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77章:诸侯之路(二十六)计将安出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像郲邑这样的小邑,久在郑国的淫威之下,所以民众对郑国军队还是非常害怕、忌惮的。

即便有黑山军士卒不断施压,这新征召起来的一千农兵仍旧拖拖拉拉、效率不高,只能勉强卖卖体力,做一些简单的营建工作。就这还不时出错,他们也怕强大的郑国会再次打回来,到时治他们一个从贼之治,那才是真正的祸及妻儿。

人心如此,指望他们能守城恐怕就更难了。

然而这种状况在郲家主郲衡出面协调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毕竟是一家一邑之主,在国庶中也素有声名,所以农兵们看见他便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纷纷依令而行。

郲衡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为了求生,更为了保全妻儿性命,他却是主动向左濮献上了一条计策。

“我们郲邑距垂陇邑不远,而垂陇邑的旁边有一湖泊名为荧泽。禹贡所讲荥波既潴,说的是黄河水沿济水流淌,溢出后聚积,便为荥泽。”

不得不说,郲衡至少确实是有家学渊源的,对禹贡这类典籍也实实在在地学过一些,其中内容更是能张口就来,这是出身旁支的左濮所不能比的。

只听郲衡继续介绍道:“也就是说,每年到了盛夏季节,雨水丰润之时,黄河水量大增,远远超过了济水的承载上限,此时荥泽的面积便会随着黄河水的溢出,而随之扩大许多倍。

而这虽然早已见诸于禹贡的记载,但也只有我们郲邑垂陇邑这样的靠近荥泽之人才深有体会,两邑之人都不会在荧泽附近建造房屋、种植庄稼,以免遭受白白的损失。”

左濮听明白了荥泽的形成渊源,但仍旧不明白郲衡所献之策的具体内容为何,他疑惑地看向郲衡,却见这二傻子正用同情的眼神看着自己,好似在可怜自己的智商一般。

左濮当下便急了,高声言语道:“卖什么关子,讲个明白便是。”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郲衡闻言不敢怠慢,这才慢慢讲了个透彻:

“如今时节的荥泽,水域尚且狭小,大多地方都只是大片低洼的草原,农人们可以在此尽情地放牧。

但只要我们截断荧泽入黄河的水道,那么不需几天,荥泽便会水量大增,泛滥开来成为一片广大的沼泽之地。

到那时候,郑人的战车将会被泥淖所陷,再无作用。而我军可以则驾驶轻舟破敌。”

左濮这才明白,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借着对本土地理水情的了解,用荥泽的水作为武器,想要将郑人困在其中。

左濮立即对着舆图细细研究起来,却发现尚还有几处困难之点,亟需解决,此计方能施行。

其一,垂陇邑如今还是郑人的城邑,所以此计想要实施必然要先攻下此邑,不然郑人大可入城避水,垂陇邑的地势可不低,远在荥泽泛滥区之外。

其二,荥泽涨水不是汹涌而来的,而是慢慢涨起来的,所以还需黑山军实实在在拖住郑人军队,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左濮当即提问郲衡是怎么考虑这两点的。

郲衡楞了楞神,却并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左濮见此不免有些被耍了的感觉,也就是说,他只是提供一个大略的计策,却根本不负责考虑其中具体的可执行性,亏自己刚才一段时间还以为看错人了呢,原来还是如此一人。

不过此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文,倒也有可取之处,左濮将这计策与手下几人商量了一番,大家倒一致觉得此计似乎可行。

若是真的能人为地制造出沼泽,势必能大挫郑军士气,更能报销他们引以为傲的战车。战车在浅水里根本飞奔不起来,水会带来大量的阻力,而且水下的情况也不可知,哪里低洼泥泞,哪里有着石块一层浅浅的水就都遮蔽了起来。

“那便按此计实行吧,郲衡这大傻子,献了个半吊子计策,用与不用都让人难受。”左濮道,心中也为终于定下计策而松了一口气。

“不,此人似乎也并不像看上去那般蠢笨。”有人小声出言反驳道,“便说这一策吧,把两军交战的地点移到了垂陇邑,不用在郲邑经历激烈的攻防战。如此,便也算是他尽到当家主的责任了,保全了自己的居邑。”

这话倒也有道理,难道真看错他了看他开门揖盗的行为也不像啊

翌日,左濮便率军正式向垂陇邑进发,势要夺取此城。

垂陇邑一日数惊,赶忙派出使者向各邑求援。然而不等各邑派出援兵,垂陇邑便在黑山军不惜一切的犀利攻击下沦陷了。

见此,周边各邑再不敢有所异动,纷纷垒砌土石彻底堵死了城门。

随后,郑人五千后军终于到来。虽然轻易地收复了郲邑,但是垂陇邑又失,可说后路并未畅通。

更何况这新收复的郲邑之中,粮食等重要物资早被搬运一空,连城中民众都未曾放过,在郲家主的率领下,拖家带口地都去了垂陇邑。

即便是那些心向郑国之人也被半胁迫的加入了这次迁徙的行列,所以留给郑人的郲邑可说是一座十足的“空城”。

只有少数躲藏起来的民众,逃过了这次强制迁徙,见到郑国军队到来,纷纷出来向郑人哭诉起来,哀求活命的口粮。

郑人后军统帅见此,哪管这些人的死活,立即下令将他们驱散开来。见城中确实无粮,知道此地也不宜久待,留下五百人把守后,又马不停蹄率领着大军奔赴垂陇邑而来。

而此时的垂陇邑中,左濮正为自己找补着,预防之后监察司可能到来的审查。

这么快速的迁徙,即便是有着郲衡的协助,也势必是极端劳民伤民的,不远的一段路程,却有不少人趁机逃脱,不少人倒伏于路,一路上更是哭声震天,远近可闻。

左濮虽然为着军事目的,却也难免会面临监察司的审查,因此反不如他主动上报,还能有些主动权。

所以他却是连忙找来了郲家主郲衡为他开脱一二,主动给于正递上公文函件,上演了另一个版本。

郲衡虽不情愿,却也不得同意,将此事说成是自己主导的,而郲邑民众也是畏惧郑人报复,所以才主动相随左濮的“仁义之军”的。

百姓起初是十里相送,哭泣着求黑山军留下来帮帮他们,最后更是改送为一路相随,在黑山军的帮助下主动撤往垂陇邑。

同样都是哭,但两个版本的内容却不一样,至于后世会采纳那个版本,便要看两个势力的后续发展了。毕竟历史是胜利者所编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4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