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2章 赳赳老秦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朝仪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长安街头巷尾都空前热闹起来。

那日朝议之上,刘荣花式羞辱、回怼匈奴使团的一幕幕,已经衍生出了无数种版本,传唱于长安城八街九陌之中。

不怪长安百姓太闲;

实在是刘荣零帧起手——以杀匈奴副使,来作为本次汉匈正式交涉的开端,太过于骇人听闻,也太令汉家之民热血沸腾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这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春秋之时,便为华夏之民普遍接受的政治潜规则。

敌我双方,无论是两国之间也好,两方个人、群体也罢;

甚至于官府和盗贼这种抽象的敌我双方阵营,在过去几百年里,都自发遵守着这个潜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这甚至都已经不能算作是潜规则,而是明令禁止,必须遵守的交涉礼仪了。

——你遵守,那是你应该的!

——你不遵守,那就是你不讲道义!

无论之前你有多占理、对方有多么不占理,只要你胆敢杀使,那从这一刻起,你占据的所有道德制高点,就都会成为对方的。

漫长的春秋战国,以这项外交利益为基托,也衍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晏子使楚,完璧归赵之类。

如此数百年下来,几乎每一个汉人心中,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使者这个东西,他天生就是杀不得的。

哪怕是平叛平乱、剿贼剿匪,但凡对方派来使者交涉,那无论谈没谈妥,都得规规矩矩把人给放回去。

原因无他;

无论交涉成功与否,都得让对方派来的使者,把交涉结果给带回去。

匪盗、逆贼尚且能享受到的待遇,过去几十年间的匈奴人,自然也享受到了。

非但享受到了‘不斩来使’的待遇,而且每次来长安,匈奴使团都无不满载而归。

这一回,匈奴使团会不会空手走,却已经是不需要再去思考的问题。

准确的说,如今需要讨论的,是浩浩荡荡百十来号人的匈奴使团,能带多少人踏上返途,全须全尾回到草原的问题。

毕竟那日朝议,当今刘荣一言不合,就把匈奴使团当中的韩王部、东胡部——那些有汉人血统的匈奴使节全给砍了!

原本八九十号人的匈奴使团,也随之缩水到了六十人不到。

仅仅只是‘汉奸’二字,便是三十多颗人头应声落地!

下一次,再扯个什么新词儿,指不定还要再死多少……

“痛快!”

“真痛快!”

喧嚣之中,东市附近的一处茶肆,竟在这农忙开春时分,一反常态的坐满了人。

几乎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落在茶肆中央,那屈身而立,单脚踩着案几的雄壮身影之上。

要说这游侠,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农户们称道的,那无疑便是灵通的消息渠道,以及堪称艺术级别的讯息加工能力。

且不管有几分真假——就算是当个故事听,那也是难得的乐子!

毕竟在这个时代,除了八卦、吹牛,唯一合法的廉价娱乐方式,大概就是闷头造娃了。

“诸君有所不知!”

“那日宣室,当今可是头都没抬,都不等匈奴使团跪拜见礼,就把使团中的汉人给押了下去!”

“匈奴使团都没走出宣室,那帮汉奸都已经押赴东市,明正典刑了!”

“——诸君且想我汉家,何曾如此刚硬的处置匈奴人?”

“更别提那些数典忘祖,跑去草原遍地胡膻之所,自愿披发左衽,判汉投胡的奸贼!”

“解气,实在是解气啊!”

“啊?”

那大汉颇具蛊惑力的一声‘啊?’,茶肆之内,当即便响起一阵哄笑。

事实上,也不用那游侠儿刻意蛊惑。

近些日子,长安街头巷尾,有关匈奴使团的议论,基本都是这个画风。

——一群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了解到的情报;

说到畅快处,大家伙儿轰然一笑,然后继续说,继续笑。

只是今日这茶肆,状况却明显有些不同。

尤其是在那游侠儿做了开场白之后,接下来的议题,愈发朝着‘指点江山’的方向狂奔不止了。

“哎,听说了吗?”

“说是这回,陛下不愿再行和亲了!”

“非但不行和亲,倒要反过来,让匈奴人给俺们汉家赔物什!”

哄笑之后,茶肆角落传出一声嘹亮的呼号,当即惹得那游侠儿眼冒金星。

“是极!”

“当今可是说了,要让匈奴人将那河西之地,还有燕国以北的匈奴东海,都割让给俺汉家呢!”

“——嘿,诸君想想;”

“都不说俺们汉家——便说我老秦人,上一回听说外人给俺们割土,那都是啥时候的事儿了?”

“少说也得是六七十年,始皇……”

“呃,秦王政那会儿的事儿了吧?”

这话一出,茶肆内的众人又是一阵面色潮红,神情说不出的自豪。

——无论史书怎么写、官方怎么定性,秦,都始终是老秦人最为之自豪的过往。

曾几何时,赳赳老秦困居一隅,民不聊生。

当关东列国,底层百姓喝着浊酒,顶层贵族喝着可口美酒时,老秦人上到王公,下到黔首,都只能把自树上掉落的烂果子捡回来。

随便找个山洞,用石块大致垒个坑池,把烂果子往里一扔。

过个一年半载的,便能得一池烂果子自然发酵出来的苦酒。

——秦酒的苦,从酿造伊始,一直到成品的口味,都在全方位诠释着老秦人的生活。

苦!

吃穿用度,耕作、征战,无不是个‘苦’字所能概括。

关东有客来,老秦人便用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苦酒,以及带有肥膘的整块煮肉招待。

十个被老秦人接待过的关东客人,有八个都会说:秦人倨傲无礼,以劣酒、浊肉待客,粗鄙不堪。

甚至就连关东的诸侯们,都说老秦人‘牧马奴也,与蛮夷无异’。

便是在那般恶劣的条件下,老秦人一步一个脚印,用一颗颗人头、一笔笔战功,成功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扫六合,统一华夏!

而在秦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老秦人最引以为豪的,便是大秦锐士的无双兵峰。

世人皆知:秦有纵横家,名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关东,使秦不费一兵一族,而得关东列国争相割土以求和。

后世甚至有一纸《六国论》,着重反思了六国之亡,不在秦之强大,而恰恰在于六国各怀鬼胎,宁肯割土事秦,也不愿真心联合抗秦,从而使得秦愈发强大,以至于到了六国即便联合,都已经无力回天的地步。

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关东六国,为什么宁愿割土事秦,也不愿奋起反抗?

是不喜欢吗?

当然不是。

关东六国之君主,英明也好、平庸也罢——至少不会是蠢材。

站在君王的角度,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是最符合本国利益的决策。

而割土事秦,听上去怂的一批,一点血性都没有,甚至还透露着满满的愚蠢气息;

然实则,对于彼时的列国而言,割土事秦,已经是性价比最高、损失最小的选择了。

——张仪游说六国,靠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而是张仪身后,数十万大秦锐士手中的三尺不崩之剑!

与其说,张仪空口白话,便为秦赢来无数城池、土地,倒不如说,是张仪握着一把名为‘我大秦锐士足百万’的青铜剑,架在列国君主的脖子上,逼着列国割土保命。

诚然,正如后世那纸《六国论》所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今天割,明天割——日日割,都只能换回当夜睡个好觉;

睡醒天亮,秦人的军队又来了,又该割让土地了……

听着是憋屈,是愚蠢;

但不割行吗?

割了,你损失一城,起码当天不用打仗、当晚还能睡个好觉。

可若是不割,那就是立刻就要打起来!

最后的结果,极大概率是秦大胜,你大败;

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砸下去,最终换来的战果,很可能是被秦夺走十城!

而在战争开始之前,你原本可以只割三城,就省下这整场战争的投入,以及所有其他的损失……

这就好比你面前摆着两颗药。

都是毒药。

左边这颗,吃了立马死;

右边这颗,吃了之后会越来越难受、越来越虚弱,直到最后难受的不行、虚弱的不行了,你才会死。

你当然不愿意吃这两颗毒药当中的任何一粒。

可倘若,除了这两颗摆在你面前的毒药之外,还有一把顶在你脑门上的枪呢?

两相全害,取其轻者。

——当两个选择都很糟糕的时候,只能选择相对不那么糟糕的那个。

战国末期的关东列国,便是按照这个行为逻辑,做出‘割土事秦’的决策。

而老秦人为之自豪的,从来不是赳赳老秦,出了个耍嘴皮子的张仪;

真正让老秦人为之自豪,甚至到了即便秦亡已经数十年,更已经被如今汉室定性为‘非法统治的伪政权’,也仍旧让老秦人缅怀、唏嘘的,是支撑着张仪在关东疯狂作死,却非但没死,反而还换回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的大秦锐士。

对于老秦人而言,真正的强大,便是我强大到不用拔剑出鞘——仅仅只是把手伸向剑柄,你就已经跪地求饶了。

对于老秦人而言,真正强大的国家,是国家强大到根本不用调动军队——仅仅只是军队存在,就足以让敌人胆寒,宁愿屈辱割土,也绝不愿开启战端。

曾经的老秦人,曾这般强大;

曾经的老秦,也曾这般强大。

缅怀之余,关中的‘老秦人’们也曾断定: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汉家,再强大到那个程度了。

而这一次,老秦人们惊喜的发现:类似的端倪,似乎开始显现了。

——敌人,开始割土了!

没有人比老秦人,更懂得敌人割土,究竟意味着什么。

敌人,完了!

割土一旦开始,那紧随其后的,必定是周而复始的我方武力威胁、敌人割土求和。

如此循环往复多次后,总有那么一天,敌人会因为接连不断的割土,而弱小到即便割土,也没资格换回和平的程度。

我方也将因为敌人不断割给自己的土地,而强大到敌人无论割土与否,都能轻易把敌人剩下的土地打下来的程度。

到了那一天,敌人的割土才会结束。

准确的说,是从那一天开始,敌人已经没有机会割土了。

敌人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是我方的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河西之地啊~”

“吸溜!”

“当是比河南地,都还要更加肥沃、辽阔的草原?”

如是一语,又惹得茶肆内众人浮想联翩。

对于草原,又或是畜牧,老秦人并不陌生。

——早在宗周伊始,最早被封到秦地的先祖,便是被周天子委以‘养马’之任,封到了这八百里秦川。

彼时,都不用去北方——秦中本身就是草原!

出了咸阳城,就是大片青绿的草场!

甚至到了百十年前,出咸阳城十几二十里,也依旧能看见若隐若现的青绿。

既是老秦人大部分依旧以农耕为业,但在秦时,却也是有一支依附老秦的外族,是完全以游牧为业的。

——秦惠文王、昭襄王时,他们叫义渠部;

到了始皇嬴政之时,他们,已经变成了‘义渠人’。

如今的义渠人,更是大都已经没有了‘义渠’的概念,基本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大熔炉。

他们当中的勇武者,如今被誉为:北地骑士;

他们当中的贵族,有当朝九卿、曾经的义渠王子。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入了曾经的老秦、如今的关中,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汉人。

此时的茶肆之内,便有好几个流淌着义渠血脉,自先祖口中听说过游牧之时,却半点不觉得自己‘不是汉人’的农人。

对于这些人来说:匈奴人开始割土——尤其还是割河西这么一块草场,只意味着两件事。

一:割土求和,仅仅只是个开始。

割了河西割东海,然后再割幕南,就没地方割了。

没得割,那就没得谈;

没得谈,那就只能打……

二:拥有草场之后,汉家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畜牧业了。

而畜牧业——尤其还是属于汉家自己的畜牧业,自然不可能假外族之手。

外族不可信,本族农人又不擅长。

如此一来,汉家日后的畜牧业能仰赖的,便大抵是这些即流淌着游牧民族血脉,又无比认同自己‘诸夏’身份的义渠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0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