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二章:整军备战(六)争相来投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施展,别筑这破墙了,你先停下歇会。听说了吗那漕河岸边,于正大夫正在招兵呢我跟你说啊”

来人将于正漕河大招兵之事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什么爬泥塘、走火坑、高空独木桥等等,那叫一个精彩。如今那招兵之地早已里外里围拢了一圈又一圈的人群,都聚在那看热闹呢。

“特别是那走火坑项目,有的人好似得了上天保佑一般,跑过去一点事没有。有的人却是走进去就被烫伤了脚,被边上的拉了出来,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那高空独木桥,有的人还没走呢,就那么往下一看,哎呦,那个腿就抖个不停。还有的人当场就尿裤子了,哈哈哈”

来人说得活灵活现,施展也听得津津有味,毕竟这时贫民们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他倒是真想过去看看。

要说这走火坑和独木桥项目确实最吸引人观看,每有人要走,人群中就发出阵阵欢呼之声。

在旁边看是一回事,自己走却又是另一回事。好多人看别人毫发无损地过去了,纷纷觉得自己看懂了,只要快速跑过去就没事了。可是真轮到自己时,看着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看着独木之下的高空,还是忍不住心慌腿抖。

“听说这次招人还给发安家粮,每月还有粮食俸禄呢。可惜我去试了,第一关个太矮就被刷下来了。”

“每月还有粮食俸禄当真”施展激动地问道,“那现在还在招人不”

“招听说要连招三天呢不过今天已经有不少人领到入伍之粮了,越往后只怕名额越少。”来者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

“那对我等殷民后裔可有所限制”施展脸上露出担忧之色,带着希冀目光问道。

“不曾听说,听闻于正大夫此次招兵不论国庶野,也不讲何族出身,这不繁家那小子不也进了嘛,繁家不也是殷民七族之后嘛。”

这话却给了施展希望,殷民七姓多被本地卫人压迫,长久看不到上升的空间。于正大夫作为外国来的新晋大夫,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也许反倒是个机会也说不定。

卫国殷民七姓者,乃是周灭商后,分给康叔建立卫国的原商朝七族遗民。他们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这七族。

另外鲁国也接受了原商朝的“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这就是商灭亡后商民们的待遇了,被分割开来赐予各诸侯,受到周人长期的监管、镇压。

这些遗民大多是有门祖传手艺傍身的,能为统治者创造经济利益,这才得以世代繁衍了下来。比如陶氏善制陶器、施氏善制旗帜、繁氏能做马缨、锜氏能做釜器、樊氏是篱笆工等等。

他们这边正说着话,却是被远处监督筑墙的士人看见了,当下发怒喝骂道:“你们在这不干活,说什么闲话呢,白养着你们不成”

施展本就意动不已,闻听此言,想起这些时日受到的欺压,更是血气上涌,直接丢了手中的工具。

“我等在此终日辛劳,却是想要一顿饱食不得,当真半点乐趣也无。”施展愤愤,又对着身后的同伙之人说道:“陶痢头,樊小子,不如我们这便去投了于正大夫。大丈夫宁死不饥,也比一直在这烂泥地里厮混着要好上许多。”

“正该如此,一起投军去。”一行人皆被说动,俱往漕河而来。

如此三天,招兵现场尽皆火爆不已,每天前来测试的壮丁是络绎不绝。

这般声势之下,于正的征兵行动自然是大获成功。于正本来只打算编制一卒之军,也就是一百人的步徙队伍。不过因为一番“宁死不饥”的煽动性发言,导致现场来投军的人实在太多太热情了,有人甚至从其他士大夫麾下背主来投,争着抢着想要加入于正的行伍。

“愿从军去,宁死不饥。”人群中不时传来这样的呼喊之声。

于正这才发现,似乎自从自己穿越之后,口才和煽动力变好了不少,总能一次次地激发出民众们的热情。

“人满了,满了”招兵之人一个劲地拒绝道。

“啥,满了不行,我还没测呢”刚排到的壮汉自不甘心。

“我要投军”后面的汉子尤在往前挤。

“大夫何弃壮士”有人这么说道。

于是,于正只能一步步妥协,从原本打算的只招一百人,放宽到一百五十人,再到索性招满两卒人马,也就是整整两百人,却是超过了原计划一倍。

这就给负责军队后勤的计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刚从漕邑买粮回来,还没来得及歇上一天,就又被自家主君打发出去买粮了。

新兵的组成以最能吃苦的漕河捕鱼人为主,总共招募了百余青壮。又辅之其他壮硕老实之人,比如原先的筑墙民夫们也招收了小五十人。至于士大夫们的随从和领民来投,于正却是顾及着同僚的脸面没收,好言将他们劝了回去。

但即便如此,也是各处人心浮动。

有的士大夫还算厚道的,便来劝解于正,希望他能别乱来了。这般征兵之法是没有先例的,是不合礼制的乱举。从没听说过给步徙们按月发粮的,这算什么,算门客算士人

有不厚道的,则是直接将于正之事状告到了国君和辅政的公子辟疆面前,誓要不与他甘休。

国君病重,没精力来管这事。公子辟疆素有雄心,于正此举打着恢复卫国的旗号,倒也刺激了一些日渐消沉的士人,所以他也按下了此事,看看后续发展再说。

总之因此一事,营中情况却是更添纷繁复杂。

当事人于正也在心里独自叹气,这事他的确是要得罪一些人的。不过本质上来说乃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全面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即使自己现在不做,以后也会有别人做的。

先做之人有先发优势,比如最近他就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营中的声望那是蹭蹭地往上涨。虽自己只是个新晋大夫,但仅威望这一块已隐隐开始与一些老牌大夫们比肩了。

可以说,国君之宴是让士大夫们知道了于正这个人,而征兵之事则是让大家真正开始重视他。

当然有声望算好事,但是代价也着实不小。看着一石石的粮食被分发出去,他不免有些担心自己的储备到底够不够,心中暗暗希望计察此行的采购千万顺利。

作者题外话:求票求票,喜欢的可以留言互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90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