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28章:齐楚纷争(七)召陵之盟

书名:春秋最强野心家 作者:安妥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7

管仲引经据典,更是沿用历史侃侃而谈道:

“从前召康公任命我们的先君齐太公时说:齐国是诸侯的伯长,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周王室。还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

楚国不进贡王室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等为此而来问罪。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也是楚国的失职,我等也特地前来查问此事。”

管仲言下之意,便是要把周昭王落入汉水淹死之事往楚国身上泼脏水了,这屈完如何能忍。语气同样带着几分怒意回答道:

“周天子的贡品没有交纳,可以算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可以恢复朝贡。至于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之事,还是请你亲自到汉水边去问一问吧”

让管仲自己去问周昭王的鬼魂去,这话可算说道有些无赖了。

于是两方自是不欢而散,屈完毕竟是贵族大夫,又是楚国来使,齐侯和管仲虽然生气,但是也还遵守着贵族的体面,没有伤害他,只是把他驱逐出营,让他通知楚君,两军摆开阵势来好好战上一场。

楚蛮就是楚蛮,说话毫不留情。后世两湖人民那种吓不怕、压不倒、打不死、不服输的精神或许便有所渊源。据说时至今日,湖北人说话,在遇到不服气或不甘心之时,还是会说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不服周”这个词,或许便是来源于此。

既然谈判无疾而终,说不得最后还得战场上见真章。然而楚人狡猾,却是连诸侯间的战争礼仪也不遵守,并不愿跟诸侯联军摆开阵势交战,只是不时派出山民骚扰。

齐侯见此更是鄙夷楚国,楚国好歹是周王朝的正式分封之国,怎么一点诸侯间的礼仪也不讲。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到周成王之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所以楚国是周王朝的正统子爵之国,如今因为跟蛮夷相处久了,彻底化为了蛮夷的习俗,连堂堂正正对着的战争礼仪都不讲了,自然为诸侯们所不齿。

因楚军避战,没奈何,诸侯联军只能拔营而走,继续向着楚国国都进发,总不能楚君连国都都不要了吧,毕竟齐国也有不能不战的理由。

楚国三代君王连灭周边数十国,势力范围已经推进到了郑国的边境,离着周王畿洛邑也不过二百余里的距离了。若是郑国失守,楚国就能直逼天子脚下,当年周昭王伐楚掠金之事,或许会反向上演,变成楚王伐周夺鼎,这是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齐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不能保卫周王室,那么谁还能相信齐国的“尊王攘夷”,这个旗号自然也就破产了,所以齐侯和管仲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诸侯大军一路开向楚国国都郢邑,而楚国则是收缩各邑的军队,将百姓和粮食都运走,只留给诸侯联军一座空荡荡的城邑。

因而一路上诸侯联军倒是没有遇到太过太激烈的抵抗,虽然看似推进地很顺利,但是大军之中毕竟多数是北人,推进到荆楚腹地后,军中有不少士卒因水土不服患上了痢疾,瘫倒在病榻之上下不了地,甚至为此丧失了性命。

齐军见过大海倒是不惧水,甚至因为周昭王故事,管仲择军也多习水性。但是在荆楚之地,便是有好水性也不成的,于正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他的卫军士兵也多数会水,毕竟卫国有黄河流经,濮水、淇水等水系也很发达,但是会水也无济于事。如今的荆楚之地远不如后世开发地那么完全,便如诸葛亮平南蛮时一样,到处是穷山恶水,山川河流间几乎日日升起烟瘴迷雾,另人大为头疼。

特别是如今正值春季之时,那烟瘴尤其浓烈,深入其中不仅容易迷失方向,待久了还容易生病。也只有待日头升高,阳光长久照射下才能驱散烟雾,继续行军。

如此,进军速度自然缓慢,更何况此地的蛇虫鼠蚁等毒物不断出没伤人。

齐军抓了当地的向导问询,向导也无计可施,只是言道:只有等到了夏季,日头变长了,温度变高了,如此大军行进才能方便一些。

这时候,十万大军因为深入楚国腹地,战线拉得太长,后方的补给状况也出现了问题。

宋国作为东道主已经大力征伐民夫为诸侯联军运粮,但是农夫们也同样面临烟瘴迷雾的问题,导致行进缓慢,不能及时跟上供应。

于是,只能从周边更近的陈国、江国、黄国运粮。但江、黄毕竟是小国,人口田地都不多,于是稍大些的陈国便承担了更大的粮秣输送压力。

至此,诸侯联军为就食方便,只能不进反退,退到了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一边等待补给,一边等待夏季的来临。至于军中士气,因为生病、缺粮等的影响,却是日渐低迷,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

管仲见此,忧心忡忡向着齐侯建议道:“国君,如今大军士气低迷,若是长此以往,恐怕不但不能取胜,反而要全军覆没在此。

为今之计,只能趁着军势尚存,与楚国讲和。如此,还能保留些颜面。”

见齐侯心中不甘,管仲又是苦劝良久,终于齐侯考虑到霸业永续,不能轻易在此折损了霸主的威名,于是也只能同意,但前提是楚国必须服软,他才有台阶可下。

于是,经过双方使者的往来沟通,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盟约渐渐出炉。

盟约当日,齐侯还要好面子、讲排场,他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侯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屈完口惠而实不至地点头应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

这却是给了齐侯一个台阶下,这也是双方提前商量好的。

齐侯又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见齐侯又要吹牛,屈完则微微反驳道: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我国,我国自然会听从。如果您非要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以把方城山当作城墙,以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眼见两方又要杠上了,管仲连忙出来打圆场,如此屈完总算代表楚国与诸侯们订立了新的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于正亲自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又有些虎头蛇尾的活动,对历史也多了些新的认识。

历史上,这次“召陵之盟”算是齐桓公的重大功绩之一,说他压服了强大的楚国。但实际上,齐桓公乃是见不能用强力屈楚,才只好在召陵与楚国讲和的。

你说这是齐侯的又一次胜利嘛,也算是的,毕竟楚国也算服软了。

但因为楚国实力几乎未损,所以它的野心自也没有被压制下去,于是,之后该扩张继续扩张,下一年楚国便吞并了弦国。而江黄两国因为此事的站位彻底得罪了楚国,没过几年也相继被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58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