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十五章:侵攻复土(五)坐而论道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鲁国毕竟是山东膏腴之地,这几年虽经内乱,但是人口繁庶,手工业也颇为发达,如今新君已经即位,又有齐国做背书,政局是日渐稳定,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元气。

不过可惜的是,鲁国的心思却并不在抗狄援卫上,这导致于正的外交首秀不太成功。卫国使团只能暂时在曲阜住上几天,等待鲁君的下次召见。

于正闲着无聊,便与手下参观起鲁都曲阜的风土人情来。

曲阜乃是后世孔子的故乡,是东方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于正后世的时候也曾在此旅游过,如今隔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故地重游”,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街道旁伫立的高大树木,以及威武雄壮的高大城墙,这一切都将随着历史车轮的持续运转,而不断变化甚至完全湮灭于尘埃之中。

也只有城外那条泗河,不论哪个时空,都在同样地奔腾流动。于正信步走到泗河岸边,想到后世孔子的那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历史名言,就是孔子在观看泗河奔流时的感叹。

于正立于泗河岸边静静“怀古”,却见一旁河边的竹木凉亭之中,有两位华服打扮、腰间配玉的贵人正在亭中小酌。于正猜测二人或许是鲁国的大夫一类,想到此行的外交任务,他便有心上前结交一二。

他悄悄地往前行了几步,稍微偷听了几句二人的谈话,以便自己能找个合适的话由插进话去。

“唉为谋君位,父子成仇,兄弟相争,实乃人伦惨祸也。看今日之鲁国,桓公时的鲁国四公子如今只剩季友、庆父二人,彼此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庄公三子也只剩新君姬申独活,真是可悲啊。”

原来这二人谈论的是鲁国近来的君位更迭、兄弟相残之事。

于正闻言稍稍组织了下措辞,便大步上前搭话道:

“鲁虽遭不幸,但好在如今庆父已去,鲁难将平。

再说多难兴邦,说不定鲁国经过此难之后,举国更加一心,兴盛之日指日可待也。”

“多难兴邦,果真好见解。”其中一人闻言立马称赞道,另一人也是连连点头,表示认可。

“多难兴邦”这个成语要在一百多年后才会出现,所以于正此时讲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非常地有见地。

别人穿越偷诗,他偷成语。

亭中被惊扰的二人,见于正也是一副士大夫的打扮,自是起身行礼,相互间通报了名姓。

知道于正乃是卫国的大夫,更兼他“藏肉于袖”的贤名已开始在周边各国传播开来,于是二人便也热情地邀请他坐下来,一起共饮畅谈。

一番介绍之后,于正自也得知了二人的姓名,与预想的不一样,其中一人确实是鲁国的士大夫,而另一人却是位流亡的它国公子。不过,二人皆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惹得于正心中的“名人控”兴起。

那年纪略大的老年男子,年约六旬,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乃是鲁国已故大夫无骇之子,食邑柳下。死后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无骇是鲁孝公曾孙,鲁国的公族,曾任鲁国司空之职,因而也称司空无骇。他生前曾统帅鲁师灭掉极国,立下战功,所以死后,鲁隐公便以无骇祖父“公子展”之名赐予“展氏”,从此后人便正式开始以“展”为姓。

无骇身居高位,为鲁国的上卿。然而到了儿子展获这一代,因其坚持“以直道事人”,所以连续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如今只任鲁国的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

另一男子,年约四十左右,这人却更是有名,他乃是田姓的得姓始祖,陈国的流亡公子妫完陈完。他的后代在齐国完成了“田陈篡齐”的状举,让后世所有统治者对于想要收买人心的商人,都格外的保有戒心,开始不断打压。

三人通过了姓名,互相谦让一番,便再次落座,开始“坐而论道”起来。

因无论是展获,还是陈完,或是于正,三人皆有贤名流传在外,所以此次会面也被后人称为“三贤之会”。这处河边的亭子,日后更被人改名成了“三贤亭”,成为了一处名胜古迹之所。

“我见二位兄长适才似乎在谈论着什么,小弟不才,可否参与一二”于正有幸见到两位历史名人,心中自是兴奋不已,欲要和他们好好交谈一番。

“完的确有一事一直想不明白,刚才向季禽兄讨教了一番,却仍不能解惑。”陈完淡淡回道。

“哦,所谓何事”于正大咧咧地问道。

“便如鲁国之事,公子相争不休,若君处期间,到底是该争还是不争呢”陈完说着,语气多有愁苦之意。

结合他的身世,于正立马便明白过来,这是陈完触景生情,由鲁国最近的庆父、季友之事,想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家庭人伦悲剧。

“那您是怎么决定的呢”于正没有回答,反问了一句。

“不争。”陈完仍旧淡淡回道。

妫完者,陈国公子也,陈厉公妫跃之子,在陈国素有贤名。陈国国君宣公见太子御寇与公子完交好,以为他们密谋不轨,就杀死了太子御寇。御寇被杀后,公子完担心会祸及己身,于是携家带眷往齐国去避祸。

如今正好路经鲁国,顺道便拜访了一下本地的贤人展获柳下惠,这才有了二人亭中之会。

“然而你虽不争,别人却是要争,不争也要流血,争也要流血。”于正说着自己的见解。

“正是如此。”陈完喟然长叹,“不管争与不争,他都要杀人,天下汹汹,又有何处可得不争之世”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争上一争呢,以杀止杀,建一个自己心中的不争之世,可乎”于正铿锵应答。

“好个以杀止杀,妫完受教。然此君之道也,非吾之道。”陈完有些遗憾的说道。

一旁的老者展禽闻得二人之言,却是淡然一笑。其实他心中早已知道会是这个结果,所以先前陈完问他,他才不做过多的开解。

其实三人心中各有各的“道”,又岂是他人可以轻易改变的。

比如自己是“持正之道”,以“正直事人”,而陈完,是“不争之道”,与人为善。如今看来,这位新认识的“贤大夫”于正,似乎却是“杀伐之道”。

作者题外话:喜欢本书的大家投票支持一下吧,这个题材试读不高,也只有靠忠实书友们的追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20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