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23章:齐楚纷争(二)先朝霸主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郑国面临楚国连番侵伐,民生凋敝,武备不足,朝堂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大夫孔叔的意见便是求援于齐,绝不屈服于蛮夷般的楚国,齐强而楚弱,齐国又代表着化而楚是蛮夷,岂能弃华夏而从蛮夷;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齐国远而楚国近,齐国即便能救得一回两回,不见得能救得三回四回,与楚何解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于是这些时日,郑国朝堂几乎吵成了一锅粥,两派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于正只能让人继续严密监视郑国朝堂的动向,一有情况就来快速回报。

同时,他手下的军队配合着弘毅大夫、公子康两家也参与了攻打中牟邑的战斗。但因为他存了保留实力以便去郑国捡漏的心思,所以不肯再出全力,反而是让手下部队轮休起来。

半月之后,中牟之役总算落下帷幕,以黑山联军的胜利夺城而告终,而郑国的朝堂此时也渐渐分出了结果。

中牟邑是大邑,人口众多,三家按各自出力程度几乎平分了人口,每家都可分得近四万的人口,而中牟邑则交由弘毅大夫的势力占领。

作为交换,更南方的百泉邑和共邑则交由于正的势力占领,而公子康则占领临虑邑附近的一处小邑。如此,各家的地盘和人口都有所扩大,黑山联军正式崛起为黄河北岸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于正得到西门吉派出的信使回报,已经知道百泉邑早已被攻下,而共邑还在狄人手中誓死顽抗。闻讯,他倒是并不担心,反倒觉得这共邑早晚是他的囊中之物。

狄人失去了中牟邑后,朝歌、共邑的留吁狄便几乎被切断了同安阳、邯郸方向部族联系的通道,外无援军,他们的形式自是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所以于正对共邑被黑山军攻陷似乎很有信心,更何况连番战斗,黑山军也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

而朝歌邑方面,因为其曾是卫国的故都,其地位对卫国非常重要,三家商量后,最终还是决定将此城的收复工作交给卫国的大军,由卫君姬申亲自率军收复,甚至再次还都比较好。

一来,若是黑山联军贸然去收复此地,难免引起卫国朝堂的忌惮,甚至打破现在这种还算平和的合作关系。

二来,朝歌城作为殷商的故都以及卫国建国以来的首都,其城池高耸防卫森严,要拿下此城必然是一番苦战。三家此次也有不少伤亡,对于收获已然满足,因而皆无意愿再去朝歌苦战。

于是,于正率先开拔,带着军队往共邑进发。只要拿下了百泉邑、共邑两地,于正南下郑国就彻底打开了门户,所以他对此地是势在必得。

一路上,各国的情报仍通过情报司的运作不断汇总到于正的案前,让他对天下大势有着更清晰的了解。

最近还真发生了几件国际大事:

一是南方的徐国出兵讨伐了舒国,历史上谓之“徐人取舒”。

舒国,偃姓,大致在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从舒城县到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古称舒县一带。后世舒姓的始祖国。

徐国,嬴姓,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

曾经,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也参加过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攻打周朝更是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称“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封他的子孙为徐子降侯爵为子爵,继续统治徐国。

舒国和徐国本来相隔数百里远,一直安然无事,然而因为最近舒国与楚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徐国正积极向中原诸夏倚靠,所以此次徐国对舒国的军事行动基本上算是替中原诸国伐舒。

舒国本就内部不团结,此次徐国的军事行动倒是进行地非常顺利,舒国一方大败亏输。

徐国占领舒国后,因为难以控制离自己数百里的舒地,所以利用舒国内部各家的矛盾,分立了舒鲍国、舒龙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龚国等小国,称之群舒,实际差不多是一个国家,但结合得比较松散。

除了徐人取舒外,还有一件关于齐国的大事。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因为楚国伐郑,所以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阳谷会见,再次谋划伐楚之事。

阳谷这次盟会上,齐桓公身着礼服、头戴礼帽、插着笏板接受诸侯的朝拜,使得诸侯们终于了解他的真正志向。周室已衰,霸主当兴,从此诸侯先朝霸主,再朝天子。“阳谷之会,桓公委端缙笏而朝诸侯。诸侯皆谕乎桓公之志。”

情报司的这情报还是从鲁国传来的,鲁国本来是没有参加此次阳谷之会,齐国便特意派人前来鲁国寻盟。迫于压力,公子友便到齐国参加了盟会,言说了鲁国愿意跟随齐国的意思。

郑国国内闻听此消息后,孔叔一方是彻底得势了,纷纷劝说国君说:“齐国既然已经同意讨伐楚国援助我们,此时求和楚国怕是会彻底得罪齐国,弃盟不详。”

郑君这才放弃了求和楚国的想法,再一次选择站在了中原诸侯的这一方。于是,感觉自己被戏弄了的楚国,先一步率领大军第三次讨伐郑国,欲要让它屈服。

而齐国因为要集合各诸侯国的军队,齐郑的位置也远,所以支援得难免要晚上一些,还得郑国的军队先抵挡一阵。

这时,郑国国内的亲楚派们又抱怨起来了,言说齐国这是要让郑国变成邢、卫两国一样,大损实力后再出兵相救。

原来,齐国虽然有着“迁邢存卫”的大功,但在有心人眼里,齐国是故意救援不及,导致东方的两个大国邢卫相继实力大损,东方诸国便只能以齐为尊。

因而郑国也担心齐国会有这方面的心思,国内难免有了些异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0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