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2章 请陛下明察!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冬十一月的气息,随着一场来去匆匆,只在地上留下一层薄薄银晶的初雪悄然来临。

未央宫宣室正殿,刘荣负手屹立于上首御榻、御案之间,昂首望向殿门外,已经被公卿百官用脚印‘清理’好的石砖。

——长安,已经下雪了。

北境只会更冷。

尤其是北地,只可能比长安更冷。

在往年,长安朝堂在这个时间点,顶多也就是关注一下地方郡县的冬训。

也就是最近这几年,有多出个冬小麦的补种工作,需要朝堂象征性关注一下。

但今年冬天,朝堂却是异常的忙碌。

究其原因,不外乎北境战事……

“启奏陛下。”

“陛下元年冬十月二十九,匈奴右贤王挛鞮伊稚斜,率领右贤王本部三个万骑,共计二万四千,合幕南折兰、白羊、楼烦等部八个万骑,共计四万八千——合七万二千精骑,兵临朝那塞!”

“——初战,楼烦部弓骑控弦压制,折兰部先锋登城白刃;”

“北地郡守程不识率万卒迎敌,堪堪击退攻塞胡蛮。”

“然胡蛮来势汹汹,兵峰极盛!”

“朝那塞,岌岌可危!”

冬十一月十,常朝。

朝议才刚开始,丞相刘舍的禀奏声,便让整個宣室殿上空,都被一阵沉重所充斥。

紧随刘舍之后出身的,便是却是少府石奋。

“禀陛下。”

“少府内帑所调拨冬衣、厚褥三万,已输送至萧关,交付于车骑将军郦寄之手。”

“据郦车骑回报:这批冬衣、厚褥,将由车骑大军所调一万援军,转输至朝那塞。”

石奋之后,殿内便再也不见有人站出身,只一阵窃窃私语的嘈杂交谈,惹得人心中莫名烦躁起来。

而在御榻之上,刘荣却是不动如山,只淡漠的将目光扫过殿内,似乎是在等待着下一个人站出身。

右贤王本部三个万骑,每个万骑拥兵八千;

幕南诸部八个万骑,每个万骑满编六千。

单只是这些,匈奴人此番入侵北地的兵力,便已是达到七万二千之巨!

再结合当下这个季节,单于庭几乎百分百会在河套猫冬,便不难判断出:右贤王伊稚斜此番来袭,背后必定是单于庭压阵!

而单于庭本部,不同于号称‘万骑’,实则却只能各拥八千、六千兵马的右贤王本部,以及幕南诸部;

——单于庭本部直属八个万骑,便有兵力足八万!

再加上单于庭南归河套过冬,必定会带着相当数量的幕南部族,虽然也都是每个万骑只能有六千兵马的非本部附属部族,却也基本都是每个部族两个万骑、共计一万二千的兵力;

十来个部族加在一起,便又是十多万兵力。

林林总总算下来,匈奴人能在短时间内投入战斗的兵力,将达近三十万!

这三十万,可不是三年前,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尽发吴楚百姓,所凑出来的三十万叛军主力所能比。

——这三十万人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草原上,以家庭为单位的某个小部族的头人、族长!

平日里,这三十万人不事生产,将蓄养牧畜、炼制乳酪、硝制皮毛等生产活动,都丢给部族中的老人、女儿和奴隶;

自己则只需要带领着男性子嗣,外出打猎也好、切磋也罢,主打一个磨炼战斗技巧。

然后就是吃饱喝足打妻女,骑马射箭睡美人……

用汉室的标准来说:这三十万匈奴骑兵在草原的身份、地位,等同于汉家的良家子。

三十万吃得饱、穿得暖,甚至自幼不事生产,从出生就一直在磨炼战斗技巧的良家子!

这是什么概念,长安朝堂不可能不明白。

这也就难怪今日朝议,程不识仅仅只是在朝那塞初战不利——甚至仅仅只是击退来敌稍微有些吃力,便已经让朝堂内外,都被一阵莫名的焦虑情绪所充斥了。

“程不识所部驻守朝那塞,镇守国门。”

“首战,虽算不上告捷,却也是击退了右贤王部七万胡骑的猛攻。”

“——纵是吃力了些,也还不至于到说‘朝那塞岌岌可危’的地步吧?”

“更何况郦寄那一万援军,当也快援抵朝那塞了?”

见刘舍、石奋之后,便不再有人站出身,刘荣心下一动,当即决定再添上一把火。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此言一出,朝班内顿时篡出好几道身影,扑通扑通便跪倒一片。

“陛下!”

“朝那塞守军,只有不足万人呐!”

“其中正卒,更是只有四千而已,余者皆乃程北地临时征召,却不曾临阵杀敌之新卒!”

“——如此万人,说是乌合之众,恐怕也丝毫不为过!”

“朝那塞由乌合之众万人,塞外却是右贤王部七万精骑!”

“朝那塞,又如何称不上‘岌岌可危’呢?”

一人言罢,当即便有另一人赶忙接上:“陛下试想。”

“——太宗皇帝十四年,北地都尉孙卯率卒五千,尚且只在朝那塞守了三五日,最终更是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

“如今,程北地麾下正卒不过四千,比当年之孙卯孙都尉,都还要少一千……”

如是说着,便见开口那人颤巍巍抬起手,竟拿衣袖擦拭着眼下,吭哧吭哧啜泣起来。

却不知是在哭当年,以身殉国的孙卯及其麾下英烈,还是在哭边墙战况不利。

刘荣却没急着开口,而是再次于殿内众人身上扫视一周,想要看看还有没有人站出身来。

等了好一会儿,始终没有等到其他人,刘荣这才稍显遗憾的轻叹一口气;

而后,便从御榻上缓缓站起身,神情淡漠的望向殿中央,那齐齐跪倒在地的几道身影。

“朕若是没记错的话,典属国,本是义渠人吧?”

“——于太宗皇帝年间归附我汉家,而且还是义渠贵族?”

刘荣悠悠一语,跪地众人中,当即有一道身影上前些,对刘荣再拜。

刘荣却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自顾自回忆道:“公孙混邪,北地义渠人氏,匈奴混邪部贵族。”

“太宗皇帝九年,为部族亲长所打压,遂率部归附汉室,为太宗皇帝赐姓公孙,以故部为名:混邪。”

“为太子舍人,太宗皇帝驾崩之后,为孝景皇帝任为典属国,隶属典客之下,秩二千石;”

“——孝景皇帝四年,随太尉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平曲侯,邑三千二百二十户。”

“去岁春,有司议举为陇右郡守,为监国太子所驳,仍为典属国……”

说着,刘荣目光晦暗的望向公孙混邪,语带失望道:“卿可知彼时,朕监国太子之身,为何要驳回卿任陇右郡守的提议?”

闻言,公孙混邪纵是还不知自己如何惹到了刘荣,却也是面带愧疚的低下头。

沉默良久,才低声道:“是因为臣子公孙贺,乃陛下彼时之太子舍人。”

“陛下担心臣调任离京,会让臣子自此放浪形骸,辱没门楣,以毁前程……”

便见刘荣摇头叹息着坐回御榻之上,满是失望的看向公孙混邪。

“卿还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朕曾经的太子舍人啊……”

言罢,刘荣就势从面前抓起一卷竹简,旋即若无旁人般,自顾自查阅起竹简来。

却是苦了殿内众人,被眼前这一幕搞得云里雾里,满地找头,愣是摸不着头脑。

——这,什么情况?

公孙混邪,不就是说出了边墙的实际战况吗?

怎么就扯到对不对得起刘荣上面去了?

还有公孙混邪的儿子公孙贺,也是平定吴楚有功,更是刘荣曾经的太子舍人,如今更是已经官拜虎贲都尉!

虽然那虎贲都尉,还是几千没有练出来的娃娃兵,但那也是刘荣实打实的亲军班底呐!

就算是看在自己的亲军统领:公孙贺的面子上,刘荣也不该在朝议之上,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的面,如此明显的表露出对公孙混邪的失望才是?

正当众人摸不着头脑之际,御榻上的刘荣也终是放下手中竹简,将目光投向了第二个站出身来,向刘荣禀奏‘边墙岌岌可危’的人。

“朕的典客啊~”

“嘿;”

“典客属衙,这是怎么了?”

“先是典客下辖的典属国——一个义渠人;”

“这又是实打实的汉人,当朝九卿典客?”

耐人寻味的道出一语,又轻轻撇了眼已经跪地叩首的公孙混邪,刘荣便再度望向那道看似大义凛然,实则心绪百转的身影。

“说说吧~”

“依典客之见,如今朝那‘岌岌可危’,朕,又该如何是好?”

刘荣问的满含讥讽,典客王恢却是一副大义凛然,就好似自己接下来的话,便是汉家唯一的康庄大道!

刘荣听了,汉家还能苟延残喘;

然若刘荣不听,那汉家便必定社稷颠覆、国将不国。

“禀陛下!”

“——依臣之见,曲周侯郦寄,德行有缺,难堪车骑将军之责!”

哗!!!

王恢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当即哗然!

——临阵换将!

无论放到哪朝哪代,这都是大忌!

尤其是百十年前,秦赵长平一战,赵国玩儿了一手赵括换廉颇的极端反面教材后,就更是让这个铁律,成为了每一个‘知兵之人’刻入灵魂深处的原则。

临阵换将,等同于自取灭亡!

哪怕战事再不利,也绝不可临阵换将!

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绝非临阵换将的下限,而是上限!

在大兵团、大集群对战的中大型战役当中,被临时换上去的主将,只可能比赵括更差,绝不可能比赵括做得更好!

而今日,王恢以九卿之身,向刘荣近言‘郦寄不配做车骑将军’,显然是要提议换将!

尤其是王恢提出这一论点的依据,更是让殿内众人,都立时闻到一股浓烈的阴谋气息……

“太宗皇帝之时,北平侯张苍被罢相,朝堂内外皆以为:开国元勋郦寄可为相!”

“然彼时,太宗皇帝言:郦寄卖友求荣之人,为相,则恐天下人尽效仿之,以至世风日下,国将不国。”

“——郦寄卖友求荣的名声,让太宗皇帝这样的圣君,都不敢任用其为丞相;”

“陛下何德何能,将太宗皇帝都不敢任用的人,任命为统御大军的主帅、为我汉家的车骑将军呢?”

言辞激烈的一番话语,惹得殿内众人瞠目结舌之语,不免又是一阵云里雾里。

——这王恢,要干什么?

没听说过典客王恢,和曲周侯郦寄有仇啊?

却见御榻之上,刘荣仍旧是一副好整以暇的模样,既没有因为王恢话里话外的‘换将’之意而恼怒,也没有因为王恢对自己‘不如太宗皇帝’的评价而羞恼。

就那般淡然的端坐于御榻之上,满不在乎的重新拿起面前竹简,一边查阅着,嘴上一边随意道:“典客所言,也未必没有道理。”

“却是不知,今我汉家,有何人可替曲周侯,为大军统帅、车骑将军?”

刘荣说起前面那句的时候,殿内众人无不是惊骇欲绝!

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岑迈等人,更是当即做好了出身劝谏的打算,更下定了无论如何,也要阻止刘荣临阵换帅的决心!

待刘荣问出后面这句,众人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瞧着模样,刘荣显然是在套王恢的话。

再结合刘荣平日里的形象,大概率是要先掏出王恢的底,然后再做处置。

只可惜,王恢此刻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见刘荣如此顺利的走进了自己的语言陷阱,更出言附和自己‘说的有道理’,王恢当即心下大定,只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

待刘荣又问起替代之人,王恢虽然没有准备,却也是很快便拿出了人选。

“臣以为,故大将军、太子太傅:魏其侯窦婴,可替曲周侯。”

这句话,算是王恢今日语调最平和、情绪最平缓的一句表述。

而在这句话被王恢道出口之后,硕大的宣室殿内,却陷入了一阵极为漫长的沉寂之中。

魏其侯窦婴?

那不都已经得了手抖的怪病,再也无法领兵了吗?

这王恢是脑门儿被门挤了,才要以‘德行有缺’的理由换下郦寄,却把马都骑不了的窦婴换上去?

想到这一层的人,大都是千石左右的小虾米,只看到了表面这一层;

至于更深层次……

“王恢!”

“安敢欺我至斯?!!”

漫长的寂静,被公孙混邪一声极尽凄厉的嘶吼所打破,殿内众人也随即纷纷收敛心神,循声望向殿中央,正横眉怒指王恢的公孙混邪。

却见公孙混邪一阵口吐芬芳,说的王恢一阵脸红脖子粗,还没来得及开口反击,公孙混邪便再度回过身,对着刘荣咚咚咚便是一阵跪地叩首。

“陛下!”

“臣,知罪!”

“——臣,不该受王恢蛊惑!”

“但王恢所谋之蝇营狗苟,臣,绝无半点知晓,更不曾置身其中!”

“陛下明见万里,恳请陛下,明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8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