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进军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相比雒阳,长安作为关中的核心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到关东交通便利,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四周则是群山环绕,可以用少量兵力就能把守住门户。

其正东方向与豫州之间有秦岭与中条山,东北方向与并州隔着湍急的黄河相望,正北方向有黄土高原,南面与四川间横卧着连绵的秦岭山脉,南北拱卫形成的狭窄的崤函通道,只要卡住关卡,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在当前这个时代,长安已经有过被攻破的先例,最早便是从南阳盆地去西北攻取武关,然后在关中平原消灭秦军主力的刘邦,这一战在后世,也是极为经典的范例。

除了刘邦,刘秀灭赤眉军也打下过长安,不过走的是东面雒阳通道,而对袁熙来说,后世可以验证的这条路的例子就更多了,不说东晋刘裕灭后秦,单单在唐朝,长安就七次易主,从安禄山到黄巢,抛去唐朝大乱,朝廷积弱的缘故,这些攻下长安的例子,无一不是从东面雒阳通道进军的。

而且除去雒阳通道,北面还有一条进军长安的路线,便是并州太原到长安之间的运城盆地,如果能渡过黄河,便能直达长安,而做到这一点的便是唐高祖李渊,其从太原打到长安,一战而建立唐朝。

袁熙有这么做珠玉在前,自然对攻取长安胸有成竹,这些年他一直在谋划布局,逐渐控制通向长安的关键通道,便是为当下做准备的。

而占据长安的魏国,这个时代虽然不知道唐朝的历史,但之前的时候,曹操还是敏锐察觉到了这条通道的威胁,所以当初他才让钟繇领重兵在怀城驻扎,和袁熙军相持,让其无法从并州通道轻易通过,钟繇也不负期望,足足挡了好几年,保证了司隶地区的安定。

但之后曹操军被袁熙用放血战术渐渐削弱,最后不得不抽离怀城驻军去打邺城之战豪赌,结果失败后不仅丢了邺城,也丢失了怀城这个重要关卡,让袁熙占据了夺取长安的关键通道。

最后剩下一条是凉州通道,但却是反面教材,西夏皇帝李元昊欲出奇兵破长安,结果十万大军被北宋全灭于今天的凉州镇原,这也是为什么袁熙虽然声势浩大攻打并州,但真正进军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雒阳方向。

如今袁熙和诸葛亮对着地图,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后,诸葛亮依据袁熙指定的大略,开始谋划行军的具体路线和要点,听得袁熙不住点头,感叹道:“孔明啊,这长安看似是灭魏的起点,但在有些时候,也最后也无法到达的终点了。”

诸葛亮一时未明其意,心道这是什么说法?

袁熙此时却是想到了后世诸葛亮五次北伐,其最后一次打到五丈原,离着长安只有二百多里,却突然病逝,给自己留下了一声叹息,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后世魏国对付蜀国的策略,就是将战线收缩到长安,拉长汉中的蜀军补给线,从后勤上拖死蜀国,从长安到汉中,看似距离只有六百里,但却都是极为险峻难走的秦岭山路,绝大部分路段牛马无用,只能靠双腿行军及补给后勤,这条线谁主动进攻,谁的后勤压力就大。

魏国可以拖,是因为魏国领地多,底蕴足,只占据益州的蜀国却不可以拖,于是诸葛亮只能被迫不断出兵,这便是战略上的劣势,无法用战术胜利弥补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这个形势,则是完全翻转过来,袁熙从三个方向对魏国施压,无形中也限制了魏国反击的用兵方向,其现在虽然并未完全退入益州,但已经和后世的蜀国之捉襟见肘不遑多让了。

袁熙见诸葛亮一头雾水,便笑着道:“长安虽然看上去不好打,但只要进了潼关,长安便失去了最大的屏障。”

“而攻打关卡,本就是我晋国所长,丞相想要什么军械补给,我都会全力保障。”

“眼下我们富了,就得有点财大气粗的做派,少死些人,总比多花些钱要强。”

诸葛亮肃然道:“亮知道主公所想,一定不会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

“对于如何打下长安,亮心里已经有了些计策。”

“打下潼关是没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长安,不过好在相比其他大城,其有一个巨大的弱点。”

袁熙饶有兴趣道:“丞相是说?”

诸葛亮道:“长安虽大,能布防的兵力也更多,甚至两倍于邺城。”

“但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其有着极长的城墙,很难均衡分兵布防,亮计算过,要抵御晋军单点突破的能力,魏军至少要在城墙上布防十五万人以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到时候只要晋军以机动性的攻城器械,针对防守薄弱点攻击破坏城墙,让曹军疲于奔命,最后其迟早会露出破绽。”

袁熙笑道:“丞相所说,深得我意。”

“这次我便坐镇雒阳,为丞相做好后勤便罢。”

诸葛亮微笑道:“陛下不御驾亲征了?”

袁熙笑道:“不了,丞相是百官之首,这是增加威望的好机会。”

诸葛亮突然很想问袁熙为何独独信任的是自己,而不是沮授或者陆逊,但他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君臣两人有时不需知无不言,恰恰相反,有时候不解释,反而是更能体现信任。

就像现在袁熙不说,诸葛亮便明白这事情并没有到需要说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己便专心做自己该做的的事情就好。

关于出兵时间,袁熙和诸葛亮却是有些分歧,袁熙认为应该等待来年开春,诸葛亮认为可以尝试先进攻下潼关,看看过年之前能不能打到长安城下,再相机而动。

袁熙忧虑道:“发兵征伐长安,怎么也要三万人以上,这也不是小数目,但要是入冬前打不下长安,兵士们便只能从城下过冬,这对于士气是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啊。”

“等来年开春,兵士们还有多少精神去打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诸葛亮点头道:“陛下的忧虑很有道理,亮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是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但后来亮思索过后,觉得事情未必会如此。”

随即诸葛亮解释起来,袁熙听了,失笑道:“丞相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

“就是不知道魏国那边会怎么做,要是司马懿那的话,应该能猜出丞相在想什么吧?”

诸葛亮出声道:“确实有这种可能,但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应该不会冒这个险。”

“因为他万一猜错了,魏国后路便没了,他素来明哲保身,怕是不会表态,而是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但求无过而已。”

晋国当即整备兵马,一个月后,诸葛亮挂帅,带张郃徐晃等将领,从雒阳发兵长安,不久之后,消息便传到了魏国。

此时荀攸病逝,领中军师的是辛毗,他收到急报后,头都大了,怎么晋国又在夏秋之交发兵?

平心而论,这个时间倒是天气凉爽,雨水也较少,适合行军作战,但和春季发兵有大半边时间窗口不同,这还有三个月不到就过冬了,晋军是有足够的信心打下长安吗?

更让辛毗不安的是,从探听到的情报来看,虽然晋国那边最初是诸葛亮挂帅,但其出兵不久,就将中军军权交给了张郃,诸葛亮本人则是从从水路南下,带军去江陵和魏延合兵去了!

这让辛毗心里慌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晋军的主攻向是荆州南阳,而不是长安?

但万一判断失误,长安才是晋军真正图谋的对象,反长安遇险,自己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于是辛毗紧急进宫去见曹丕,说自己无法判断晋军意图,曹丕听了,便即下令司马懿进宫。

彼时司马懿正在和张春华饮酒谈笑,听内侍前来传诏,连忙出去听内侍说了原委,便说道:“内官请先回,我今日在军营巡查,唯恐一身味道对陛下不敬,欲先洗漱熏香,随后就到。”

内侍走后,后堂张春华走了出来,说道:“夫君平日里面哪有熏香?”

司马懿道:“只是拖延时间,你把你上次买的香料点上,我要好好想想。”

张春华听了,便从箱匣里面翻找出香料点燃,“事情很麻烦?”

司马懿叹道:“岂止,一进宫陛下肯定会问,要是别人也就罢了,偏偏对面是诸葛亮。”

“我不清楚对方是不是把我料算在内,所以才很是纠结。”

“上次我被埋伏火攻,差点葬身谷底,只是天降大雨,我方能逃出生天,但好运气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我担心已经用光了。”

“下次对上诸葛亮,我没有能赢过对面的信心,尤其是这一次对面明牌走南阳通道,我要是猜错战败,即使战场上死不了,回来也要被问罪。”

张春华听了,眉头微皱,“夫君一定要打,为什么不能个急流勇退?”

司马懿听了,叹息道:“退字之前,有个勇字。”

“我现在确实没有这个勇气,因为后退之后的结局,有可能更加凄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