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18章 卫青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马邑战场一片沉寂,战争虽然还没结束,但一切,却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河套战场,则是以河套北部的大河流域为界;

——北侧的高阙,匈奴人一边为河套的丢失而咬牙切齿,焦急地等候着回援的单于庭主力,一边又暗暗胆战,唯恐对岸的汉人不知足,会再度渡过大河,兵临高阙!

南侧,则是战前便以‘对北地进行战后重建’的名义抵达北地,如今也已经踏足河套的少府匠人、官奴,热火朝天的修筑城墙。

在得到河南地之后,汉家除了早早定下‘朔方’的郡名之外,同时也为这座才刚打好地基的临河城池起好了名字。

博望城。

且不提这‘博望’二字,究竟含有怎样的含义,又或是华夏民族的期盼;

单就是当今天子荣曾经的太子私苑:博望苑,就足以说明一切。

对于博望城,汉家——尤其是当今天子荣,抱以极大的期待!

很显然,在河套已经到手的情况下,这极大期待,不可能仅仅只是‘守住河套门户’这么简单……

战事稳步推进,同一时间的长安城,却是一副莫名诡异的安静。

倒不是有人,想要在如此关头浑水摸鱼,搞点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是战事的紧张,实在是过于顺利、过于出乎长安朝堂内外的预料了。

——那可是河南地!

秦得之,便使游牧之民不敢南下牧马,汉失之,便受战马奇缺之苦凡五十余年,至今都抬不起头的宝地!

如此宝地,匈奴人不说是以举国之力守护,也总该驻扎重兵,并时刻防备汉家的图谋?

但实际情况却是:数百年前的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在这场河套战役之后,达到了含金量顶峰。

匈奴人,实在是在河套,过了太久太久的安稳日子;

以至于他们都忘了河套,并不曾被匈奴单于庭滴血认主。

匈奴人,在汉家的再三退让、多年忍辱负重下,过了太多太多年的太平日子。

以至于他们,都忘记了短短几十年前,同样是汉人的另一个王朝,将他们,乃至于另外两大霸主:东胡、月氏,打的根本不敢隔着大幕而难忘,只得龟缩漠北,茹毛饮血。

作为游牧文明政权,匈奴人当然武德昌盛。

但对于汉家、对于华夏民族,匈奴人,早就失去了本该怀有的戒备,以及足够的战略重视。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长安街头巷尾,再也没人说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乃至更早的太祖高皇帝、吕太后,是对外软弱、没有血性了。

河套,就是汉家历代先皇忍辱负重,不惜以和亲虚与委蛇,逐步麻痹匈奴人的神经,所最终结出的果实。

委屈、谩骂、指责,是由历代先皇承受的;

依次麻痹敌人,并最终一举夺回河套,是当今刘荣一手操办的。

但绝对不会有人说:河套之功,独在当今刘荣。

甚至就连刘荣自己,也同样如此。

至于充斥着长安城上空,乃至朝堂内外的诡异沉寂,刘荣也只是感怀不已,唏嘘不止。

如果说过去这几十年,匈奴人是日子过的太好,以至于忘了有一个名为‘汉人’的强大敌人;

那汉家上下君民,则是在过去这几十年,受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和苦难,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是天汉贵胄、诸夏子民。

——匈奴胡骑不可力敌,敌来不可出城迎敌的意识,已经深入汉家上下君臣的灵魂深处!

至于主动出塞,主动发起攻击,更是令如今汉家上下官僚贵族、苍生黎庶,都感到骇人听闻的事。

在最开始,天下人都以为此战,和年初的朝那塞一战一样,是一场单纯的马邑保卫战。

守住马邑,就算赢了;

守不住马邑,那就退守楼烦,亦或是更南的平城,也总归不算输太多。

等北地方向传回消息,说汉军西出朝那塞,渡大河、谋河套之时,天下人无不瞠目结舌,语结无措。

什么鬼!

我汉家战马奇缺,骑军遥遥无期,怎能如此兵行险着,主动出塞?!

朝堂之上,更是冒出了不知多少老学究、老顽固,指着刘荣的鼻子,骂一些‘昏君祸国’‘累死三军’之类的脏话。

没人想过此战,汉家真的能打下河套;

大家都觉得这个战略布置,实在是昏聩到了一定程度,无疑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此战最好的结果,是汉军在河套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并顺利退回了朝那塞。

如果可以顺便绘制一些地图,了解一下河套地区的地形地貌,就已经能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至于最差的结果,根本没人敢想。

——出塞作战的部队,难道没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吗?

很有可能!

步兵集群,在草原,在开阔地形,被灵活的骑兵骑军咬住,又举目无援,孤军奋战;

怎么看,都怎么像是要被全歼的架势。

甚至就连北地方面军在塞外被全歼,汉家一战而失十数万战卒,都还不是全部损失,还仅仅只是开始!

一旦北地方面军在塞外被全歼,那匈奴人必定会顺势进攻朝那塞!

而后,便大概率是太宗皇帝十四年,那场动摇汉家国本的战争的复刻版。

所有人都这么想。

除了朝堂之上,不到一半的了解内由,又或是知晓兵事、了解汉家目前的军事实力的官员、勋贵——其他所有人,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朝堂之上,功勋们惴惴不安,官员们牢骚不断;

街头巷尾,闲人懒汉们更是破口大骂,指点江山。

至于关东,才刚安稳下来的宗亲诸侯们,也都纷纷动起了别样的心思。

所有人都觉得主动出击,以步兵去主动进攻骑兵、从边墙主动出塞,跑到游牧之民的地盘打仗,无异于自掘坟墓。

于是,当河套易主,汉家彻底夺回河南地的好消息传回时,所有人都亚麻呆住了。

啊?

啊???

就这么,打下来了?

甚至都没怎么打,就,拿回河南地了?

匈奴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我汉家,又是何时变得如此强大,居然能如此轻而易举之间,便夺回那片决定着东亚怪物房骑兵战力归属的河南地?

而这种诡异的氛围,便一直持续至今。

直到今日,长安朝堂都草拟好‘于河南地设立朔方郡’的方案,汉家上上下下,依旧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大家都懵懵的,愣愣的;

好像在做梦。

又怎么都无法从这美妙,却也完全‘不合逻辑’的美梦中转醒。

却也有人,在所有人都被这‘天降惊喜’砸的晕头转向时,一边为此而感到振奋、喜悦,一边又迎来自己原本暗淡无关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处转折……

“阿姊,近来可好?”

长安尚冠里,平阳侯府。

作为侯府奴生子、歌舞姬,卫子夫原本的住处,是在侯府后院东南角,毗邻茅厕的一处大茅屋。

那茅屋,也并非独属卫子夫,而是住着和卫子夫同等身份的十几二十个妙龄女子。

以中间为道路,两侧砌有矮泥榻的大通铺,二十来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却如糙汉子般挤在一起住。

而今,卫子夫却住进了一座独属于自己的小瓦房。

不大,但独属于卫子夫一人……

“一切都好。”

···

“可曾去看过母亲了?”

听闻弟弟卫青的问候,卫子夫强挤出一抹笑意,紧接着便提醒起弟弟,也要去看看母亲。

——近些年来,母亲的身体并不很好。

尤其是最近这一两年,早年落下的病根,更是时时刻刻折磨着母亲老迈、残破的身躯。

作为奴仆,母亲从不曾有坐月子、养身子的福分;

偏又一胎接着一胎,从二十来岁一直生育至今,便是在怎办结实的身子骨,也早就被早年的病根,给摧残的不成样子。

作为出生在侯府的奴生子,卫子夫虽然年纪还小,却也懂得了许多人世间的腌臜、龃龉。

在侯府内的待遇突然发生改变,卫子夫也大致能猜测到自己,或许是被某个大人物看中了。

并非侯爷突然通了人性,打算好好对待侯府的下人、奴仆们;

而是侯爷念在那个大人物的颜面,才决定替那位大人物好生养着自己,一直到能嫁人——或者说,是能用肉体取悦那位大人物的年纪。

对于这样的命运,卫子夫并没有感到什么悲哀、唏嘘之类。

——对于自己的命运,卫子夫早有预料。

而如今这条路,甚至可以说是曾经,卫子夫连想都不敢想的美妙结局。

作为奴生子,能给某个大人物做姬妾——甚至哪怕是一夜承欢,也比在这侯府,成为母亲那样的侍妾,要好上太多太多。

现如今,卫子夫脑子里,已经不怎么想有关自己的事了。

——老老实实在侯府住着,女红的技艺学着,等着长大,被那位大人物接走便是。

真正让卫子夫感到担忧、挂念的,是已经重病卧榻的母亲,以及这些个还没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

一声‘可能去探望过母亲了?’,却见弟弟卫青略有些羞涩的挠了挠头,卫子夫当即便心下了然。

深吸一口气,叹息间,将弟弟卫青的手轻轻拉过;

而后便是一副苦口婆心的口吻,为弟弟谋划起未来的人生道路。

“姊姊我,许是要有大福气了。”

“再不三五年,便或要被某位君侯接走,为姬为妾。”

“——能让咱们这位平阳侯,都如此小心对待的,怕也不是什么寻常千八百户食邑的闲散君侯。”

“到了那时,阿青若能有些出息,我也好在那位君侯面前引荐一二,好为阿青谋条出路……”

卫子夫当然知道,如今的卫青,不知由于什么缘故,得到了当今天子的接见,并留在了宫中。

但作为这个时代身份最低微、最底层的人——尤其还是女人,卫子夫同样清楚:有些东西,并非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能拥有的。

就好比弟弟卫青,十岁出头的年纪,便得了当朝天子赏识;

侯府的仆人们都说,卫子夫如今的待遇,是沾了弟弟的光,平阳侯是看在当今天子对卫青的青睐,才提高了卫子夫这一大家子的待遇。

但卫子夫很清楚:弟弟卫青,且不说有多大本事——就算真有能让当今天子赏识的本事,单一个奴生子的身份,也足以让卫青穷极一生,都看不见未央宫宫门之内的只砖片瓦。

这,是一个讲究血脉、讲究身份地位的时代。

而奴生子之所以卑贱,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不被承认,属于‘无祖无后’之人。

所以,卫子夫大致推断:弟弟能得到当今天子召见,大抵是因为皇后的缘故。

许是陛下一时兴起,要找侯府的人问问有关皇后的事之类。

也正是因此,卫子夫同样清楚:弟弟卫青,是不能这样被留在宫里的。

——皇宫里,那可是随便拎一个人出来,就能扯上开国元勋家族,更甚至直接就是刘氏宗亲皇室的地方!

弟弟一介奴生子,如何能待在那样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德不配位,反受其害!

与其让弟弟待在那么一与身份不符,且注定无法拥有未来的地方,还不如找个机会出空,攀上某一家功侯,给某位侯爵家的少君侯做亲兵,拿命拼出来一个前程,才来的更实际一些。

对于卫青,乃至所有的兄弟姐妹,卫子夫的期盼都不算太高。

恢复民籍,重新成为‘人’,而非属于他人的财富,已经是卫子夫穷尽想象力,所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未来。

只是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机遇,需要勇气,甚至很可能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才能为后代争取到这样一个机会……

“阿姊……”

“咳咳;”

“阿姊……”

“平阳侯,难道不曾与阿姊说起吗?”

正皱眉思虑间,弟弟卫青面色古怪的一问,只惹得卫子夫眉头陡然一皱。

——莫非,另有变数?!

却见卫青若有所思的低下头,思考片刻,才压低声线道:“平阳侯礼待阿姊,其实,是因为陛下有所交代……”

“陛下还跟我说,我能入宫侍奉于陛下左右,甚至还能看到石渠阁的兵书,也是陛下念在阿姊的面上……”

“陛下还说,弟弟将来,是要做外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