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35章:内外之政(五)门客之计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布政司户籍制度的顺利推行,让于正看得了日后治理更多人口的可能性,而且他不会如其他统治者一般两眼一摸瞎。至少能对各地的人口比例,职业情况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可以为施政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于正夸赞了布政司一番,表扬他们工作的认真负责,而后又叮嘱道:“另外,再将0至6岁,6至12岁以及12至20岁的人口,统计一份详细的死因数据给我,每年一汇总,我要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是什么。”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黑山以20岁为兵役的起征线,20岁以下他们无需经历兵事,所以于正便想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夭究竟折率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想一些办法减少一些夭折率,另一方面,毕竟他的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出世了,他也有些为人父母的担心。

毕竟即便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明清时代,皇宫里的皇子皇女们夭折率也是居高不下,这不免让他有些担心他的孩子。

想到此处,于正复又对情报司的施展说道:

“如今情报司的密探网络已经遍布了周边的齐鲁宋晋等国,今日我再交由你们一项任务,便是收集各国的医者人才。医者地位不高,所以无论你们是用请的方式还是用绑的方式,都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名医给我弄来。

我打算开设一所医士院,将更多诸如一支黄花的神药研制出来,也许可以挽救更多袍泽和民庶的生命。”

家臣们闻听此事倒是有些惊讶,因为于正之前从来没有透露过相关的口风,或许又是他想一出是一出的结果。

不过主君以“一支黄花”研制的神药的确用处良多,不仅能治疗寒瘟,而且对外伤也有很好的疗效,搞得军中的疡医都要失业了。

经过“一支黄花”这件事后,虽然家臣们仍然觉得大多数疾病都是鬼祟在作乱的原因,但是对中医和草药也没有那么排斥了。

“是,此次情报司必不负主君所望。”情报司主官施展答应地斩钉截铁。

之前于正让他打听延请各地的人才、名士,情报司成绩寥寥。因为所谓的“名士”大多是贵族之人,往往身居高位,身边还有扈从的手下,而彼时的于正还只是名声不显的卫国大夫,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投奔。

而此次主君所说的医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甚至在野外乡寨也偶有听说他们的踪迹,或许他们会同意主君的招揽。

即便不成,用劫道的手段也很简单方便,毕竟这些医者常常需要去荒山野岭之中采药。在人烟稀少之处,便是劫了又能如何。

于正自不知道施展心中的打算,交代完任务后他又继续听着其他各司的汇报。

布政司之后便是兵备司,西门吉亦起身作了汇报:

“启禀主君,前番数战,在中牟邑的战事中,我军伤亡六百余人,百泉邑和共邑的战斗伤亡两百余人,随主君出征的士卒中也有几十人染疫身亡,三场征战总计伤亡近九百人左右。

兵备司已从民间青壮中补足缺额,另按照您的指示又扩编了一千人,如今黑山常备之军总计有五千之数。

另外必要时还可以征调各寨的农兵民夫三千余人。”

接着西门吉又汇报了各兵种的配置情况,铁甲武卒多少人,长矛队多少人等等。

于正听了暗自点头,一切皆按军中章程办事,并无多大纰漏。他又问起那城高墙厚的共邑到底是如何攻克的

西门吉只说道是计察手下新收的一名门客,想出了“水淹之计”,逼得城中狄人弃城而走。

“什么水淹之计此计太毒,我不是不许你们使用嘛”

于正带着怒意看向计察,先前西门吉等人也曾献上这“水淹之计”,但于正认为此计易失民心,即便打下了共邑也不好治理,因而不同意使用此计。

计察见说道自己,忙起身出列,他见于正带着几分怒火的目光倒是仍旧泰然自若,不急不慢地说道:“主君容禀,此水淹之计却不是当日的那水攻之计,虽然也有几分相似,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什么乱七八糟的“水淹”、“水攻”,于正听得云里雾里,立马不耐烦地说道:“别卖关子,速速说来。”

于是计察将门客对他所言的“水淹之计”再次复述了一遍。

计察最近在战场上新收了一名门客,虽然脸被烧焦了大半,看上去恐怖无比,但却难得是个识文断字之人。

看其打扮,计察以为他是被狄人抓去的卫人民夫,于是在他伤好之后,便将其招为了门客,为府中再添一名书吏,门客数量达到了三名之多。

共邑久攻不下,计察身为辎重主管看见每天不断支出的钱粮,而战事却没有丝毫进展,私下里在和书吏们算账时,不禁在府中吐槽起西门吉来。还将西门吉的那条毒计,也连带着吐槽了一番。

其他两位书吏门客只是陪着计察哈哈大笑,一起嘲讽了一番,而这位毁容的新门客却是立马眼睛一亮,一条攻城计策应运而生。

“恩主,我有一计,只需在此水淹之计上改上几处,或许这共邑便能不战而下。”

这名被大火烧的毁容的门客自然便是那谭朝宗了,他被上山收拾战场的农兵们所救,最后竟被前来视察伤兵营的辎重官计察看中,投在了他的门下,也不知是在打着什么心思。

谭朝宗的计策脱胎于西门吉的“水攻之计”,但是改“急攻”为“慢淹”。

让水流慢慢积蓄起来,第一天没过河岸,第二天没到墙脚,第三天稍稍没过地面,第四天没到脚边,第五天没过脚面,如此慢慢叠加。

狄人善马而不善水,见水涨了起来势必惊慌不安,更为可怖的是,这水还在缓慢的一直上涨之中。

城内的狄人每天是几次三番地查看水情,随着水的不断上涨,狄人心中的不安也在不断累积。他们会担心水再涨下去,便要淹没马腿,到时便是想骑着马跑也跑不快了。

而这时,黑山军再做出要趁着水泡后泥土松软的便利,派民夫们去挖城墙的墙脚。狄人见此,更担心城池不能守也。

如此不断叠加的恐慌心理之下,说不得他们就会做出突围的举动。

计策闻言也觉得有所道理,当即亲自去告知了西门吉。西门吉正无计可施,听闻此计,觉得此计比起自己的“水攻之计”要柔缓,也会让城内的民庶们有更充足的准备可以避难。虽然仍然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大的伤亡却不会有,于是便同意施行此计。

实在不行,计策中那泡烂墙跟挖墙脚的办法也可以试上一试。

情况果然如谭朝宗所说一般,先有水淹的压力,后有挖墙脚的威慑,狄人见此都觉得城池不可守,自己等人要全交待在这。于是没过几天,他们便真的弃城而走,被早有埋伏的黑山军一顿猎杀,又顺利夺了城。

于正不想计察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此计看似是攻城计实则是攻心计,对人心的运用可谓颇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11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