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十八章:黑山革新(五)法治初议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春秋时期,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维护“礼治”,却唯独没有“法治”。大多数时候,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宗法等级为根基维持运行的。

遇到此类的恶性刑事案件,要么是宗族内部处理了,要么就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处理。于正虽然设了监察司,但是大多时候,监察司却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民不举,官不纠”便是此时的常态、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此时没有“法”的概念,只有模糊的“规矩”约束,也就是“礼制”和“民俗”。

于正隐约记得,一直要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出现的“铸刑鼎”事件,才标志着法的正式产生。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同样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

于正欲在黑山实行“法治”,但却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不得不说让他有些沮丧。毕竟现在才公元前65律法的出现还有一百来年呢,难道就要这么放任下去

于正也没办法将后世几千年后的那套法律制度生搬硬套到现在,毕竟明显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良法也容易变成恶法。

于正陷入了沉思,却是将主意打到了战国初年的李悝身上,他的年代离着此时似乎不算太久远,大约是两百年后,完全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李悝编制的法经,是法典,李悝也被称为法家的鼻祖。

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国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盗法和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伤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囚法也称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等的法律规定。杂法主要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起着具体加减作用。最后尾篇的具法则相当于后世的名例篇或刑法总则的。

法家是主张“以法治国”和“变法”的学派,要求“以法治国”、“一断于法”。而于正现在,正需要借用法制的力量来革新乡风民俗。

目的嘛,第一当然是要进一步地解放生产力,将民众从宗族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以更自由的姿态投入到生产中去。

第二嘛,则是因为黑山逐步建立起了基础的工业体系,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出现。而于正大量的赦封“士”人,使得小贵族阶级也是逐步壮大。

这两个阶级是于正的黑山势力振兴的基石,所以他需要切实保障这两个阶级的利益不受侵害。而“法”就是进一步给他们保驾护航的,保障他们生产生活以及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

于正借着后世穿越者的优势,率先在这个时代提出了“法”的概念,这种史无前例的举动自然是受人非议的,连手下家臣们也连番前来劝阻,认为这种行为违背“先王之制”。

为此,于正还特地召开了一次家臣会议,专门讨论此事。

“主君,先王之制不可弃也,还望主君三思啊”数位家臣们一齐叩首道,尤以礼宾司的主官元锐为首。

于正正襟危坐不改威容,却以黑山为例,举例说道:

“诸位,我黑山之中遍布密林,其中不乏生活着一些虎豹豺狼。诸位认为,我们和财狼虎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若论力气和敏捷程度,人类远远比不上那些虎豹,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可以将虎豹豺狼们赶走,而由我们人类占据它们的原有地盘呢”

于正先是借着身边众人皆熟知的事情,提出了一问。见家臣们陷入沉思之中,不等他们回答,却是自问自答道: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要优于那些猛兽,我们比起虎豹来更懂得合作和团结。所以虎豹力气虽大,但是势单力薄,才会被我们群起而攻杀。

而豺狼一类虽然也是成群结队地行动,有着头领以及内部的分工合作,但是他们的社会结构最多只能支撑起百来只的规模,一但超过这个数量,它们便会分群。

所以它们虽然也有社会结构,但是与人类相比,我们的社会结构明显更优,足以支撑得起上千、上万、甚至十万、百万的规模。我们在结构组织上有着如此巨大的优势,足可碾压这些猛兽。”

“那又是什么维系了我们这么庞大的社会结构呢”于正适时对家臣们提出了问题,这便当是一次启蒙课吧。

这回,终于不再是雅雀无声了,在初时被“社会”、“组织”一类词语给冲击到后,总算有人恢复了正常的思考。

元锐出列,语气慷慨答道:“主君,正是先王之制啊。武王分封天下,建立起了华夏诸邦,压制得北狄、西戎、南夷、东莱等异族禽兽不敢放肆,这才保证了我华夏文明的延续。”

元锐话一说完,余下家臣大多连连点头,只有左濮抓耳挠腮的,显然完全没有听懂。

“不错,正是先王之制。”于正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众人听到此回答,心中暗暗奇怪,主君不是欲改“先王之制”吗,如今这是

于正不理会众人心中如何想法,却是继续言道:

“正是礼法使得我们人类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在三皇五帝时代便建立起了大小城邦,压制了野外的猛兽。

也是先王之制让我们诸夏的社会结构优于四周异族,所以在与他们几百年的战争中,我们诸夏的地盘总体是越来越大,而四周异族部落却是日益后退。

我无须讳言,正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礼法制度,让我们强大,优于那些还处于部落制的异族,避免了像他们一样陷入一次次的继承战争。”

于正侃侃而谈,将心中所思所想尽数说出。

“上古的城邦时代,我们的社会结构只能支持几万,几十万的规模,不要部落联盟对抗异族。而自周武王分封之后,诸夏邦国围绕在周王室身边,整个诸夏势力却可以有上千万的规模。无疑,这归功于先王之制,扩大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先王之制功莫大焉。”

“然而,主君为何”

“因为,如今这个时代正如你们所见,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大国随着实力的增加,已不再那么顺从周王室了,周天子的政令根本不出国都。

这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制已经逐渐不能再维持住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此时,只有在礼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礼制维持下的社会架构上再进行优化才是治国平天下的良策,而这便是法治。”

作者题外话:作者的社会结构优化说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0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