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11章:中牟攻略(二)铁甲武卒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于正将两种汲水的器械图纸,讲解分明后交给了工备司主官左林,嘱咐他找工匠尽快将它们制造出来,也方便布政司送往各地的乡寨汲水抗旱。左林得此神图,自是满口答应,将图纸小心地保存起来,甚至打算日后将其编册为一本器械之书,作为家学传下去。

此时人对知识就是这个态度,啥都想往自家拿,扩充自己家族的家学,让后辈子侄能以此出仕,作为谋生手段。

于正见左林将图纸收好,得空又问起了他军器的制造情况,顺便在工备司的几个主要工坊里参观起来,看看流程上还有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左林陪着于正一起视察了整个工坊,也如实汇报了最近的生产情况,主要是锻铁以及铁甲的生产情况。

手下军队的武器都完成换装后,于正便在甲胄上打起了主意,他想要打造一支身披铁甲的重步兵单位。当然,后世的铁甲有很多种形制,于正则是主要取了其中的两种,即锁子甲和鳞甲。

锁子甲也称为链甲,在汉代又称环锁铠,一般是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其防护能力与环的强度以及环本身和封口的强度、环的大小、环的编制密度,环的粗细等有关,往往编制的越密集防护能力就越好。

鳞甲也称鱼鳞甲,乃是古人通过观察带有鳞片的动物从而获得的灵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种以长方形甲片为主的甲胄,因该类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又称“札甲”。而札甲从结构和防御力上来看,和鳞甲非常接近,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形的鳞甲。

锁子甲和鳞甲各有优劣,于是于正便吩咐工备司各生产了两百套,如今已经大致完成,不日就可交付使用。

锁子甲的优势是,穿用者肢体活动受限性小,更灵活,而且透气性好,在穿着上相对要凉快一些。而在防护力上也是不弱,对此类铠甲的评价是:“铠如环锁,射不可入。”

锁子甲的缺点是,锁甲由于比较柔软不妨碍活动,因而对钝击几乎没有防御力。所以锁甲下面是要穿衬袄来打底,甚至会使用皮甲来打底。

而鳞甲相对于锁甲来说,对钝击的防御力显然更好,但也同样需要软缓冲,有一层皮件内袄。甲片用绳索编缀在皮件上,稳定地构成一体,皮件又购成了最后一道防护屏障,在正面外来的钝器的打击下,表现为不是松散的个体,而是像板甲一样的整体。在点面积上,对付象弓箭枪刺这样尖锐的兵器,坚硬倾斜的甲面可使得箭头枪尖擦身而过,整体防护力很高。

而且鳞甲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更换掉损坏的甲片即可修复盔甲。且方便上漆或是上油来防止盔甲生锈,无论是修理还是维护都很方便。

当然,于正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西方中世纪的板甲,也就是印象中穿的严严实实仿佛铁罐头一般的欧洲骑士形象。

不过在这个时代,仅靠人力锻打,批量地制作板甲的成本和工期还不是小小的黑山可以负担得起。

而且西方的骑士全身板甲并不适合步战,只能骑在马背上作战。真正步兵大多只是穿半身甲,全身甲重量太重,动作会比较不灵活,体力消耗太大。

另外骑士全身甲都是看不到脸的,整个面部都被保护起来。这样虽然几乎没有什么防御死角,但是视野受限严重。骑在马上无需看太多还可以,步战的话,对方只需灵活的跑开,就会导致看不到也追不上的情况。

综合考量,于正给黑山将士选择的便是锁子甲和鳞甲两种铁甲。锁子甲是半身的,鳞甲则是全身的,下半身还有对襟短褂,有甲片腿裙,手臂上还有臂缚护甲。

在分配上,于正将全身甲的鳞甲作为军官专用甲胄。每二十五人一队的队长,可领一具鳞甲,这样既能提升军官的荣誉感和士气,在战场上又能让士兵们一目了然看到自己的长官,自觉向自家队长靠拢,形成相应的战斗小队。

再者,基层军官也是黑山军很宝贵的财富,他们往往忠心耿耿,也经历过几次战争,以他们为核心,才能不断扩充新军。于正自是要保护好他们,每一个都是宝贵的战力。

至于锁子甲,于正却是将它们都集合了起来,重新编练了一支新兵种,便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重步兵”。

于正命西门吉进行了“军中大比武”的活动,将整个四千人的军中那些力气最大、体格最壮的两百人全部挑选了出来,分配给锁子甲,作为“比武”活动的奖励。

在战斗中,锁子甲可以用来保护他们的上半身不受伤害,至于下半身,则是为他们准备了皮甲。另外每人还配有还有覆铁的盾牌,也可以用来防护下半身。

于正按照后世魏武卒的标准打造这支新编的军事单位,所以武器方面,则是手持铁制长戈,背负弩弓,矢五十,腰间还系有铁制短剑。如此,远攻、近战、列阵都相宜,适合各种战斗情况。

这支寄予厚望的军队,被于正改名为“武卒”。待遇方面,自也比一般的正卒还要高上许多,有土地,有俸禄,几乎可以比肩“士人”,约有十之七八。

手下们都有了甲胄,于正自己也不能亏待了,为了显示他的唯一性,他的甲胄自然不能跟大家雷同。于是,他想来想去,便采用了后世“明光铠”的形制。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所以又叫护心镜。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另外也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之意。

“明光铠”周身还装有护肩、护膝、护肩等护甲,一应都是顶配。

至于于正为什么会选择这明光凯,因为他一般是坐镇后方指挥的,所以危险性相对毕竟小,那么适当地“闪耀”一下,成为众人军中所望也就比较重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89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