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急信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承汉五年的春天,邺城举办了极其隆重盛大的仪式,因为之前战事顺利,调动的物资粮草多有盈余,于是邺城同时开仓放粮,接济生活贫困的百姓。

袁熙则是带着甄宓诸女,站在铜雀台上,看着下方邺城的新春气象。

不过今春的邺城,却是最为模糊的一次,因为家家户户点燃灶台的时间过长,烟雾从烟囱之中升起汇聚,在邺城上空汇聚蔓延,导致整个天空显得朦胧不清,连带铜雀台下方的街道,都显得模糊起来。

甄宓出声道:“陛下这两年没有在邺城迎新,这几年过年时节,邺城天空因为生火产生的烟雾越发模糊不清,今天尤其厉害。”

袁熙笑道:“这是好事。”

“春节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若非实在揭不开锅,是必须要开火做灶食的。”

“即使是不能保证每天都能生火做饭,被迫吃剩饭亦或生食的穷人,这一天也要生火热炊,为来年祈福。”

“而生火时间的长短,不仅昭示有食物,还有充足的柴火,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火放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如今很高兴的是,能看到邺城家家户户生火做饭,说明他们至少有食物柴火来度过这个春节。

“短短几年的时间,邺城就能从大火中完全恢复过来,甚至更胜以往,这是对于我这几年政绩的最好肯定。”

“因为若是邺城百姓过得比以前还差了,那我平定天下的举动,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甄宓笑道:“陛下这些年来做的事情,全天下都在看着,若不是得到了百姓的认同,如今大晋境内,也不会呈现出如此繁荣昌盛的气象。”

“妾嫁给陛下,已经快十五年了,这些年来,虽然和陛下相见次数不多,但妾每次和陛下相见时,天下都在不断前进,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革。”

“妾有时候看到身边的新奇事物不断出现,仿佛像是过了上百年的时光一样。”

袁熙指着远方,“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曾说过,华夏万民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勤劳,最为上进的民族,只要给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只要不压榨他们,让他们不受拘束地向前迈进,他们便会爆发出所有民族都无法企及的潜力。”

“而身为天子,代替万民掌管天下,而不是奴役他们,在这個位置上要做的,便是为他们开辟这条道路,保障他们的安全,让他们能够安心走下去。”

“自古以来,其实相比和平的日子,战乱动荡才是常态,朝代更替和外族入侵产生的战乱,虽然只有一小部分时期,但造成的破坏却是远甚和平时期无数倍。”

“而没有这些威胁的日子,百姓其实也不好过,旱情水患,疫病虫灾,无时无刻都在威胁他们的生计,让一年的努力化为泡影。”

“这便是所谓天灾人患,历朝历代以为,人患是战乱,可以消除避免,但天灾却只能皇帝自责,我却不这么认为。”

“说到底天灾肆虐,还是我们对自然改造能力不够,就像旱灾一样,若提早建立水库,保护河流水源,便能最大限度削弱灾害的影响。”

“以后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我相信迟早有一天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人类能够和自然和谐共生,再也不会被天灾所困扰。”

甄宓出声道:“所以这便是大王驳回了重臣上表请求修建关外长城,而将税赋大部分用到了采矿和疏浚河道上?”

袁熙沉声道:“没错。”

“关内若是积弱,就是再多修两道城墙,也无济于事,关键是打铁还要自身硬。”

“只要科技和战略思维碾压关外胡人,那将来关外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外族,也只配给华夏练兵。”

“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自身,一方面主动出击,让关外胡人天竺化,便可以让华夏边境长治久安。”

甄宓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天竺不是在南边吗?”

“为什么北边胡人要变成天竺?”

袁熙笑道:“因为天竺是个好地方。”

“几百个部族各自独立,谁也压服不了谁,宗教教派林立,野心不小,但实力却和其野心非常不匹配,有着强大的迷之自信,一言不合就开打,一打就败,简直是最为理想的邻国。”

“相比之下,交趾都比天竺有威胁得多。”

“为了让关外鲜卑变成天竺,我可是准备下大力气的。”

“如今不仅太平道,佛教,羌人喇嘛,西域传过来的拜火教,以及各地的淫祠邪教,这些教民几乎都被我弄到了关外定居去了。”“当然,我给了他们安家的财货,承诺他们若是干出了名堂,将来我也会给他们在关外封地和头衔,让他们世代享受供奉。”

“如今他们可是积极得很,在信奉萨满教的鲜卑人中各使手段,建立自己的势力地盘。”

“所以我一想想将来百年甚至几百年后,草原上各大教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载歌载舞的景象,就很是期待了。”

众女听了,齐齐投来怀疑的目光,抱着孩子的小乔忍不住怀疑道:“陛下神色如此古怪,是不是在骗我们啊?”

袁熙听了,放心大笑起来,“你们看,我像是坏人吗?”

众女齐声道:“陛下这样子,一点都没有说服力啊!”

袁熙意气昂扬地看向远方,他现在走的路,和后世那条最为光明正大的道路,虽然内核相同,但在操作上,是颇有不同的。

其中有些手段,其实并不好拿上台面,但袁熙清楚的认识到,如今的天下,毕竟还是真真正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吃人的天地中,能够秉持初心,就已经非常困难,治国理政的做法,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若非经过成熟的工业革命,整个天下的形势准则,那便还是离不开弱肉强食,争夺资源。

袁熙深知自己的能力,也只是帮忙将华夏这座车子的速度,稍稍推动加快几分而已,他能做到的极限,便是让华夏人民长治久安,至于华夏的外敌,他不惮于用最为卑鄙无耻的手段,在其壮大起来前,将其消弭于无形。

幸运的是,他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先辈很多踩过的坑避开去,就像随着天下承平,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势必会导致耕地不够,从而产生粮食危机,然后不可避免的产生内乱,社会动荡,然后又是一个百年循环。

袁熙预计,这种景象初见端倪,将是五年到十年之内,所以他现在要未雨绸缪了。

他对甄宓诸女出声道:“过完新年,我便要动身了。”

诸女听了,虽然神色不舍,但都知道袁熙只要说话,便必然是有所目的,甄宓出声道:“魏国退入益州,关外鲜卑数百部族互相吞并,至少数年内都不可能有威胁,陛下想要南下?”

袁熙笑道:“还是皇后看得明白。”

“鲜卑这种混乱局面,还要持续很多年,即使他们不乱,我也会让他们乱下去,受不了的要么入关变成汉人,要么北上去北海打鱼。”

这个时代的北海,便是后世的贝加尔湖,袁熙要做的是在关外制造出一条混乱的无人带,这便是对华夏最好的保护。

“现在三个方向,北地和西川都暂且掀不起风浪,所以我要去寿春南昌一趟,和汉南国商议,如何从交趾入手,提前布局。”

“虽然效果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看到,但早动手总比晚些要强。”

甄宓诸女听后,皆是齐齐拜道:“如此便祝福大王旗开得胜了。”

春节过后,又过了两个月,天气转暖,袁熙将内务安排的差不多,正准备择日动身时,南面寿春却是发了一封急信过来。

袁熙拿到信的时候,不禁愣了一下,因为这封信竟然是谢夫人的,而且送信的渠道也很怪,是直接通过陆逊那边的检事府渠道送过来的。

严格来说,无论是谢夫人还是陆逊,这种行为都属于越权了,袁熙知道陆逊此人不拘小节,对于政治不太敏感,但谢夫人是怎么回事?

他拆开火漆封得严严实实的竹筒,从中抽出一卷细细的帛书,等看清上面的几行字后,顿时脸色一变,下意识站起身来。

里面谢夫人说,吴夫人病重,危在旦夕,但她却一直拒绝给袁熙这边发信,谢夫人实在忍不住了,只得偷偷写了信,托陆逊手下做参军的兄长谢旌的关系,才把信直接送到了袁熙手里。

袁熙放下手中的帛书,站在窗前呆立了一会,随即叫过屋外的步练师,让其发布诏令,让邺城码头整备船队,明日出发去寿春。

得到消息后,邺城上下一阵忙乱,但好在早就做好了袁熙近日动身的准备,相关人等忙到天黑,将所需的用物都运到了船队,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袁熙和甄宓说了内情后,甄宓听了,出声道:“陛下赶紧去吧,无论如何也要见吴夫人一面。”

她叹道:“吴夫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如今又没有战事,她……哎……”

袁熙沉声道:“短期内我便不回来了。”

他转向一边的大乔,“你收拾一下,带上孩子,之后你需要在寿春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1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