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九章:大夫首战(九)钱粮战利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一石粮食才抵一两你这是哪年的粮价你这是讹诈

现在东方诸国兵危战凶的,又是寒冬时节,商人稀少。我们漕邑的粮食可都涨到了三、五两一石。”漕邑大夫气急败坏地说道。

于正却是毫不在意,甚至有些甘之如饴:就喜欢对手无能狂怒的样子。

眼下他的心情正好,领着手下的计察不断核算着俘虏缴获的人员物资,一点一滴慢慢地给漕邑大夫算着总账:

“再有,我们俘获了你方的甲士一共是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士人”计三十七人,“国人”计八十五人。这“士人”便按人算吧,“国人”按三十金一人算,那就是”

“计察,总共是多少来着”于正心算能力不行,看向身后一直乐呵呵傻笑的后勤主管计察。

“回禀主君,一共是五千五百一十金。”计察满脸喜气洋洋的神色,掌管辎重营这么久了,如今总算要阔上一回了。

“恩,咱们也大气一点,给大夫抹个零吧,就算作五千五百金好了。”

于正“大气”地说着,又继续盘算着其它俘获:“还有战马,完好的战马便按五十金一匹算好了,受伤的战马按二十金算”

“还有庶人和奴隶,庶人五金,奴隶三金”

于正又陆续报出了好几项,有的报价实在离谱。不过这漫天叫价,坐地还钱嘛,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可不得好好宰上一把,过个富裕的“正朔节”。

“哦,还有一项,就是关于我军的赔偿问题。大夫,你看”

于正脸不红心不跳,有些无耻地说道:“你们弄坏了我们的竹蒺藜、竹尖、拒马等物,这些都是要造价赔偿的。

另外,你们还打伤了我们的人,这个医药费

还有,我们占领了此处城墙,这个赎城费”

双方心里落差实在太大,却是根本就谈不拢。漕邑大夫板起脸来,面对这么厚颜无耻的于正,他干脆不谈了。

他还真不信,以曹卫如今的国力对比,于正敢一直占着这座曹国的城邑,真当我们曹国的军队是摆设吗

好在有主管外交的宁速大夫出面,居中调和,对着漕邑大夫说了不少好话。什么多亏曹君收容之恩,又说漕邑大夫平常也帮助了不少卫人铭感五内等等。

总之,他和于正一个扮白脸一个扮红脸,却是终于一步步地将具体的赔偿金额落实了下来。

按照原本于正原本的数字,所有的一切加起来,那是非要一万金不可,低于这个数目那就免谈。

但最后双方经过几轮激烈的讨价还价后,却是最终以六千金的数目达成了协议。这六千金又分为几部分支付:

三千金用粮食支付,按三两一石的市场价格,全部折合成粮食,共计一万六千石。

一千金用青铜货币支付,包含此时各国流通的齐鲁的刀币、郑晋的布币等等都可以接受。因这一部分需要时间筹措,故而限期十天内完成交付。

一千八百金是用青铜器支付,包含了各种青铜礼器、乐器等。因为是已经铸好了形制的器件,所以价格上自是要高上一些,最后商定以青铜器本身重量的三倍价格折算。

最后的两百金则换取了卫人对漕邑附近山林的开采砍伐权,一年一百金,为期两年。

如此双方总算是谈妥了价格,接下来便是交付过程了。有着于正的长矛队驻扎在漕邑的城墙上,估计漕邑的这些士大夫们也不敢拖拉,他们也想早日送走这群瘟神。

当然战利品收获丰厚,己方也有一些人员损失要加以抚恤。

比如长矛队,列阵于长矛队后的三百短矛手们总有几个因为初临战场、短矛脱手等各种原因而发挥失常的。所以长矛队里有三个倒霉鬼却是被己方的短矛给扎中了,造成了一死两伤,另外在追击和夺城过程中又有两人受了轻伤。

总体来说队伍的伤亡并不大,但对整体士气的提升却很明显。以前于正虽然一直给他们灌输“你们就是精锐”的思想,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会时常怀疑,面对车兵也还是不自信。

经此一战,队伍整体的自信心算是彻底建立起来了。无论是平常的走路还是日常训练,队伍的精神面貌已全然不同。于正这才知道,原来自信这东西,真的可以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而卫国士大夫们支援的步徙,后续追击过程中也有一些伤亡。

漕邑兵溃散后,他们全场乱跑地到处抓俘虏,却是造成了已方三十几人的死伤。不过在拿到丰厚的抚恤粮后,他们各自的士大夫领主也就心满意足地不再多说什么了。

眼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处理着,于正便打算回营了。作为此战的主将,他还要亲自向国君和公子辟疆报捷。

于是,在留下五十长矛手和五十弩手看守城门后,他和弘毅大夫便带着其他参战的手下,以及那些被救出来的卫人青壮们,拉着大量的战利物资,一起凯旋回营了。

整个卫人营地的上万难民都随之轰动了,争相前来观看得胜归来的卫军军伍。他们自发地在道路两旁排起了数百米的欢迎长队,前来迎接自己卫人的军队。

打头的是弘毅大夫带领的战车队,他们出战虽晚但是战果很大,又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所以于正却是让他们开路先行。

战车队之后便是于正所带领的精锐长矛队,此时只有不到百人,但是气势上毫不逊色。他们高举长矛,走着正步,雄赳赳气昂昂地大步行进着。

之后便是短矛手队,背着背囊,手中拿着短矛,不停向路人展示炫耀着。

再之后便是辅兵,他们押送着首批交接的战利物资。那一车车的粮食垒得老高、各类精美的青铜器也只是随意地堆积在一起。

卫人见了,无不额手相庆,兴奋地呐喊着,高呼着。

“卫军威武于正大夫威武弘毅大夫威武”

大人们将自己的小孩举得老高,向他指点着:“看,这是我们卫人自己的军队。”

不少难民思及过往经历的苦难,更是留下了激动、欣慰的泪水。

“有这样一支能打的军队在,我们卫国一定会从狄人手中复国的,一定会的”

许多人心中升起了希望,便如黎明前的那一缕曙光,虽然微弱,但却是光明即将到来的象征。

随军出征的短矛手和辅兵们也是与有荣焉,真正感受到了为国而战的荣光。他们心中自是感激带领他们取得了胜利的于正大夫,看着队伍前方那些气宇轩昂,踏着正步前进的长矛手们,同样露出了艳羡的眼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08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