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十七章:历史改变(七)各人心思(求免费银票)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再过两天便到正朔佳节了,对于卫国的难民们来说,最近可谓是好事不断。

先是于正大夫大败漕邑之兵,得来许多钱粮,公子辟疆也很大方,给每家每户都分发了许多粮食,让大家实打实地吃上了饱饭。

而今,国君得了于正大夫献药,身体也逐渐好转,又因临近正朔节,正欲与民同庆,所以也命宁速大夫再赏赐丰厚的钱粮一番,让大家都过个好年。

于是,整个营地变得热闹了起来。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过个好节了,家家户户都在生火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家中有巧妇的,哪怕只是简单的粟米,通过各自的方式加工,也变出了不少花样。有采了林中的植物染料,做了七色米饭的;有碾磨成粉,做出糕点面食的,不一而足。

营中到处都洋溢着欢腾的节日气氛,孩子们最是健忘,也最有活力,吃饱饭有了力气,就在营中空地上追逐嬉闹起来。

民众们尚且如此,士大夫们那更不用说了,同样也是得了公子和国君两份厚厚的赏赐。甚至将前番许穆夫人出使齐国,得来的许多猪羊等也一并赏了出来,让士大夫们的案上也有了肉食。

而有见识的少部分人却忧心忡忡:国君和公子辟疆都在相互争取民心、士心,卫国的朝堂恐又要生乱了。

不过大多数人,特别是普通的民众,却是浑然不觉,单是为得了两份重赏便欢喜不已。虽还有两日才是正朔佳节,但已然“全城皆年”了。

于正身处其中,也开始不由地想念起后世的家人来,不知自己走后,他们过得可好。

看着民众们朴实的笑脸,于正心中良善之心大发,干脆就不再藏着掖着了。既然士大夫们都以为是他邀宠献药,他也索性将此药拿了出来,令手下军伍在难民营里布医施药,治疗那些得了“寒瘟”之人。

此举更为他增添了许多名声赞誉,也能让手下步徙们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军民鱼水情”。

不单如此,借由计察新学的“统计之法”,按照实际的统计所得,他还得到了一项粗略的临床治疗数据就是这“一枝黄花”配以甘草的药方,对风寒之症的治愈率可达六至七成左右。

以目前的医疗条件来说,这已算相当不错了,此方无疑能救活营中许多人的性命。当然,这是后话。

得了国君的大方赏赐,于正也开始着手准备起自家要赏赐的正朔节礼来。

首先是军中的步徙们,于正大方地给了他们五日的休沐之假和两石粮食、三个大钱的节礼,放他们回家团聚去了。

然后是家中的仆人们,春夏秋冬四个小丫鬟,都各自赏了半匹棉布、一匹麻布,外加半石粮食的节礼。十名护卫则赏了三石粮食和五个大钱,外加两坛浊酒。但这些人因要伺候主人和看家护院,于正就没给放假,只能以后再补。

至于自己的几名家臣,西门吉、计察、渠仰、元锐、施展五人,于正则邀请他们一起用了午膳。众人把酒言欢,畅谈理想,饮宴了二个多时辰方休。随后于正又给他们各自发放了一百大钱的节礼,准了三日休沐之假。

送走了手下的家臣后,于正还处于醉醺醺的状态呢,姬春却迈着小碎步来了。

“大夫,提前道声正朔节好。”姬春坐于对面,有些害羞地说道。

“姬春姑娘,正朔节好。”于正双眼迷蒙,支撑着自己勉强坐得端正些。心中思忖:应是许穆夫人有什么吩咐,所以才遣了她来。

于正与许穆夫人两家的关系一直维持得不错,这份关系可说对双方都有好处。尤其是于正,在他与公子辟疆交恶后,这位公族之人的亲善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或许还能帮忙从中说和一二。

“姑娘见笑,我家主君今日午宴上多喝了几樽。”一旁收拾碗筷的侍女春梅赔笑道。

“无妨,临近佳节,多喝几杯也是正常。”姬春倒是显得非常能体谅人。

“姑娘见怪。”于正半醉不醉,闻言也抱歉道。

姬春则是低头小声道:“之前,我随夫人去了趟齐都临淄。”

“嗯。”于正有些莫名其妙,这他知道,许穆夫人的车队是去了趟齐国,见了齐桓公,还讨来了许多援助。这营里的人都知道,说这干嘛。

“临淄可真繁华啊”姬春回忆道,眼波流转。

“是啊,繁华。”于正无奈地应和道,总归是女生,也不能硬怼,只希望她能早早说事。

齐国工商业发达,兼有鱼盐之利,临淄一国之都,自然是繁华的。

齐献公上任国君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大夫家在邘邑,靠近王都附近,应该也很繁华吧。”姬春不知该聊些什么,只能又问家乡。

“是啊,以前是很繁华,如今不行了,受郑人的欺压盘剥,城墙都被削矮几分,不过仍然很美便是。”

于正有些着急,怎么又聊起家乡来,该说正事了姐姐,许穆夫人到底有何吩咐要你传达。

“真想去看看啊。”姬春嘴里吐出来的,又是这般简短而无多少实际意义的感叹。

于正再忍不住,直言道:“姑娘,可是夫人有”

“送你。”姬春却是从怀中拿出一物,塞了过来。

“一块玉佩,上面还打着中国结”于正接过礼物心中有些疑惑。

姬春却是小跑了出去,心中幽怨:这个木头,这玉可是她花了不少体己在临淄买的上好的羊脂玉,还有那结也是自己亲手打的。

还是一旁的丫鬟春兰机灵,懂女孩子家心思,见了礼物立马便明白过来。她对着自家主君恭贺道:“恭喜主君,看来姬春姑娘是对主君有了情意。”

“情意”

看着自家主君一副木纳的样子,春梅只好多嘴,继续点明道:“这结是同心结,乃是姑娘们编来送给情郎的。”

“嗨,原来不是中国结,我说怎么模样有些古怪。”于正提溜着同心结四处打量,内心嘀咕道。

“不过姬春姑娘虽好,也是卫国的宗女,地位上倒与主君相配,就是年龄大了些,已经是老姑娘了。”春梅言道。

于正待下宽容,时日久了,丫鬟们胆子也大了许多,这一句便是奴仆们不该有的多嘴之言。主家终身大事,岂容一个丫鬟可说长道短。

好在于正却是浑然不觉:“二十出头就是老姑娘了你让后世那些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们可怎么活啊。”

姬春因随许穆夫人远嫁许国而耽误了少女最合适的出嫁年龄,这是于正本就知道的。后世的他倒是一点也没觉得她老,不过对她也没特殊的感觉,要说感情那肯定是没有的。

不过被人喜欢,说明自身有魅力,这是好事。

想通了这一点,他将定情信物随手一放,酒劲恰涌了上来,于是转身回屋睡觉去了。

作者题外话:注:中国结。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3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