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2章 试探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避!”

“速退!”

三日之后,高阙以南,大河南岸。

随着河对岸,再度飞来遮天蔽日的齐射,正忙着搭设浮桥的遂营将士们,在各自将官的指挥下争相后退。

说是后退,其实,也就是离岸边稍远些,来到距离河岸约莫五十步的位置,好整以暇的看向河对岸,正驻马挽弓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以骑射立足于草原,但真要说起来,匈奴人大规模列装的手工长弓,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其实都比不上如今汉军将士列装,由少府军工部门统一制作而出的强弓、硬弩。

甚至在草原上,真要比射术,匈奴本部甚至都排不进前三!

无论是以长弓作为部族图腾,以射术专精闻名于草原的楼烦部,还是以一手‘回马射’立足草原的白羊部,都比匈奴人更精于‘射’。

至于匈奴本部的看家本领,则是下马混战,即肉搏白刃战。

相较于本就并非‘游牧之民最善射者’的匈奴人,汉家的弓弩部队,其实并不会落下风。

二者相比较,汉军弓弩部队有更为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足够的训练强度;

而匈奴游骑部队,则能凭借胯下马匹的机动性,具备短时间内、高频率移动射击点的机动优势。

可若是抛开弓骑兵的机动性,单论射程,匈奴弓骑自是远远比不上装备有制式强弓硬弩的汉军弓弩部队。

此刻,便是汉匈双方在远程火力部队方面,最直观的对比写照。

——大河对岸,发觉汉军正在搭设浮桥的匈奴人,终于舍得从高阙出来了。

出来之后,匈奴人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对着河对岸是一轮接着一轮的齐射;

然并卵。

匈奴人所用的弓,多为持弓者本人,以形态适宜的木材,辅以牛羊筋、皮所制。

稍微阔气点的,也不过是草原上聊胜于无的木匠,摸索着搞出来的手工弓。

顶天了去,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秦长城军团收缩兵力,所遗留在河套、幕南地区,并为匈奴人‘继承’的秦制弓弩。

这些秦制弓弩,弩机基本都已经因为各部分零件的损坏,而在不具备零件打造、武器装备修理维护能力的草原宣布报废。

便是秦弓——一柄弓高强度使用几十年,就算是再怎么质地精良,也总到了‘垂垂老矣’的时候。

就拿高阙来说:当年,匈奴人在高阙,得到了秦长城军团留下的上万柄弩机、数万张长弓,以及数之不尽的弓羽箭矢。

至于戈矛、刀剑之类的精良青铜器,更是不知有多少。

而今,匈奴人号称‘控弦四十万’,却凑不出哪怕一百把秦弩。

便是凑出来的几十把,也都是零件换了又换,几把破损的秦弩拆解,凑出来的一把组装弩。

弓倒是稍多些——有那么两三千张,就是弓弦基本也都崩断更换过,弓身也大都变了形。

至于那些以匈奴人本身拥有的工艺,所制造出来的匈奴长弓,射程普遍在八十步到九十步左右。

能达到一百步的弓,在草原就已经算得上是‘无比精良’了。

反观汉军将士所列装的少府产制式弓,却是以百步的有效射程、百步外入木三指的威力,来作为合格标准的。

未达到这个标准的残次品,大都会被发放给地方郡县,来作为青壮冬训时所用的‘准军械’。

就这,地方郡县还都不大乐意,怕青壮们练不出来足够好的射术,宁愿自掏腰包买正儿八经的‘合格弓’,将少府分发的残次品扔在库房里吃灰。

这就导致此刻,高阙内的匈奴人走到大河北岸,想要隔着大几十步的距离,朝南岸正在搭设浮桥的汉军将士挽弓抛射时,有将近一半的弓羽都没能‘上岸’,在临近南岸时一头扎入大河,而后被飞流冲走。

即便侥幸‘上了岸’的箭矢,也大都已经超出了有效射程,绵软无力不说,还只能覆盖南岸二十步内的距离。

遂营将士之所以躲到河岸五十步外,一来是趁机休息一下,二来,也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万一被匈奴人绵软无力的弓羽箭矢射中,擦破点皮什么的,再闹个感染化脓,那可就麻烦了。

只是这样的情况,也没有维持太久。

在匈奴人又一轮齐射结束之后,汉军弓弩部队,也终于完成集结……

“进!”

随着令旗麾下,一个个中层将官声嘶力竭的大吼着,指挥弓弩方阵快步上前。

于河岸列阵,挽弓便是一轮齐射!

不同于匈奴弓骑的‘鞭长莫及’——汉军将士的弓弩齐射,几乎都射到了对岸,并覆盖了北岸五十步之内的范围!

一时间,北岸一阵哀嚎遍野,人仰马翻。

本就因汉军将士在搭设浮桥,而感到焦急万分的匈奴人,更是被汉军这一轮齐射吓得慌忙撤退,不眨眼的功夫,竟已是大半撤入高阙。

对岸没有匈奴人放冷箭,遂营将士当即便再度上前,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搭设浮桥的工作。

而在距离河岸一百五十步距离,栾布站在平地而起三丈之高的将台之上,面色无喜无悲的缓缓点下头。

“就这么大。”

“匈奴人放箭,便伺机齐射回击。”

“——传令睢阳:搭设浮桥不必太快,在合理得范围内,能搭多慢,就搭多慢。”

“再者:无论如何,都决不能真把浮桥给搭出来。”

“拖到岁首凛冬初雪,此战,便算是大功告成。”

栾布一声令下,当即便有一队亲兵领命而去,将栾布的军令,传到遂营、弓弩部队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栾布身后,韩颓当、刘非二人含笑一对视,又颇有些挑衅的看了看左右——那些先前,认为攻打高阙‘无比愚蠢’的其余众人。

谁说打高阙,就非得是真打?

佯攻不也是打嘛!

就好比此刻,汉军遂营将士慢条斯理,甚至多少有些‘不情不愿’的搭设浮桥;

对岸匈奴人抛射骚扰,汉军弓弩部队,也都是实在被烦得不行,才出来象征性的回击一波。

然后就拖呗!

看匈奴人那副惊弓之鸟的架势,怕是高阙的大半注意力,都放在了打算‘攻取高阙’的汉军将士身上。

接下来,自然就是不知在不在高阙的军臣,需要做抉择的时候了。

“军臣,大抵是能看出来我大军,是无心——也无力真正攻夺高阙的。”

“但只要我大军‘攻打’高阙一日,军臣就不敢把太多注意力,转移到高阙以外的地方。”

“只要这样的僵持状态,能维持到入冬,那此战,便算是功成。”

“至于开春之后如何……”

如是想着,栾布缓缓回过身望向身后几里外,那面已经隐约可以看见轮廓的城墙。

良久,栾布一丝不苟的面容之上,也终于露出了一抹难得轻松地笑容。

——佯攻高阙,无疑是此战,北地方面军所走出的一步妙旗。

在此之前,北地方面军占据着河套,一直等待着回援的单于庭主力有所动作,却又迟迟没能等到。

时日一久,莫说是将帅,便是底层士卒,心里也开始犯起了嘀咕。

这单于庭主力,不会是在密谋着,要搞一个大活吧?

就像我大军明面上,和匈奴人‘约战’马邑,实则暗中谋夺河套这般?

于是,不安的情绪,一度席卷了大半个北地方面军。

彼时的栾布、韩颓当等一众将领,别说是想办法稳定军心了——就连他们自己,心里面也同样犯嘀咕。

匈奴人的军队,几乎完全以骑兵组成,论机动性,远非以步兵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汉军所能相比。

一旦匈奴人也学着汉家,搞一个声东击西,又或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类,汉家很可能反应不过来!

万一边墙真有哪个部分,被匈奴人突袭扯开口子,那此战,可就不是河套究竟为谁所有的问题;

而是汉家在这场被匈奴人入侵的战争中,究竟会蒙受多大损失的问题。

这个担忧,让栾布接连几日寝食难安,深怕哪天醒来,就要接到边墙某一处的求援信。

好在刘非、韩颓当二人的提议,基本完全解决的这个隐患。

——佯攻高阙!

一如栾布、韩颓当,乃至汉家上下君臣,早在战前的判断:高阙,绝非汉家在最近一到两场战役中,所能觊觎的。

因为高阙对匈奴人的重要性,甚至达到了军臣本人宁愿亲临战争,亲自挥舞刀剑守城——甚至死一个单于在高阙关墙之上,也无比守住的高度。

盖因为高阙的归属,基本可以决定幕南的归属。

匈奴人已经丢了河套,已经丢了一片天堂般的塞外江南;

若是再丢幕南,那只能挤在幕北苦寒之地的匈奴帝国,莫说是否还能继续以‘帝国’存在了,便是对游牧之民的统治,也大概率会土崩瓦解。

草原各部,或许会再次分裂,各自为政;

匈奴单于庭,或许也会分裂为几个部分,如历史上那般,分为东南西北各路单于。

当‘单于’二字在草原上成为批发品,草原游牧之民在短期内,也就无法对汉家、对诸夏产生丝毫威胁了。

这一点,汉家心知肚明,匈奴人也必定了然于胸!

所以,汉家针对高阙的任何一项动作,都必定会引起匈奴单于庭,乃至整个草原——至少是幕南地区的十二分关注!

因此,栾布这手佯攻高阙,看似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平白浪费时间精力,实则,却是将匈奴人的注意力,强行拉回到高阙、拉回河套-幕南前线。

我是打不下来高阙;

你也知道我打不下来;

但你敢赌吗?

敢赌我一定打不下来高阙,转而将大半兵力、精力,投入到其他我猜不透、想不到的地方吗?

可别忘了;

在这场战争之前,你对我夺取河套,可也是抱着‘绝对不可能’的态度。

你,真的敢在失去河套之后,再跟我赌一次吗?

敢再赌我在夺下河套之后,无法进一步北上,夺下你幕南之地的屏障:高阙,而后将整个幕南,都纳入我汉家的火力覆盖之中吗……

很显然,匈奴人不敢。

莫说是如今,传闻‘中人之姿’的军臣单于——便是其父祖老上、冒顿两位单于,也大概率不敢。

所以,在正式开始佯攻高阙之后,栾布终于可以安心的下定结论:军臣的单于庭主力,无论先前在不在高阙,此刻,都必定是要么在高阙另一侧搔首弄姿,要么在奔赴高阙的路上。

至于先前,军臣老贼究竟在盘算什么,却也不重要了。

因为无论军臣先前想干什么,眼下,都必定无法将那个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想法变成现实了。

军臣眼下唯一要做的,就是确保高阙安稳,将汉军的兵峰阻挡在高阙以南、幕南以外;

至于剩下的——无论是向汉家报今年年初,那一战的战败之仇,还是重新夺回河套,都已经不再是军臣所应该考虑的事……

“朔方郡,如此便算定下了。”

“也不知陛下,会任命何人,为朔方郡首任太守……”

心里一直绷着的弦终于松开,栾布便也有了精力,开始遐想一些有的没的。

比如:必将面临巨大威胁、巨大挑战,且必须独自面对挑战的朔方郡首任太守。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汉家借此战夺回河套,设立朔方郡;

而日后的朔方郡,将面临西侧的河西、北方的幕南——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

虽然两个方向,都有大河来作为缓冲,或者说是天然屏障,但考虑到日后的朔方太守,不单只是个武将,还需要兼顾河套地区的发展、建设,以及民生,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要想在河套站稳脚跟、彻底消化河套,汉家就必须让河套,真正成为能为汉家产出收益的地方,而非一片需要汉家持续砸下重金、驻扎重兵,却无法为汉家带来实际收益的多战之地。

这就意味着日后的朔方太守,得对马政——尤其是战马培育方面的马政事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乃至于实操经验。

这样的官员,即善养马者,别说是在汉家,便是草原游牧之民当中,都是相当稀缺的专业人才。

再加上民生、内治,以及军事素养、战略眼光等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对于将来那位朔方太守,可谓是提出了极为严苛的条件。

即要会养马,还得会低成本养马;

既要知兵、会带兵打仗,还要有能力为河套地区、为朔方郡,尽可能避免战争。

除此之外,还要知刑罚、懂官场,直到如何治理一方;

同时,还不能犯忌讳,让远在数千里外的长安天子起疑心。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当今汉室真有这么一个人,那这个人就算不是当朝三公,也绝对是未来的三公胚子!

将这么一个人送到塞外,送来这河南地做朔方太守……

“朔方,或许不再是以太守、都尉分治军政。”

“只是不知,陛下究竟作何谋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6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