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一章:大夫首战(一)廷议纷争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因为有着恶法可依,倒给了漕邑大夫师出有名的说法,一时众人还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好在漕邑大夫此举旨在掠民为奴,短时那些被掠之人却是不会有性命之虞,最多是吃些苦头,众人还可以慢慢谋划此事。

几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先让这些家属们将此事闹到公子辟疆和两位上大夫面前,让更有分量的人前去交涉,看看能不能用钱粮把人赎回来。有于正居中协调,倒也不会让这些闹事者们吃大亏。

于是两日之后,公子辟疆便召集众士大夫们廷议了此事,一番讨论后便派了上大夫宁速和大夫弘毅出面交涉此事。卫国君臣借住曹地也不想生事,言道必要时可以赔偿些财物以做伐木之补偿。

可谁知,这边的苦主卫国一副息事宁人的讨好模样,那边的漕邑大夫却是趾高气昂地不愿妥协。两位大夫此去不但没有任何成果还受了不少闲气,那漕邑大夫明言:卫国那寒酸的三瓜两枣他可看不上眼。

那边交涉无果,这边营中民众又闹腾不止,于是公子辟疆只得再次召集臣下商议。

这时诸多士大夫们却都想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他们在讨论中也逐渐有了一个共识:漕邑大夫突然发难,而且如此不近人情,未尝没有给卫国君臣难堪,驱赶他们离开漕邑的打算。

这话却是对了,这才是是漕邑大夫此次行动的本意。毕竟此时绿化那是相当的好,荒山上的一些林木能值得什么钱,那专利之法也从没见人真那么严苛地执行过。

漕邑大夫作为一邑之君,真正的意图也不是要掠那些卫人农奴,不过是些添头罢了。他虽然碍于曹国国君的旨意,不得不收留了这些卫国的逃难之人在漕邑东边的荒地。但是看着逐渐稳定下来的卫国君臣,并且这些卫人开始不断修筑茅庐甚至城墙,地盘越来越大,逐渐兴旺起来。漕邑的士大夫们也慢慢从好言好语、支援一二,变得逐渐冷面无情起来。

狄人不知什么时候才会退去,而这些借住漕邑的卫人已恢复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又有自己的军队和臣民,如今更听闻修建起防御的城墙来。长此以往,若卫民不能回归故土复国,恐怕就要在他这漕邑长久定居下来。

慢慢地,漕邑东边之地或将不再为漕邑的士大夫们所有。而三五代后,荒地或许也能发展成为兴旺的城邑,到时局面甚至会翻转过来,修养壮大后的这股力量有可能反过来倾夺漕邑。

防患于未然,这是漕邑的士大夫们不想看到的。这次掠民不过是漕邑本土士大夫们对卫人君臣的一次警告和试探,也许之后,这样的行动会越来越多。

漕邑大夫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城邑周围出现一股不受自己控制的势力,这侵犯了他的利益。即便国君前来询问,只要自己行事有礼有法可依,国君也不能太过苛责,这就是他的打算。

“既然诸君已经知道漕邑大夫故意借机生事,挑起争端的意图,我等却断没有再入其陷阱的道理,不如此事就此做罢吧,无论谁是谁非都不要再追究了。”有士人如此提议道,毕竟又没伤害到他们的切实利益。

公子辟疆端坐于主位一言不发,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原本卫乃大国,曹乃小国,在爵位上也是,卫侯曹伯,所以曹卫交通,诸侯往来,向来都是曹君对卫君执礼甚恭。但如今一切情势都反过来了,曹君抱紧齐侯大腿耀武扬威,而卫君有国难回,居于曹地,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变化,也让两边的臣子各自变幻了态度,漕邑大夫都欺压到卫侯身上来了,卫国还要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是啊,漕邑忧我亦在情理之中,如今正该约束民众,不能再给他借口来驱赶我们了。再说此次我们各家说来也没多少损失,最多不过失了几个干活的农夫罢了,也算不得什么事。”又有卫国士人如此人附和道,算清得失,也觉得不算什么。

“那营中闹事的几百人怎么办,如此喧闹不停也不是办法”又有人提出这个隐患。

“反了他们,一切都是为了我卫国的利益,个人的些许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先好言相劝,不行,就派兵镇压。”说话这位大夫倒是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看样子倒也是领兵之人,此人乃是宁速大夫一系的大夫孙纥。

卫国的卿族中,孙家和宁家向来亲厚,毕竟两家同出自卫武公字惠孙之后。宁氏以邑为氏,而孙氏则以名为氏。自武公后,如今宁家传至宁速已是五世,而孙家至孙纥已是六世,所以私下里孙纥还得称呼宁速一声族叔。

于正端坐于席,听着议事厅中卫国士大夫们的一派妥协退让之声,甚至要反过来对付自己此番遭难的子民,实在有些听不下去,愤而起身,怒道:

“这话是何道理,我卫国民众何辜,先有漕邑之难,其冤尚不得彰,如今诸君不能为其做主,却反要受尔等责难镇压,如此御民之术,岂不令人心寒。”

于正这话说得是义愤填膺,但在旁人看来,却不正是因为你不安分守己,这才惹出了这般祸端嘛,如今在这逞什么威风。

“于正大夫何意,莫非真要为这些庶人而置我卫国社稷于不顾,往日你放纵那些家属喧闹之事,你当真以为无人知晓吗”

既然于正当庭如此不留情面,孙纥毕竟也是一国大夫的身份,岂会真的怕他,当即也在公子面前怼了回去。

上大夫宁速见二人如此,微微皱眉,却也未曾多言,心里埋怨于正不知分寸,也怨孙纥过于计较。

于正却也毫不退缩,反讥道:“君生的倒是体貌雄壮,看来也是领兵之人,奈何只知内斗而怯于外战。诸君如今如此惧战,而那狄人凶残十倍不止,它日又可敢领兵从狄人手中收回故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80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