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5章 围三缺一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刘荣清楚的记得,在前世,有这样一个笑话。

——在工业革命后的新时代之前,天底下,就没有大权在握、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做不成的事儿。

若说非要有,那也就是高难度数学题了……

话糙理不糙。

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政权的华夏帝王,是真的可以百无禁忌的。

想做好事,可以寻求文治武功,做个名垂青史的圣君;

想享受人生,也可以酒池肉林,极尽奢靡,体验一段人类无法想象的‘美好’人生。

至于二者之间,说不上好坏,却多少有些小众的兴趣爱好,华夏封建帝王更是几乎玩儿了个遍。

——有摆弄手艺活的木匠;

——有对同性身体结构感兴趣的异类;

——有修仙炼丹的道爷;

——也有无数骇人听闻的变态。

从以上种种——无论是志向远大的圣君,还是自甘堕落的昏君,又或是这些爱好小众的抽象之君,其实就不难看出:华夏封建帝王无论想干什么,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自己的目标。

在抛开‘绝对’这个极端概念不谈的前提下,华夏封建帝王的意志,总是能得到相对层面的贯彻。

在这个前提下,华夏封建帝王想要做一件坏事,仅仅只需要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为华夏民族乃至于整个历史文明进程,都带来一场可怕的灾难!

反之,若是想要做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封建帝王所能调动的能量、获得的支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有的高。

就拿此番,刘荣表露盐铁官营之意图,并首先向朝中相关重臣通气举例;

在刘荣明确表示‘朕意已决,此事无变’的坚定态度之后,原本还打算稍微劝说一番——至少是劝刘荣别急着开干,稍微筹谋一番、布局一番的朝中重臣们,也很快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正所谓:君辱臣死,君忧臣劳。

刘荣打定主意要做这件事,那作为刘荣、作为汉家的臣子,刘舍为首的外朝,就只能为刘荣所要做成的事、所要达成的目的操劳忙碌。

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让刘荣稍有些欣慰的事。

——在刘荣先以储君太子的身份,借当年平抑粮价这一突发性时间,隐晦的达成对粮食的官营,如今又以天子之身直入正题,明确表示朝堂中央还要官营盐铁之后,刘舍为首的外朝,也终于发挥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五年前,陛下官营粮米,关中的粮商不说死绝了,也起码是灭族的灭族、转行的转行;

如今,陛下又要官营盐铁,结果大概率也是盐、铁商人绝迹。

那下一次呢?

下一次,陛下又会冒出什么鬼点子,再官营个什么玩意儿?

虽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但国家大策这种东西,往往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以一个极不起眼的小试点作为开端,并逐渐深入贯彻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粮食、盐铁,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汉家大多数大宗商品——至少是绝大多数与‘战略物资’沾边的东西,都会被列入官营、管制名录当中。

既然如此,那既然大家伙要忙盐铁官营的事儿,何不稍带着,对其他市场也进行一个基本的调研汇总?

于是,小半个长安朝堂都开始忙活着,汇总汉室如今,所有家财达到百万钱以上,并以商业贸易作为主要创收来源的商人家族。

不查不要紧,这一查,可就查出来了个惊天巨雷。

——根据相府最终得出的汇总结论:单只是关中,财产总值达到百万钱以上的商人家族,便到达了惊人的二百九十余家!

其中,家产千万以上的四十一家,家赀万万以上的巨富,更是有足足七家!

在那道这封汇总报告时,据说就连当朝丞相刘舍,都惊得牙根直发颤。

二百九十余家‘百万富翁’!

四十一家千万富豪!

更有家财万万钱以上的巨富,足有七家之多!

这是什么概念?

说一个如今汉室普遍存在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

——自吕太后驾崩,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后,汉家在商人阶级身上投注的枷锁,便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松动。

到了先帝年间,关中开始涌现出相当一部分商人,家财达到了百万钱以上。

这些人,在民间被称之为:素封。

此言何意?

说是一个家财百万钱的商人,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凭借高达百万钱的资产,每年坐收二十万钱的借款利息。

二成利,也确实算得上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低息,甚至是超低息了。

而同样的二十万钱,放在身份、地位都在金字塔顶部的彻侯勋贵身上,却需要至少一千户食邑的租税,才能够勉强凑出来。

大概计算公式为:彻侯封国每一户食邑,即每一个农户家庭/-`70,平均拥田百亩。

但汉家的彻侯群体,除长安侯卢绾这一极端特例,能以帝都长安作为理论上的封国之外,再不曾有第二位,得到过位于关中的封土。

所以绝大多数彻侯的封国都在关东,食邑农户都是关东农户,所谓的‘每户百亩’,也是关东普行的小亩。

换算成关中的亩,或者说是官方标准的亩,其实是平均每户拥田五十亩。

五十亩地,平均亩产三石以内,年产值大概在一百五十石粟;

按照如今汉室三十取一的税率,这一百五十石粮食,有五石是要缴纳的农税。

若该农户的土地,不属于彻侯封国的封土,那这五石粮就上缴当地官府,并最终汇入相府国库,作为中央财政收入;

若属于彻侯封国,则经当地官府‘代为收缴’,并最终移交到彻侯本人,作为当年的封国租税。

每户五石粟的租税,按照过去这几年的粮价,总价值最多不超过二百钱。

一千户,便是二十万钱了。

千户食邑,对于汉家的彻侯群体而言算不上太低——毕竟有前丞相:故安侯申屠嘉这种食邑五百户的垫底;

更算不上高——汉家万户侯一个手都数得过来,但三五千户食邑的,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所以,食邑千户,可以说是彻侯群体真正意义上的门槛。

至于那些食邑五六百户,乃至于象征性食邑二三百户的小趴菜,是普遍不被认同为‘彻侯’的。

而这,便是家财百万钱的商人,在民间被称之为‘素封’的由来。

——彻侯食邑千户,年收入顶多二十万钱;

商人家财百万,光是躺着吃利息,每年就能吃最少二十万钱。

都是二十万钱的年收入,前者是朝堂所封的彻侯,那后者,自然也能被民间百姓,在心里‘封’为高人一等的特殊人群,并称之为:素封了。

刘舍清楚地记得,在‘素封’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未央宫内的时候,无论是当时天子启,还是时任监国太子刘荣,面色都并不是很好看。

先帝爷闻之色变,面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气儿缕不顺,愣是把监国太子骂了个狗血淋头——哪怕这件事,和当时才刚监国不到一年的当今刘荣没什么关系。

而今,‘素封’这个说法出现才过去短短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

朝堂中央借着盐铁官营的前期准备工作,捎带手做了个商人群体普查,居然意外发现汉家的大本营:关中,居然已经出现了二百九十多家‘素封’?

要知道太祖高皇帝始封,正儿八经有开国从龙之功的元勋功侯,都不过一百四十五家而已!

自有汉以来,凡五十余年,算上太祖高皇帝封的那一百五十来家元勋功侯,至今为止,汉家封出去的彻侯爵位人次加起来,都没有二百九十个!

更别提那四十多家家财千万,理论最低年收入,能和万户侯的封国年租税不相上下的‘素封plus’,以及那七门家财万万的‘素封pro·max’了。

汉家可从来都不鼓励、提倡行商!

仅仅只是不过分压制、限制而已!

甚至就连‘不过分限制’,也仅仅只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开始的事,距今才不过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的时间,汉家居然就出现了二百九十多家‘素封’?

天知道刘舍确定这个数字没有统计错误时,心里有多么绝望。

——自‘素封’一词诞生至今,这总共不到四年的时间,和刘舍的丞相任期可是高度重合!

哪怕真相并非如此,也肯定会有人将‘素封’们的泛滥,和刘舍担任丞相挂上钩。

咋你刘舍做了丞相,我汉家就有‘素封’了?

光是有就算了,你才做了几年丞相,曾经还是个新鲜词儿、稀罕物件的‘素封’,都快在关中泛滥了!

若是再让你做几年丞相,让关中再冒出千儿八百家‘素封’,那还得了?

一旦刘舍应对不当——甚至哪怕刘舍应对的足够优秀,但凡当今刘荣不出手拉上一把,刘舍最乐观的结局,也至少是辞官下台。

再结合如今汉室的社会风气,一个非但没能在任上终老,甚至还引咎下台的丞相,是九成九会在下台后的当天晚上,吃下一块能为自己保留最后些许体面的金块的……

“速速通传!”

于是,刘舍不出意外的,出现在了未央宫外。

——现在这状况,放在任何一位汉相身上,都无疑是一场非同小可的危机。

偏偏刘舍即不是汉家传统意义上的军功侯,也不是汉家逐渐成熟的‘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个路线锻炼出来的政务人才。

遇到如此危机,换个人或许还有其他选择;

但刘舍,却只能第一时间抱上汉天子的大腿,跪求刘荣庇护。

只是略有些出乎刘舍预料的是:刘荣对于‘素封’这个词的感官,似乎比先帝老爷子要温和不少。

有那么一瞬间,刘舍甚至觉得刘荣今天的反应,比当年听到‘素封’二字的监国太子的反应,都肉眼可见的温和了不少……

“喔~”

“还真不少。”

“皇祖父除山泽之禁、津关之限,至今不过三十年而已;”

“至多不过两代人的功夫,这些个商贾,竟已闯下如此家业?”

未央宫,宣室殿。

拿着那卷记录有此次汇总报告的竹简,又抬眸撇了眼殿中央,正跪倒在地瑟瑟发动的丞相刘舍,刘荣不咸不淡的如是嘀咕了一句。

将手中汇总表细细看完,才终于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向丞相刘舍。

“丞相之忧,朕知之。”

“却是巧得很。”

“——便是丞相今日不入宫,朕原本也是打算要招丞相,至宣室一叙的。”

“丞相既然来了,那便由朕先说吧。”

“听完朕的话,若丞相还要诉苦、道冤,朕自好生听着。”

一听刘荣开口那句‘朕知道丞相之忧’,原本还有些慌乱的刘舍,便立时平静了下来。

见刘舍如此反应,当着自己的面表演了一出变脸术,刘荣也是耐人寻味的笑着摇摇头。

刘舍这个人,虽然是幸臣,但终归是个水平在线的政治人物。

方才那慌乱无措的作态,还真不好说有几分真、几分假。

只对刘舍露出一个‘朕都懂’的怪笑,刘荣旋即便直入正题。

“官营粮米,由于当年,关中粮商有罪在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故而,最终搞成了少府内帑全盘接手粮食市场,全面垄断的局面。”

“但盐铁嘛~”

“毕竟盐、铁商人,并不曾有哄抬物价,动摇社稷之举,若做的太绝,终归有伤天和。”

“——当年,少府官营粮米,朕之所以能下定决心,对关中的粮食商人下死手,是因为他们哪怕活着,也无法发挥‘粮商’的作用。”

“而如今,少府官营盐铁在即,若还是那一套赶尽杀绝的路数,难免会生出不必要的动荡。”

“故朕意:少府盐铁官营,以自产自销为主,却也保留民间盐、铁商人,由少府转销为辅。”

“——大致路数为:民间商人所产盐、铁,不得售卖给任何人,必须以市场价售与少府内帑。”

“价格,以盐、铁质量,以及少府所定的售卖价为准,并给少府保留部分利润空间。”

“如此一来,盐、铁商人即便不愿,也终归不到穷途末路。”

“兵法云:围三缺一,便是这个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31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