刘濞的吴楚大军主力汇合,一同攻打梁都睢阳。

作为交换,匈奴人可以得到完全没有军队设防的燕、代、赵三国,以肆意驰骋、劫掠数月。

这也就难怪天子启怒急攻心,不惜下令俪寄水淹邯郸,也非要攻破这座赵国古都了。

不能怪天子启心狠手辣;

实在是赵王刘遂的谋算,就算是比起汉奸走狗,也完全属于畜生中的畜生。

对燕、代、赵这三个戍边三国的战时指挥权,使得赵国自有汉以来,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时间里,便得了个‘宗亲冢’的名号。

自汉家第一位刘姓赵王:隐王刘如意开始,单就是吕后,便先后杀了三任赵王——这三任赵王,还都是太祖刘邦的儿子。

接连杀死三位赵王之后,吕后终还是觉得赵王这个特殊、敏感的位置,由自家人做更安心些。

于是,赵王吕禄应运而生。

而梁国的特殊性,更是足以和赵国并称为汉家的‘内忧’‘外患’。

——赵国敏感,是有余其在北墙边防,即国防方面占据的重要地位;

而梁国敏感,却是因为梁国的存在,可以将关东宗亲诸侯,和汉家的基本盘:关中隔绝开。

同样是刚平定不久的吴楚七国之乱,将梁国的重要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确保梁国不出岔子,天子启更是弄出了个‘储君皇太弟’的概念;

也正是梁国——正是睢阳始终没有陷落,汉家才得以只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

或许有人会问了:既然梁国也这么重要——甚至比起关乎‘外患’的赵国,梁国这个涉及到‘内忧’的诸侯国,都明显还更重要一些;

怎么就没听说过吕太后,封了哪个子侄做梁王?

嘿;

可曾听闻吕太后,封了一个叫‘吕产’的子侄,为汉家的吕王?

猜猜吕产这个‘吕国’,是不是改了个名字的梁国?

再猜猜吕太后驾崩之前,将长安南、北两军的兵权,分别交给了哪两个人?

——南军给了吕(梁)王吕产,北军给了赵王吕禄……

梁、赵二国,自有汉以来,便始终是汉家不知该如何处置的敏感国。

不让其存在,那就不利于边墙防务,以及对关东诸侯藩王的防备;

但放任其存在,又会严重威胁到长安中央。

于是,汉家便走进了一场诡异的无限循环。

太祖刘邦封了自己的儿子,做汉家的梁王、赵王;

吕太后封了自己的子侄,做汉家的吕(梁)王、赵王。

到了吕太后驾崩,先帝入继大统,也还是第一时间封了公子刘揖为梁王。

——再怎么大权旁落,也好歹得把梁国扒拉进自己碗里,把关东那些个盘算着‘皇帝轮流做,啥时候到我家?’的亲戚们给防住!

至于涉及边墙防务的赵国,则由于先帝继位时,朝权由陈平、周勃等‘诛吕功臣’把控的缘故,而被还给了赵幽王刘友的儿子:刘遂;

无法干涉关于赵国的分封事务,先帝也只得捏着鼻子,为陈平、周勃等老臣‘还’赵国于刘遂做出正面评价——美其名曰:存亡续断。

而到了当今天子启这一朝,赵国,又即将要再次以现任天子的儿子做王了……

“这也不是个事儿啊~”

“难不成日后,长安每换个汉天子,邯郸就也要换一脉赵王?”

“还有王叔的梁国——吴楚乱平,诸侯宗亲被剔去爪牙,也没必要继续这么强大了吧?”

想着想着,余光瞥见两个弟弟伸长脖子,似乎是在等待自己的下文,刘荣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走了神。

回想起方才,自己提醒两个弟弟‘别急着把王宫造太好’,便也当即明白:此刻的玄冥二少,看向大哥刘荣的眼神,为什么会像饿狼般透着绿光……

“河间位于赵北,齐-赵接壤之地。”

“去了河间,老二要盯着点赵地的民论。”

“——郦寄、栾布水淹邯郸,赵人对长安朝堂,是颇有些微词的。”

“又赵国无王主政,老二此番就国,便要试着将赵人的民怨,以尽量温和的手段压下来。”

···

“还有齐国。”

“此番,吴楚七国举乱,齐王刘将闾虽未起兵从贼,却也是打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算盘。”

“如今的齐王,是刘将闾的王太子。”

“这位新晋齐王对长安,也未必不是离心离德,怀恨在心……”

作为玄冥二少中,年纪相对大些、性格也更稳重些的那个,刘德本就没太对自己的封国感到不满。

更何况河间郡终归是赵郡,西接赵地,东临齐地,北有小部分临海岸线,南部又是楚地。

——已经不算差了。

又听闻大哥交代起自己就藩之后的具体任务,更是当即面色一肃。

暗暗记下大哥的交代,也不忘沉沉一拱手,已示领命。

“如此说来,将大哥交代的事都做完,便差不多要移封了啊……”

“嗯~”

“——会是赵国吗?”

“还是梁王叔那边……”

相比起二哥刘德,公子刘淤显然想得更简单些。

——见大哥给二哥交代起任务,当即也跃跃欲试起来,俨然已经把自己对封国:临江的幽怨抛在了脑后!

只不过,刘荣终还是让公子刘淤失望了。

在公子刘淤的殷殷期盼下,只挤出一个稍有些抱歉的苦笑。

“去了临江,老三,万要保重着身子……”

啊?

哈?

哈???

什么玩意儿就保重身子??????

公子刘淤很迷茫。

却见刘荣将手虚握成拳,挡在嘴边轻咳两声,稍缓解了一下尴尬,才略带些郑重道:“此去江陵,我会请求父皇,从太医属调几个御医,陪老三一同就藩。”

“——到了江陵之后,老三什么都别想,就老老实实把身子养好,等着长安的诏书,以入朝觐见即可。”

“大概就是在老三第一次入朝长安时,我这个做大哥的,也大抵能给老三,寻一个像样的封国了……”

听闻刘荣此言,公子刘淤心下只一阵惊颤,好似是察觉到了什么危险,又弄不明白危险到底是什么。

到了一旁的刘德,从刘荣看似寻常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些暗含在字里行间的话外之音。

“长安的诏书……”

“而非,父皇的诏书……”

如是想着,刘德也不由侧过身,眺望向不远处,仿若耸立云端的宣室正殿。

“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也就是父皇新元六年,我兄弟众人,便要入朝觐见了……”

“难道在大哥看来,父皇连这三年,都撑不过去了吗……”

对于刘德心中所想,刘荣自是一无所知。

即便是知道,刘荣也不会给出太多解释。

——根据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再去除掉那声在原时间线石破天惊,却在这个时间线未必会出现的‘老狗’,当今天子启的寿命,确实不止三年。

但也只是‘不止三年’——三年零八个月,满共不到四年。

三年后,天子启当然还活着;

但也肯定不会给关东的任何一家宗亲诸侯,发去‘入朝长安’的诏书。

因为彼时的长安朝堂,将面临着一次‘几乎’必定会发生的政权交接。

换而言之:如果这个时间线,那声‘老狗’没有出现的话,那此番别离,玄冥二少再次见到自家大哥,恐怕就要跪地叩首,口呼陛下……

“去吧。”

“去再陪陪母亲。”

“——明日大典过后,长则半月,短则三五日,此番新封的诸王,便都要开拔就藩了。”

“趁着还没走,再多陪陪母亲。”

短暂的沉寂,终还是被刘荣略带些感伤的话语声所打断。

待两个弟弟各怀心绪,告别自己朝母亲的殿室走去,刘荣这才坐回躺椅上。

仍是以手肘撑着摇椅扶手,食指指腹摩擦着唇下,目光却是在墙外的宣室殿方向,以及与刘荣所在的殿室一墙之隔的凤凰正殿——栗姬的住所之间来回切换。

良久,刘荣才悠悠发出一声长叹,又缓缓闭上了眼睛。

“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

“能做的,能说的——除了‘不要喊父皇老狗’之外,都给母亲打好了预防针;”

“若这都不能提前规避,那也只能等事发之后,再做出应对了……”

···

“老爷子,当真不行了?”

“还是装出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来试探我和母亲?”

“——我倒是没什么;”

“就是母亲……”

当刘荣躺在摇椅上,眯眼思虑着日后之事时,宣室殿外的瞭远台之上,天子启也同样站在护栏内,眺望向刘荣所在的凤凰殿。

许是父子之间心有灵犀;

此时的天子启,也在想同一件事情。

“栗姬,终归是不能指望太多。”

“好在这小子,也多少能掌控些局面……”

“——试试?”

“嗯……”

“等个合适的机会,试试这小子,究竟是不是真的可以掌控局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