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章:朝堂暗涌(四)造纸风波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主君,你说的这图表之法”

于正犹自想得出神,计察等了好一会儿见他久久没有下文,终究是安耐不住地出言提醒自家主君。

“哦,子肃啊,这事先不急,日后我有空再教你,现在却有一事,需要你立马着手去办。”

“刚教的好好地,怎么又不急了”

春秋时代,每一份知识都可说是十分宝贵,计察内心自是十分渴望这份学问的。他也希望自己学会之后,这些知识作为他家的家学世代传承下去,这也算是他对家族的贡献了。

不过碍于君臣身份,计察只能暂时忍耐了心中的那份热切,认真回复道:“但凭主君吩咐。”

于是,于正欣喜地对着他细细交代了各项任务:

先是利用外围的众多难民们去山上收集造纸的原材料,

再由家眷营中剩余的劳力完成初步加工,分解成木片,

最后再由保密性更好的匠营完成最终的捣碎、打浆、制纸工作。

“主君,这又是一笔不少的钱粮支出,如今营中”计察听闻需要动用这么多人力,却是心中一紧。

于正却立马出言打断他道:“快去操办便是,此事正是为营中赚取钱粮之法。若此事能成,吾等日后军费无忧矣。”

“哦,也是那日得梦中祖宗所授。”于正怕计察因心疼钱粮耽误了事情,却是又搬出了祖宗所授的借口。又言道:

“此事办好,我便将那统计与图表之法正式教授于你,且允许你传授子侄,作为你家的家学传承。”

于正毕竟也来此世这么长时间了,家臣们心中的想法逐渐也能猜出一二。

“谢主公恩德。”计察闻言,当即下拜行了大礼。

有着计察的全力运作,造纸之事却是进行地非常顺利。

为了换取粮食,大量原材料被难民源源不断地送来,各个流程也都设立了专职的监督负责之人。

不过几日时间,匠营之中便产出了几十张大纸,经过裁切后,足以装订成十几本书册。

虽然只是最粗糙的纸张,成色也是发黄,但比之竹简书还是轻薄方便了许多,无疑还是跨时代的产品。

计察见了成品,更是兴奋地喊道:“纸张此物书写方便,又这般轻薄,商人们见了必定大喜,此物定能畅销各国。”

然而,还没等众人高兴太久,一件麻烦事却找上门来。

“何人在营外喧哗”

于正把造纸当做了目下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各处环节也是时常巡视,以便对众人的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改进。这一日,当他巡视碎料的家属营时,听到外面传来人群的喧哗之声。

“所为何事,且让他们进来吧。”于正心下好奇,莫非是营中有人克扣了钱粮,导致难民们不满

喧哗的人群鱼贯而入,一进来便跪倒在了于正面前,哭嚎了起来:“大夫救命,我家当家的被曹人抓了”

于正细细询问了一番,这才知道,原来被抓的这些人都是替于正上山伐木、采集造纸原料的青壮。如今却是都被漕邑大夫派兵抓了,而且还要入罪贬为罪奴。

家属们无法,只得找上门来,想要请有头有脸的于正大夫出面帮他们讨要家中的男人。

于正好生安抚了众人一番,又拨下不少粮草给他们应急,然后召集自己的几位家臣就此事展开了廷议。

计察就在旁边的匠营之中,西门吉、渠仰、元锐三人也都在军营中训练,所以不一会儿工夫,四人便齐齐来到了于正住所的议事厅内。

如今卫国君臣客居曹国的漕邑,与漕邑大夫发生了冲突,这并非小事。

“此事却是我等理亏了。”听闻整件事后,元锐在座位上对着众人言道。

“何处理亏”于正好奇发问,虽有前身的记忆,他也不知自己理亏何处。

“诸君可知山川专利之法”元锐言道。

见众人还是一副一脸茫然的样子,他只得细细将此事作了讲解。

原来早在两百年前周厉王执政之时,由于王室财政困难,于是厉王采用宠臣之策对“山林川泽”实行专利之法,不准国民随意进山林川泽谋生,必须高价购买许可证才能砍柴、打渔、采药。

另外,周厉王还宣布对所有赚钱的行业收归王室经营,比如铜铁盐糖酒等行业皆收归王室所有,王室实行垄断经营。

这就是专利和专营最早的由来了,特别是专营之法,后世王朝也多有效仿,对盐铁等物资一直实行垄断专营。

不过作为首倡者的厉王却是惹了众怒了,这种断人生计的恶法当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加上周厉王大肆搜捕反对者,国人们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国人”。

国人是最重要的兵源,失去他们的支持,厉王连像样的军队都组织不起来,于是只能逃离镐京到了彘地,并且之后再没能回去,病死于此。

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国人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则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代行天子职务,称为“共和行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

厉王虽死,专利和专营之法却上行下效保留了下来,不过民众疲弊,也收不了多少税收,因而此法也从未严格执行下去。更兼两百多年下来,连周朝最根本的井田制都开始面临崩溃了,更别说此法了。因而久而久之许多人却是忘了此事,只在一些重要矿产的开采上还实行着专利法,对于鱼猎和砍柴伐木等却是不大行此法。

此时漕邑大夫重提此法,他做为漕邑封君,山川之主,却也算是有法可依的,这才有了掳掠卫民的借口。所以若真严格按法来说,卫国遗民想要入山伐木,确实是需要经过漕邑大夫同意,购买专利才行,不然就算是盗窃他的私有财产。

“好啊,没想到我发明牙刷、纸张还没地方可以去申请专利呢,倒是被这漕邑大夫利用专利法给坑了一把。”于正心里吐槽着。

但恶法毕竟也是法,乃是曾经的天子所定,这倒给了漕邑大夫足够的借口。

作者题外话:共和行政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78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