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终结和开始(终章)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司马懿止不住又咳嗽了起来,他只觉头晕目眩,一跤跌倒在地上,此时杜袭带着侍卫进来,看到司马懿倒地,大惊失色,连忙上来想要将司马懿扶起。

司马懿摆摆手,然后伸手撑住地面,坐在地上慢慢将身子扶正,他背靠着营帐,过了好一会,一片漆黑的眼前才慢慢恢复光亮。

他缓缓扭头转向杜袭,看到对方正在张口说着什么,但司马懿的耳朵开始轰鸣起来,眼神也开始涣散,杜袭一见不好,连忙跑出去找医士去了。

司马懿艰难扭头,把目光转向呆呆站着的侍卫,看到对方手里端的木盘,盘子上面,是许仪面貌狰狞的首级。

司马懿突然心有灵犀,他想通了。

自己自始至终都对许仪极为厌恶,早就可以有无数借口将其杀掉了,但直到今天动手前,自己还是利用许仪做了一大堆给自己背锅的肮脏事情,就是因为对方实在是太好用了。

在曹丕的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许仪,岂不是一样的?

曹丕这么多疑的人,在其上位的为数不多的几年里,将能杀的人都杀了,又怎么会留着威胁最大的自己?

要么是曹丕担心他死后,自己夺取魏国大权,要么是曹丕不想折腾了,他搞死自己,即使曹植等曹氏族人夺权,魏国也一样会灭亡。

想曹丕这么有自毁倾向的人,想要魏国为他陪葬,也不是不可能吧?

当然,也许曹丕还有别的想法,自己已经不能向死人求证了,不过说来也会讽刺,自己聪明一世,处处提防,哪想到曹丕会用同归于尽的方式给自己下毒?

自己和曹丕真是各怀鬼胎,还以为熬死他后自己大权独揽,进退自如,结果证明自己还是太过自信了,活该如此啊。

偏偏讽刺的是,曹丕死了,自己也要死了,只要自己保持缄默,就能在史上留下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又有多少后人会知道,臣即使饱受信任,却仍私下背叛了君,妄图篡位夺权,君却只是因为无端的猜疑,就毒死了臣呢?

曹家父子,果然都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自己自始至终装的很好,完全没有出问题,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但在疯子眼里,自己这个正常人,又怎么会正常呢?

想明白了这些,司马懿忍不住惨笑起来,自己太过自信,以致有今日之下场,活该如此啊。

他眼前开始模糊,嘴角溢出血来,胸中充斥着不甘。

自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还要到天竺立国,为此自己连魏国和家人都抛弃了,就是想不再为任何人拘束的日子,但为什么自己会倒在这里

不甘心啊

等杜袭带着医士匆匆赶过来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停止了呼吸。

几名医士拼尽办法,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司马懿的尸体渐渐变得冰凉,确定司马懿已经死去后,在场众人皆是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

众人都看向杜袭,“军师,大将军去世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啊?”

啪的一声,端着木盘的侍卫在不安中手一松,将许仪头颅掉到了地上,头颅咕噜噜滚到了杜袭脚下,弹在杜袭腿上跳了两跳,在地上打了个转,方才停住。

杜袭低下头去,看着头颅空洞洞的双眼,忍不住骂了一声,一脚将许仪头颅踢飞出去。

“还能怎么办?”

“回成都!

陆逊赶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入城好几天了,这让陆逊多少有些郁闷,因为他紧赶慢赶,本以为自己能赶上攻城的,没想到却已经尘埃落定了。

这是因为诸葛亮和魏国使团经过了一番谈判后,成都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抵抗,便即大开城门投降了,整个过程中一个人都没死。

这也让成都成为自汉末天下大乱后几十年里,天下极少数没有经历过战火波及的大城,皆赖于刘焉魏国晋国三次攻打益州时,成都的次次和平投降,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可谓可喜可贺。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有多少隐情,就此埋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此时一辆马车正悄悄离开成都城,车里董昭微微探出头,看向身后的城池轮廓,心情极为复杂。

自己的任务,终于是结束了。

无论钟繇如何挑衅针对,他都隐忍下来,因为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钟繇等人。

董昭的目标,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便是司马懿。

司马懿下场如何,董昭也不能预知,但他该做的都做了,二十年的卧底,如今终于一切尘埃落定。

马车踏过泥泞的山道,往北进入茫茫山岭,董昭最初从冀州到幽州,从幽州到兖州,然后是司隶,荆州,益州,在天下兜兜转转走了一大圈,花了小半生的时间,最后终将返回起点,去见自己位最初效忠,也一直效忠的主公。

另一处城门,陆逊骑马入城,却见诸葛亮亲自过站在门口迎接自己,连忙下马上前,拜道:“逊见过丞相。”

“路有大雨,虽未失期,但还是没有赶上,望丞相恕罪。”

诸葛亮笑道:“都督这是哪里话,亮也没有想到陛下威望之甚,让魏国直接胆丧投降,实在是意外之喜。”

“免去攻城兵灾,也少了很多隐患,不然成都百姓有所伤亡,必然心有怨怼,也对晋国之后治理不利啊。”

陆逊道:“确实如此,魏国降表,已经发出去了?”

诸葛亮道:“还未,亮知道都督不日即到,所以等着都督共签表奏,和魏国降表一同送往蓟城。”

陆逊推辞道:“逊寸功未立,如何能和丞相共签?”

诸葛亮说道:“陛下命我等二人两路共击魏国,没有都督这一路,魏国便有退路负隅顽抗,同为晋国平定天下,又不是昔年高祖项羽灭秦之约,何分彼此?”

陆逊听后,心中微微一凛,当即道:“便依丞相。”

两人携手入城,陆逊看到成都城内虽然有兵士戒严,但百姓却神色平和,根本看不出像是大战刚结束的样子,忍不住赞道:“丞相入城后,做的很是周全啊。”

诸葛亮笑道:“其实很正常,因为他们都是最下层的百姓,要是守城,自然是要第一时间上城墙抵御,那时候就生死难料了。”

“有抵抗想法的倒是某些益州官员,他们在投降的时候,明显是心有不甘的。”

陆逊不解道:“益州官员不都是投降派吗?”

诸葛亮道:“人的想法,都是基于自身立场的,单纯派系划分,并不能准确判断出每个人态度来。”

“倾向于投降的益州派,都是郁郁不得志被迫守卫边关的,而想要顽抗的,往往是成都有大量产业和见不得光的事情的,大抵如此。”

陆逊道:“逊明白了,但按这么说,抵抗派应该是不想投降的,那为何?”

诸葛亮道:“因为司马懿抛弃了他们,所以曹氏宗族对益州派在内的外姓官员都失望了。”

“郭太后动用了曹氏的力量,控制了城门,她也知道夜长梦多,那所谓谈判的使团,甚至都没有谈什么条件,就让城门打开,引晋军入城了。”

“这也是个有头脑的,若是拖延一两日,让益州抵抗派反应过来,说不定成都就免不了战火了。”

陆逊听到后,忍不住摇头道:“原来如此,只不过本来我以为必然和司马懿有一场恶战,没想到对面却避战了,难道真如陛下猜测的,他要跑到天竺去?”

诸葛亮道:“我也猜不出来,不过他既然打通了大半蜀身毒道,那接下来我们便可以趁机往南中推了。”

“我可能还要在这里坐镇两年,把汉中的挖路机都调过来往南中修路。”

“至于我等的奏章和魏国降表,以及曹氏宗室的人,我想请都督亲自一起送往蓟城。”

“从成都沿着江水到下游江陵,然后走沿海水路,最多两个月,便能在秋天赶到蓟城了。”

陆逊知道这是军令,也是诸葛亮给自己的人情,当即领命答应。

数日后,陆逊带领船队,押送着数百名曹魏宗室之人从成都码头启程,一路往从长江走水路,中途到广陵换了蒸汽船,北上往蓟城而去。

一艘船上,原先的郭太后,如今的郭氏,正站在船舷边上,望着沿岸的景象发怔。

这些年来,她一直跟着曹魏颠沛流离,虽然生活没有受过苦,但记忆之中,还是停留在曹魏领地之中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记忆之中。

然而她跟着船队一路行来,却是看到了晋国境内,完全不同于魏国的景象。

沿江平整的道路,繁荣的码头,发出隆隆声的蒸汽船,遍布河流沟渠的水利设施,密布两岸作坊码头,都对郭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她心道自己之前真是坐井观天了,陛下去世前,会想到自己对抗的,是如此可怕的晋国吗?

脚步声传来,郭氏回头一看,却是看到曹植正扶着卞夫人散步,三人相见,都颇有些尴尬,最后还是卞夫人出声道:

“我虽然曾经对丕儿不满,但不得不承认,他看人的眼光确实很准。”

“你做的很好,为我曹氏一族免了灾祸,老身在此谢过了。”

郭氏见卞夫人要行谢礼,连忙上前扶助道:“阿母这是哪里话,如今一切都过去了。”

“就像那诸葛亮丞相说的,之后的天下,我们只需要安心度日就好。”

一声汽笛传来,三人同时看向江中,远处一支蒸汽船队正劈波斩浪,飞速行驶,数十只江豚在船队两旁追逐跳跃,远处看去,船队就像一条腾跃出水的巨龙,随时都会向天空飞去。

夏末秋将至,蓟城皇宫的院子里面,袁熙从甄宓手里接过几十粒种子,小心翼翼放入刨好的垄坑之中,大小乔和吕玲绮等女眷在一旁好奇围观。

种子扁圆呈黄色,虽然和后世有很大不同,但袁熙自然知道,这应该就是后世的玉米,但是没有经过改良杂交,产量绝不会高,而且这个季节能不能种植成功,还未可知。

这是夏侯渊出海两年后,到了北美地区,在沿海找到了一个农耕群落,用棉布和对面交换过来的种子。

彼时夏侯渊想要到了袁熙所说的南美,再一并带来,但船队之中,有一艘船不适合继续航行,夏侯渊思量之下,便让其带着种子按原路返回,走了半年多,终于是回到了朝鲜半岛,当地当即派了快船,将人和种子都送到了蓟城。

袁熙自然是极为高兴,虽然后世的种子是在东南亚种植培养了数百年才传入华夏的,如今直接拿来种,还不知道要优化多少代才能适合种植食用,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非常好的开头了。

不过之所以航海这么顺利,还有赖于此时袁熙派出的船队,是有蒸汽动力的,虽然只是紧急时才启用,但已经是比后世大航海师时代的船只先进得多,自然也更能应对风险了。

他正将土重新盖回坑里,那边步练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道:“陛下,漂渝邑那边码头来信了。”

袁熙直起腰,拿过信一看,知道是陆逊的船队带着魏国宗室,这两日便要到蓟城了。

他不禁笑道:“天下算是平定了。”

“前日的消息,司马懿病逝于大理,杜袭带着残余的魏军回到成都投降了。”

甄宓出声道:“那汉南呢?”

袁熙指向太阳,微笑着说道:“只要太阳在发光,月亮便不会在白天出现。”

“汉南的路,我们不用去管,只要走好自己的路,让这太阳的光和热,照到天下每一个人的身上就好。”

“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将会被人们记住,就像我和你们相遇的时候,你们最灿烂的芳华一刻,永远都在我心中一样。”

众女听了,皆是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声音传出宫墙,忙忙碌碌的蓟城的百姓们似乎心有所感,他们看向皇宫的方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悄悄生根发芽,滋长在他们心中。

只停顿了一瞬,他们继续低头劳作,他们播种,他们打铁,他们织布,他们雕琢,这无数的劳作声音汇聚在一起,传上天空,落入大地,给即将迎来收获季节的金黄原野,带去未来的希冀。

新的时代,到来了。

(全书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74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