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75章:诸侯之路(二十四)单骑快马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请公子降罪,此番确实是我等轻敌了,不想黑山军不以战车为先,却别出心裁地发展出了这样一支单骑快马的军伍。

这些快马的马蹄上都钉上了铁制的马掌一物,比之我军常用的皮布等物能更好地保护马匹的马掌,也更耐磨损。所以敌人才能这般横行无忌,不惜马力地到处奔袭,却又战之即走,根本不与我军缠斗。

而等我们的战车套上马缰、车器准备出战时,敌人便已经遁走了,使我军根本追之不及,真是可恶至极。”

郑军的前军统帅高胜,正于中军帐中向着公子元请罪,因为一时疏忽,导致前军军粮被劫,又几番被黑山军袭扰,致使有数百伤亡。而前军所获却甚少,只有几具敌人和战马的尸体,可谓是无甚战果。

“高大夫快快请起,此事非是君统兵不利,实是我军情报的疏失。只知黑山军有一支铁甲军,无论攻城还是作战皆十分犀利,不想竟还有一支单骑快马的军伍,如此来去如风。

莫说是你,便是我的中军也已领教过了此军的威力,人数虽不多只有千余人,却也大大迟滞了我军的行进速度。”

公子元立马扶起了前来请罪的高胜大夫,高氏在郑国虽不是国族,但在郑国也是根基深厚,公子元不愿得罪了高氏一族。

春秋之时的高氏主要有两支,一支在郑国,一支在齐国。

郑国的这支源起于商代的高国,跟上古高阳氏有关,高阳氏,即颛顼zhuanxu,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封于高阳而得名。

“高”的甲骨文跟“京”较为类似,即为瞭望台,外形为一座高高耸起尖顶多层的塔楼式建筑物。所以高国在商代是商王朝西南的军事据点,起到镇守商王畿田猎区的防御作用。

春秋时,高国同样已经被周朝所灭亡,高邑归为郑地,却仍由高氏治理。并且因为高氏的军事修养颇高,一度还得到过郑君的重用,比如郑国的大夫高渠弥便出自郑国高氏。

公元前707年,周郑交恶,发生了繻葛之战。高渠弥以中军奉郑庄公,用鱼丽之阵打败了周王室,所以之后便被正式任命为卿。之后高氏一度还操弄过郑国君位的废立,成为郑国首屈一指的权臣。

那首清人诗中统率清人戍卒不战而溃的大夫高克,同样出自于郑国高氏,后来因此事而投奔了陈国,高氏深以为耻。

因而此次,高氏主动向郑君请缨,派出得意子弟高胜统兵出战,其中也有洗刷家门耻辱,重新赢取国君信任的意思。

而另一支齐国高氏,出自齐国的上卿高傒。

吕尚公吕赤,有个儿子名字就叫吕高,被封在因高夷居住过而得名的高邑今山东禹城县,故被称作“公子高”。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敬仲,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

高傒先是迎立齐桓公有功,后与管仲纠合诸侯结盟亦有功。桓公为奖赏他,便赐傒以祖父的字为氏,食采邑于卢地。

“分氏”可是巨大的荣耀,只有功勋卓著之人才有如此待遇,从此高傒的后人便以“高”为氏。

高傒也被后世称为高姓始祖,其实细究起来,高阳氏所衍生出的高氏历史要更加久远。

因高傒封地之卢,所以一部分高傒的卢地后人也以卢为氏,所以卢氏乃是高氏的分支。高傒是“高”和“卢”共同得姓始祖。

高胜出自名门望族,更有“鱼丽阵”这样的传世名阵,所以公子元便以其为前军统帅,率领五千军伍先行,谁想未见什么战果便先折损了数百人,多少另公子元有些失望。

不过公子元不想得罪高氏,所以此时倒也没必要刁难他,立马起身扶起了请罪的高胜。正好沿途各邑又补充了四千余的军势,于是他又拨出两千交由高胜统带,惹得高胜感激涕零。

请罪之事告一段落后,二人便又商量起军略来。

二人一致认为,虽然黑山军的“单骑快马”的确恼人,但也不是没有破解的办法,只要大军稳扎稳打,军中做好防备,如此虽然行进速度会被拖慢许多,但是倒也能很好抵御“单骑快马”的突袭。

郑军所谓的“单骑快马”,其实就是于正在黑山军中组建的“轻骑兵”队伍。黑山铁的产量出现富余后,给马匹生产“铁马掌”一事便被工备司的左林提上了日程,开始了批量化生产。

于正更是拜托弘毅大夫的家臣九方皋,去北面的晋国和戎狄部落中采购了一大批的北地良马用作军马。

九方皋也不负众望,不仅为于正带来了上千匹上好的良马,更是为于正招募到了数百的北地勇士,这却是给了于正意外之喜。

此时在晋国的武力压迫下,周边的戎狄部落要么被灭,要么迁离故土,所以倒也有许多生计无着的戎狄勇士不得不另谋生路。

而戎狄部落间泾渭分明,即便去投靠别的部落,也只能是作为仆役炮灰,生活清苦不说,性命也得不到保障。所以九方皋一招揽,与他们说了中原的好日子以及黑山之富,这些散落的戎狄勇士便心动了,给谁卖命不是卖啊,关键是得吃饱穿暖。

至于九方皋为什么不给自家的主君弘毅大夫招募这些勇士,那是因为弘毅大夫跟此时一般的士大夫们一样,主要注重的是车战,而戎狄并不擅长驾车作战。而于正所要组建的这一支“单骑快马”的队伍,正符合这些人的用武之地。

当然,这数戎狄人毕竟是异族,也不懂华夏的礼数和规矩,为了避免他们生事,于正却是把他们放在远离几座城邑的乡下偏远之地训练的。

而前期的训练也主要是训练他们听话、服从命令为主,为此他还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军法,在有几十名不听教导的戎狄殒命于军法之下后,才让这支队伍逐渐成型,知道了军令如山。

之后,这数百戎狄健儿中又加入了黑山军中选拔出来的善于骑马的士卒,组成了一支一千二百余人的轻骑兵队伍,由左濮所统带。

另外,毕竟九方皋所亲自招募的,出力极多,所以轻骑兵训练之时,他也时常前来观摩,甚至亲自上阵参与教练。久而久之,他在此营所待的时间也是越来越长,甚至有时连弘毅大夫每月的“听朔”之会也会忘记。

如此,弘毅大夫也知他心不在此了,心中骂了几句“戎狄儿果无忠诚信义”之后,便也同意了他的辞去之请。

果然,不久之后,他便正式出仕了于正。

于正为其赐爵士之时道:汝虽有买马和招兵之功,但这事是发生在你出仕我之前的,为此我已对弘毅大夫和你做了钱财的补偿,所以此功不能计入功勋。

故而如今我只能给你“下士”爵位,在我这下士是不能参与日常会议的,不知汝可愿意。

“愿意,愿意,臣下拜见新主君。”

什么“新主君”啊,这话说出来让人见笑,不过于正总算得了一有些名声之人的效忠,却是根本不计较这些。

而九方皋也是心满意足,虽然只是个最基础的下士,但也算了了他心中所愿,至少和戎狄兄弟们一起训练,他人是快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77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