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封王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袁熙听了诸葛亮的话,也是出声道:“我也拿不准,柯比能防范很严,检事府的探子很难混入鲜卑王帐,所以那边的情报一直不多。”

“柯比能将反对自己的那些部族送掉之后,可以说是轻装上阵,威胁更大了。”

“要真是单纯鲜卑硬碰硬,我倒是也有几分底气,但现在魏国一时半会很难灭亡,那这边用兵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思来想去,决定采用外交手段撑过这段时期,起码能把魏国逼得不敢主动进攻。”

诸葛亮说道:“听说主公派人去高句丽谈判,让其并入晋国,还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袁熙点头道:“高句丽和三韩还不一样,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七国人,所以传统和文字都一直和华夏相似。”

“真正属于半岛的土著,是已经被田豫平定的三韩地区,如今经过田豫这三年的开疆拓土,恩威并施,已经基本平定,纳入了晋国版图,高句丽已经被三面包围,也是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这几年我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派人探听高句丽的情况,其内部现在分为几个派系,有的主张保持高句丽,有的支持并入晋国,有的则是建议和鲜卑联合。”

“如今随着三韩平定,塌顿重掌乌桓,鲜卑被击退,高句丽其他两种声音弱了下去,当然,这里面公孙家族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一直在按我的要求给高句丽边境施压,而且公孙家族和高句丽有着相当深的仇怨,若是我继续支持公孙家族的话,高句丽也怕将来下场不好。”

“所以随着去岁鲜卑被打退,田豫在高句丽边境陈兵,高句丽内部终于是开始松动,私下来找我谈判了。”

“他们其中很多人想法很简单,高句丽这块地方可比中原差远了,比之幽州也远远不如,很多人宁愿做个世代闲散贵族,也不想日日夜夜为了争夺地盘打仗了。”

诸葛亮听了,微笑道:“而主公抓住这个时机,给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没错,”袁熙笑道:“他们其实要的并不多,比中原士族容易满足多了。”

“他们要的是家族融入华夏正统,不再被视为蛮夷,这里面有很多并不是金钱的问题,单单就是个名号问题,以我现在实力和地位,已经具备了满足他们的能力。”

诸葛亮沉声道:“称帝。”

“没错,”袁熙出声道:“高句丽的投降意愿,是我想称帝的迫切因素,毕竟几十万人生命陨落的大战,能用一个封号解决,实在是太划算不过了。”

诸葛亮道:“但因为主公将掾属都分布在各地,如今邺城之中的官员还不到一半,若主公称帝他们来不及赶到,只怕声势会受到影响啊。”

袁熙出声道:“不管那么多了,高句丽等着这个名号,越早归顺,北边变数越少。”

诸葛亮道:“主公给了什么条件,这么有把握他们一定能接受?”

袁熙出声道:“封王。”

诸葛亮惊讶道:“异姓王?”

袁熙道:“没错。”

“不仅高句丽封王,糜国,公孙家族,我都可以封王。”

“甚至在曹县的曹昂,我都可以封王,他一县之地,封了王又如何?”

诸葛亮出声道:“主公不怕重蹈七国之乱的故事?”

袁熙出声道:“要说一点也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但异性王的反乱,也不一定是必然的,我倒是有对付异性王的办法。”

““像诸王也要接受政绩考核,犯律者削爵这种举措初期很是敏感,可以放一放,但其他手段也是有的。”

“比如后代子孙分家,也要分出相应的一份领地,长此以往,异姓王领地越来越少,自然不会形成威胁了。”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构想,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我相信既然指出大方向了,后代应该能解决剩下的问题,后人要是不如前人,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诸葛亮听了,点头道:“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主公真要封王,有些人未必敢接受吧?”

袁熙笑道:“没错,就看他们的胆量了,他们敢接,自然也要做相应的事情,天下没有可没有免费的饭。”

“我会想办法将诸王封地控制在一个能让他们接受的线上,至于想要到中原定居的高句丽等官员士族,只要以一定比例交换土地,我也可以准许,他们的土地便重做公田驻军,这样也能削弱不少当地势力。”

“这其中的分寸,就麻烦军师把握了。”

诸葛亮苦笑,这可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啊,岂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袁熙又道:“如今司马懿已经出兵,前线暂时保持均势就好,我也不打算拖太久,准备几日,先把诏令发了,半个月后大典,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高句丽乌桓那边,先给他们封号,至于接不接受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要是来得及赶过来,愿意过来的都可以过来。”

诸葛亮答应下来,心道自己这位主公,真是说干就干,丝毫不拖泥带水啊。

当日邺城之内,便传出了袁熙将要称帝的消息,同时传令各州官员留在本地主持政务,无需到邺城观礼,事后听候任命调遣。

这消息一出,邺城顿时忙乱起来,本来邺城就准备整军发兵,官员将领都在忙碌,如今一来就更是连轴转了。

杨修和祢衡被安排了草拟诏书的工作,两人挑灯熬夜,逐字逐句斟酌用词,到了三更两人都已经困倦不堪,杨修命人打上水来洗了把脸,又和祢衡商讨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大功告成。

两人望着窗外隐隐发白,都是是如释重负,杨修命人端上酒来,和祢衡对饮起来,苦笑道:“我从出生到现在,就属跟着大王这一年里面最累,做的事情几乎是以前几十年的总和。”

“咱们这位大王从来不会停下脚步,仿佛被什么追赶着一样。”

祢衡狠狠灌了一大口酒,悻悻道:“我看不是什么在追他,而是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

“你看他每日那乐此不疲的样子,哪是被人追,而是乐在其中啊。”

“我比你稍早几个月,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期间大王先打荆州,后打邺城,再攻鲜卑,最后掉头灭了吴国,如今又要马不停蹄称帝,同时对付魏国和外胡。”

“这一年里面,我走过的路,是前半辈子的十倍,大王做的这些事情,怕是别人十年才能做出来的,我是没见过这样的人,只这一点,就让我说不出话来。”

杨修摇头道:“算了,既然大王以身作则了,咱们这几年辛苦下吧,他总不可能一辈子都这样吧?”

他又看了眼诏书后面的册封,叹道:“大王心也是够大的,左右丞相开府,分封诸王,虽然封地不多,而且都是附庸国,但还是让我恍然有一种梦回周朝之感。”

祢衡咕嘟嘟又灌一口,“大王可不是周制,他这是外儒内法,皮是道家,骨是墨家,血肉是名家啊。”

杨修闻言大笑起来,“正平这话,真是精妙。”

“大王日常言行,极重思辨逻辑,这是名家之道,而大王极为重视工匠技术,这是墨家之长,反而是外皮道家最假,天下皆是沸沸扬扬传言他是圣人转世,却不知道大王私下极为不屑。

“大王走的路,和前代帝王完全不同,我倒是很有兴趣,他能走到何等地步。”

祢衡摇晃着酒壶,叹道:“更厉害的是他眼光也很准,我这些日子和大王掾属接触不少,发现各个身怀才学,至今没发现过沽名钓誉之辈。”

“要知道我先后辗转几个主公,其掾属大半是滥竽充数之辈,哪里有晋国这种气象。”

他指了指诏书,“不过封这么多王,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杨修叹道:“这才是大王高明之处。”

“他此举是在变相削弱封王的影响,封王越多,王就越没有实利,而且重点限制了拥有军队数目,最后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名号而已。”

“大王这心思,可真不像个年轻人啊。”

数日之后,得益于传信通道的进步,幽州和江淮陆续收到了袁熙将要称帝的诏书,当即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庆贺。

而公孙家族和乌桓也同时接到了允许去邺城观礼的消息,公孙康和塌顿虽然知道可能赶不及,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动身,快马加鞭赶往邺城,这个时候是表忠心的最好机会,他们怎么也不会错过。

而消息传到高句丽边境的田豫这边的时候,已经是十天后了,赶去邺城是来不及了,于是他将诏书带给城中的高句丽使节,让其带给高句丽的大王。

高句丽使节一看诏书内容,当即大惊,这竟然将高句丽纳入晋国,同时册封异姓王的承诺!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了,这不作为华夏藩国,而是直接属国,这是数百上千年来高句丽的愿望,高句丽使节马上跨马加鞭,赶往高句丽都城。

如今高句丽在位的是第九任大王伊夷谟,他收到诏书后,也是惊喜万分。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害怕田豫和公孙家族对自己发动灭国之战,如今天上却掉下了如此一块大的馅饼,于是他当即召集百官商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3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