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托付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曹操想到自己这两个儿子,心内越发烦躁,不管曹植曹丕将来成就如何,即使他们能成长起来,但对眼前的局势来说,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小了,曹营现在需要的是能马上主事的!

曹操因为年轻时候专心仕途,所以子嗣并不兴旺,能有曹昂这一个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的儿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本以为将其带在身边很安全,没想到宛城一战,曹昂曹安民战死,曹操也差点身死,可谓是曹操争夺天下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曹操每每想起,就恨不得杀袁熙而后快,当然,曹操知道袁熙对于自己也是一样,自己覆灭了袁氏,害死了袁绍,袁熙也想着彻底击败自己报仇雪恨吧?

曹氏未来会不会失败,亦未可知,曹操不敢输,也输不起,他只能强打十二分精神,和袁熙斗下去,直到分出胜负的一天。

然而现在看起来,他的身体快要先支撑不住了,曹操不敢想象自己死后,曹氏如何对付袁熙这种对手,加上刘备和其他曹氏仇敌,所以现在自己不能倒下,也决不能倒下!

他开始书写一份份密令,调遣冀州兖州豫州司隶的兵力,既然凶虎来年想要图谋自己,那自己便提前做好应对,必要时会先下手为强!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深秋堪尽,冬日将至,天下战事稀少,渐渐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期。

袁熙这边,正在蓟城外面的军营里面,巡视赵云等人练兵。

眼前这批新兵,是高顺在并州招收训练的,成分颇为复杂,汉人,匈奴,鲜卑,羌人都有。

因为气候恶劣,幽并民风彪悍,养成了崇尚武力的习气,在北地这种胡汉杂居,食物有限的条件下,想要生存下去,只有比别人更强,才能争取到活下去的更好的机会。

幽并士兵从小便是从这种环境下长大,也导致他们天生就比中原和江东兵能打,当然后世江南也有这种例子,便是戚继光招收的义乌兵,因为当地穷困,村民天天械斗,极为死硬,所以战斗起来也是悍不畏死。

在乱世之中,安逸富裕的地方,是产生不出战力高的士兵的,这也是为什么徐州荆州这些地方,能拿出手的强兵很少,能打的兵大部分都是出身于贫困百姓和盗贼,江东也是依靠山越地区的丹阳兵撑门面。

而袁熙势力这边,幽州天生便是个极好的士兵产地,但这几年来,随着幽州整体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副作用。

幽州核心地区的百姓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从事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的人大大增多,他们依靠幽州发达工具技术改良带来的红利,只要努力干活,就足够能养活一家人。

而先前的诸侯征伐时,平民百姓想要独力养活一家人,只有从军卖命才能达到,如今能在稳定安群的环境下,就能赚取差不多的生活费用,那还为什么要从军?

于是幽州兵的数目,随着生活改善而逐年减少,袁熙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所以也并没有刻意去阻止或改变这种现象。

他的应对之策,一是相应提高兵士俸禄,另一方面,就是从边地贫瘠之处,寻找合适的兵员。

毕竟乱世不缺想要投戎从军,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底层百姓,袁熙占据了并州后,这两年便以并州兵为主体,招纳新兵。

并州兵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因为并州长期处于各族冲突的中心,兵士们都桀骜不驯,极为难管,对此袁熙想出的办法,便是逐级练兵。

坐镇并州的高顺在征兵后,先用陷阵营兵士的手段训练新兵,打磨其锐气半年后,便让其再到蓟城轮训。

蓟城这边训练新兵们的是沮授赵云等人,他们的手段虽然比高顺柔和一些,但训练的重心,便从训练武力转到教化上。

教化包括知识文字和劳动,前者是让兵士具备基本的战术素质,训练出来的兵士,都要做到理解上面传达下来的命令和作战意图,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都至少具备伍长甚至什长以上的素质,而不是傻乎乎只知道执行命令的大头兵。

这样的做法,虽然时间金钱花费很大,但是好处也非常多。

一是能够在队伍遭遇硬仗,损失加大,什伍长战死的时候,还有其他人能够顶上。

二是临时征发兵员,扩充兵士数目时候,也有足够的下级军官去带领新兵执行命令,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扔在战场上,让新兵自生自灭不说,往往还会起到负面作用。

所以袁熙的兵士看着不多,却能够应对很多突发情况,就像上次击败孙权的合肥之战,袁熙收编了上万投降的江东山越兵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整编,之后再防守被曹军攻打的寿春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知识教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教化,让兵士参与和当地百姓的劳动,同吃同住。

最开始袁熙推广这套做法的时候,麾下很多将领也是不理解,但如此推行了两年后,将领们慢慢发现了其中奥妙。

袁熙军的这些兵士,绝大部分出身于下层劳苦百姓,这样的人太平时节还好,但乱世若是不加引导,为了生存便会突破底线,做出伤害其他底层百姓的事情来。

他们可以成为流民,也能成为盗匪,他们可以成为起义解救他人,但会为缺少军粮劫掠残杀百姓。

这股力量,若是不好好约束,便会反噬,而袁熙的做法,便是让他们意识到战争的意义不止在于胜利,还在于保护。

军法固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最朴素,发自天性的阶级感情,即他们和百姓一同耕种,彼此相帮,乃至相互理解。

这种做法,看上去没有直接的好处,但是袁熙手下的将领清晰的感觉到,自己手下这些士兵,在打下一地后,要求屠城的呼声大幅度减少。

要知道在这個时代,下城不屠反而是少见的,毕竟兵士就指望屠城抢掠妇女财货了,若让他们止息这种念头,只有给他们更大的好处才行,不然就很有可能像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一样,时刻都处于暴动的边缘。

而增加的兵士俸禄,显然没有屠城收益高,之所以打了这么多年仗,兵士们还能保持相对理智的状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劳动教化的功劳。

如今袁熙在校场高台上,台下的赵云骑在马上,手提木枪,带领骑兵纵横驰骋,木枪所到之处,另外一方的骑兵纷纷落马。

赵云用的虽然是木枪,而且众人都穿了甲胄,但还是挡不住赵云冲阵,作为对手的阎柔虽然善于骑射,但近身搏杀却比赵云差了不少,所以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落败。

袁熙身边坐着的是太史慈,他身子半歪在木椅上,身上披着皮裘,虽然此时天气并不太冷,但太史慈如今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是不敢受凉,不然就是一场大病。

其实早在上次合肥之战时,太史慈的身体就已经不行了,平时行走坐卧都很费力,一身武力剩不下三成,能阵斩韩当,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了。

自此之后,太史慈就彻底退出主将之位,在江淮水军之中专职练兵。

而这次太史慈亲自来蓟城,却是向袁熙亲自告老的。

袁熙明白,对于太史慈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做出这种决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也正因为太史慈有此自尊,才不愿意在军中继续白吃俸禄。

太史慈的身边,是其独子太史享,几年前还留着鼻涕的小屁孩,如今却已经是十岁的少年,身形长高,已经有其父几分风采了。

然而太史慈却说其没有武学天分,并没有让其学武,而是让其专精于读书,袁熙先前考较过几次问题,发现太史享倒是答的有模有样。

袁熙通过眼角的余光,看到太史慈盯着台下的赵云,其搭在木椅把手的手指微微颤动,一开始以为是太史慈畏寒,随即发现其手指节奏,和赵云出枪的时机极为吻合,才醒悟太史慈这是在模拟和赵云交手的招数。

袁熙心里暗叹一声,曾经能和孙策平分秋色,如今却只能躺着看同侪演武,太史慈的心中,一定也有很多不甘吧?

太史慈感受到了袁熙的目光,便侧过头来,对袁熙说道:“慈前日去温侯和德州的墓前拜祭了。”

“两人都曾名震北地,却双双殁于战阵,然死后做了邻居,让慈很是羡慕。”

“本来慈想死后,葬在同处,九泉之下也许能和两位把酒言欢,奈何家中老母执意要慈回家乡祖地,便只能听从,之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主公了。”

袁熙心里有些难受,安慰道:“子义将养身体,将来日子还长得很。”

太史慈哈哈一笑,“承蒙主公吉言。”

他话锋一转,“慈这个不成气的儿子,跟着我也是无用,且慈敌人不少,还望主公给他安排个看门的活计,安稳度过此生,慈便感激不尽了。”

袁熙沉声道:“子义放心,这孩子是有文才的,我会让他陪着叡儿读书。”

太史慈眼中闪过一丝释然之色,对太史享喝道:“还不赶紧跪谢主公!”

太史享老老实实上来拜了,袁熙将其拉起来,对太史慈道:“子义好好将养身体,我还想让子义看看,我们一起开创的太平盛世呢。”

太史慈沉声道:“无论生死,慈都会看着,也永远记得在主公麾下的日子。”

两人都沉默了,一时间天地之间,只有校场的马儿嘶鸣声,伴随着天上吹来的风声,远远传向四方,竟隐隐有了些悲凉雄壮之感。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6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