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七章:整军备战(一)招贤纳士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随许穆夫人车队而来的难民们被分配到了整个营地的东北角,一块新开辟出来的空地上,又拨了一些破旧帐篷以作临时安置,却还是远远不够。难民们只能自己动手,收集附近山林中的树枝、枯木,搭建窝棚。

先用树枝插在地上围城一圈,然后用绳子或者破布条将树枝绑紧支撑起来,再用茅草封顶,如此一个简易的窝棚便建好了。虽称不上美观,但也勉强能遮风挡雨,只是如今已是寒冬时间了,这窝棚的保温性却是差了些。

几天时间,在众人的努力下,营地东北角百多个窝棚拔地而起,新一批的难民算暂时在此安了家。可因缺衣少食的缘故,营中的气氛却并不好,不少人心生后悔之心。

于正等人不用居住于此,作为士大夫,他们的房屋坐落在营地更内围的地方。于正征集壮丁们新起了几间还算规整的草庐,打扫干净后便是一行人的起居之所了,集聚居住、议事于一体。

封了“下大夫”之爵,于正可着实开心了好几天,可几天之后冷静下来,他才发现自己的领主之梦却并完全实现。虽然名义上他得到了两百户的食邑,但以如今卫国的情况,这些却都只能暂时记在账上,要等以后收复了国土再说。所以总得说来,目前他还是个失地贵族。

人口倒是有的,算上跟随许穆夫人车队一起来的千余难民,如今营中难民数量达到了近一万两千人。要从中选几百人甚至千人凑成两百户家庭,认于正为主却是可以,也不会有什么人为难。

但是问题是,人都归了你,成为了你的领民,那你自然就得先养着他们,而没有土地又拿什么去养活这些只会种地的农夫呢。

人口红利如今却是巨大的人口负担,这也导致卫国的士大夫们目前都不愿意接收难民,每天就这么以少量的赈济粮食养在营地里,任他们自生自灭。

难民们处境艰困,而随于正一道前来的甲士们,为了各自的前程,这几日也是四处活动。

他们没有于正这般的好运气,先是得到许国夫人器重带其出席了国君之宴,后又在宴上得国君佳赞,直接擢拔到“下大夫”之爵,成了能够拥有家邑的领主。

而他们却连国君的面都见不到,更遑论被国君收为直臣了,这无疑让他们大感失望。无奈,这些人只得自谋出路,这几日相继投到了卫国各个大夫的门下,也算再次成为了“士”。

也有几人想要投在于正麾下的,毕竟如今他也是大夫了嘛。于正考虑后却仅仅只收下了两名卫人甲士,将清邑的甲士则都劝了回去。没办法,心中有隔阂,他刚打出的“义士”名望,可不想昔日“落武者狩”之事东窗事发。

收下的这两人分别叫做渠仰和元锐,一个字正则,一个字子锋,原来侍奉的卫国大夫在狄人之难中已经没了,于是于正赐下“下士”之爵,将他们正式收入麾下。

就这样,于正手下的家臣便达到了四名之多,却也不能白白这么养着,还是得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为以后收复卫境早做准备。

早先在难民队伍中编制的一卒六两队伍,这几日间也几乎作了鸟兽散,步徙们散去大半,有的是跟随他们各自的甲士伍长去了,有的则是重新回归了难民,如今还剩下的不过三十余人而已。

这些人还是因为于正接替了许穆夫人,继续为这支队伍提供吃食的缘故,他们大多是为了口吃的才留下的,但心中也在迷茫,不知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于正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命西门吉等人每日加以操练,有了事干,众人心中反倒安稳不少,对这支队伍产生了真正的归属感。

于正与手下们商量,打算将队伍人数扩编到百人左右,编为正式的一卒四两人马,而四名家臣各自统带一两二十五人,为“两司马”。西门吉、渠仰、元锐三人所率,暂编为长枪兵队伍,削木为矛,锻炼矛击之术。而计察所率暂编为弩手队,练习弩射之法,列阵于后。

削木为矛,这倒不难,难民营那么多劳力可用,只需多准备食物就有大把人愿意做工。不过三五日,便得到了百多杆尖利的木矛,用的还都是上等的硬木。

制作弩器却并不容易,之前用的轻弩射程太短,杀伤力有限,适合打猎却不适合军阵。这回于正加以改良,发明了简易军弩。

弓身采用上好的木材油浸之后再反复晾晒紧实,弓干则由密实的皮条缠扎,皮条选用的是韧性好,弹力强的优质牛皮。这样就可以积蓄更多的能量让弩箭的威力更加强大。弩床上设有凹型箭道,箭道经过精细的打磨,上面涂蜡,用以减少发射时箭与箭道的摩擦力。

这样打造出来的军弩威力自然大大提升,这也成了于正的军中之密。制作过程也要注意时刻保密,防止工艺流传出去。故而只能收拢了一批难民作为匠人,另辟一营集中安置,每日专门制作打磨这些军备,算是有了自己的专属匠人营。

这些事理出了章程,自有手下们有条不紊地前去执行,却有一事还得于正亲自出马,然而却一直并不顺利。

于正曾多次对公子辟疆抛去青眼,更是多次拜访,流露出热忱的投效之意。只是对方却好像不解其意一般,每次只以礼相待,却并不开口招揽。

这感觉就像自己脱光了衣服,对方却连看都不愿多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沮丧之事。

在别人看来,于正因一场国君之宴而声名鹊起,骤得大夫之位,成了国君的直臣,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遇啊。但他自己心中认定的领导可不是这短命鬼姬申啊,而是未来的卫文公姬辟疆啊。

如今却好像弄巧成拙,本以为带着更高的身份地位投效会更容易得到辟疆的重用。如今看来却是为自己的声名所累,以及国君直臣的身份所阻,公子辟疆反倒是刻意对自己疏远起来了。

或许是不想引起国君不必要的猜忌,毕竟各国多有臣子奉其他公子为君而驱逐国君之事。单单卫国历史上就发生过多次,远的有州吁之乱,近的则有卫惠公和卫君黔牟之事,所以国君对自己的弟弟肯定是有提防的。

也许公子辟疆是为明哲保身而不愿招揽自己。

这是于正所能想到的在自己几乎完全倒贴的情况下,公子辟疆仍刻意疏远自己最合理的解释。

作者题外话:每天七千字更新,求银票票,金票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64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