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开拓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袁熙知道此时的东安,自然是远不能和富庶的荆州相比,母子两人在这边几年,怕也吃了不少苦,便随口道:“荆州此时半数在汉南手中,半数在魏国手中,两边时有交战,并不太平。”

“蔡德珪(蔡瑁)降了汉南后,仍是水军都督,倒是做的有声有色。”

“将来若是魏国灭亡,天下平定,夫人和平安侯肯定会有回去探亲的机会。”

刘琮和蔡夫人听了,脸现喜色,赶紧出声拜谢,袁熙还想说几句话,却瞥到一旁步练师玩味的眼神,便马上收敛神色道:“夫人和平安侯先回去,稍晚我会设宴款待众官,若方便的话,两位倒是可以过来。”

“天气寒冷,两位还是先回去吧。”

送走刘琮母子,袁熙才对刘基和吴景道:“走,咱们去看看码头。”

刘基吴景两人听了,连忙在前面引着,带袁熙参观脚下尚未完全竣工的码头,几人踏着码头上的青石路面,眼前一字排开的,是一个个粗大木桩围成的海船泊位。

建造海船泊位,颇为耗费人力,需要在在水面下挖坑,然后将粗大的木桩打下作为地基,然后在岸边铺上木板石砖,以为船舶停靠的地点。

这几年间,东安的码头扩展了数倍,最多能停靠上百艘海船,虽然有蒸汽机帮助打桩,但很多还是需要人工完成,袁熙看时,见船位旁边,还聚拢着不少虽然身材瘦弱,但行动敏捷精干的当地土著,正在认真检查修缮。

刘基出声道:“这是当地的山越人,颇能吃苦。”

“有赖于大王和山越首领的约定,很多山越人从深山里面出来讨生活,他们在这里做工有饭吃,有钱拿,后代还能读书,自然是比山中强多了,所以从山越地区出来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虽然力气并不是最大的,但脚步敏捷,行动迅速,天生适合在船上做水手,随着这边海运昌盛,只怕山区里的山越人,会逐渐迁居到东安和附近的村镇吧。”

袁熙点头道:“两位做得很好,江东连年战乱,人口劳力稀少,但山越却正好不成了这个缺口,假以时日,东安一定能成为连结北地和南洋的重要枢纽。”

“若是能形成规模,将来去东鯷建立港口,也容易的多。”

东鯷是东汉时期对台湾北部的称呼,也用来称呼台湾全岛,相比之下,被称为夷州的台湾中部和澶州的南台湾极为荒凉,甚少有人涉足。

后世却是孙权派遣大船甲士去台湾开发,将其纳入吴国版图的,如今换了袁熙,自然要先行一步,将其变为去南洋的跳板。

之所以他这么大费周章,是因为汉末战乱,南部港口航线丢失的缘故。

秦汉时候,华夏真正的大港,是在广西的合浦和交趾,但随着两汉战乱,南蛮割据,导致这个地区的海港和贸易路线受到了极大影响,最后更是因为汉末黄巾起义导致汉廷失去了对交趾地区的控制。

袁熙想要重新拿回控制交趾,就必须要先平定近千里范围内的南蛮,但这显然不是几年甚至十年内能完成的任务。

南蛮地区不同于中原,其不通教化,对于约定也不怎么遵守,所以常常反复叛乱,后世诸葛亮虽数次平定南蛮,但诸葛亮死后,南蛮诸部落又脱离控制,时有叛乱,相当让人头痛。

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北胡和南蛮一直是中原无法完全处理的两大隐患,只不过因为北边的关外胡人造成的破坏太大,所以南蛮才不如北胡名气大,但从死硬程度上,却是犹有过之。

这也导致华夏的南方版图界线,一直在广西越南地区反复拉锯,这是古代复杂的陆上地理环境决定的,数百上千里的原始密林和沼泽山地,是阻碍远征军拓边的最大阻碍。

袁熙如今有两个选择,一是慢慢修建道路通往南疆,二是从海路绕过去,

他思考之下,决定采用后一种方案,即步步为营,从海路沿线建立港口码头,稳步推进疆域。

这个方案,其实已经在他先前占据朝鲜半岛时,就试验过了,他从水路攻下百济,在后方打进了一颗钉子,然后让田豫以此为据点招降新罗,打下三韩,最后逼得高句丽也纳入了版图,可谓是相当成熟的方案。

如今在东南亚方位也是如此,先建东安,再占台湾,然后直接到海南岛,而最终的目标是暹罗和马六甲海峡,就此一路打通一条完整的航路。

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后世的泉州无疑是非常合适的,此地和上一个中转点广陵距离适中,和台湾隔海相望,且远离南蛮战乱地区,极为适合作为中转枢纽。

他和刘基说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道:“敬舆这些年来,也熟悉了广陵和沿海事务,这将是我晋国今后百年里面,最重要的一条贸易路线,将来不仅能去南洋,甚至还能去到身毒(印度)安息等地。”

“陆地远行,实在太过艰难,海路便容易得多,咱们这一步,说不定是将来华夏扩张版图的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我准备设立新的官职,东路置制使,与州牧刺史同秩,掌管沿海港口建设调配,同时有独立的兵属,以剿灭海盗,平定贼寇,保证沿海百姓安全。”

“这两年敬舆做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这位置非你莫属。”

袁熙转向吴景道:“至于兄,我也另有安排。”

“交趾合浦沿线,全都被南蛮占领,是迟早要拿回来的。”

“兄领镇南将军,在东安训练水军,然后南下收回交州沿线和朱崖洲(海南岛)。”

“明日我会一同册封,两位当精诚合力,为我大晋开疆拓土。”

两人听了,连忙俯身领命,袁熙望着人来人往的码头,指着远处海上的红彤彤的太阳,叹道:“这个时代,将会是一个承前启后,吐故纳新的关键时刻,我们若是能走好这一步,便能为子孙后代打通一条光明大道。”

“如是想想,也不枉此生了。”

刘基吴景听了,也是心情激荡,皆是看向太阳,那烈日如同从海中跃起,往空中高高飞去,飞向那望不到尽头的深空。

当天晚上,袁熙在驿馆设宴,款待东安的文武百官,他对在场的人说道:“诸位,我知道东安百废待兴,确实艰苦了点,各位确实是用心了。”

百官连忙谦让,袁熙又道:“我一路行来,确实也见过不少富庶之地,但也有些地方,过得比东安还要差得多。”

“如今我晋国治下,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额很大,我的想法是,所有的人有朝一日,都能过上好日子。”

“当然,这并不是强行平均分配,而是能让所有人都能富起来。”

“所以我之后会对相对贫穷困苦的地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让其能够赶上富裕的地区,而不是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这自然也包括筚路蓝缕,投身于建设永安这种地区的诸位,我称之为支援贫困地区,政绩评定可上加一等。”

“只要诸位兢兢业业,我必然会付出相应的回报,这是开疆拓土之功,绝对不会亏待。”

众人听了,都是面露激动之色,这等于明说东安这边只要做的好了,人人都是功臣!

如今天下即将平定,除了少数武将还能建立功勋,升官封侯,大部分文官都是按部就班走下去,但袁熙如今表明了态度,像永安这种自古都是发配犯错官员的地方,却能成为一众文官往上走的政绩亮点,可谓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下面听着的蔡夫人却是若有所思,若袁熙所说的是真的话,当初他让自己母子来永安,说不定真的是指明了一条路。

要知道,自己母子两人,投降的是魏国而不是晋国,是在交战中被袁熙俘虏的,并没有献出荆州的功劳,严格来说两人都是俘虏身份。

这种情况下,袁熙能封刘琮个平安侯,已经是给足了面子,八成还是在于投向了汉南国的蔡瑁身上,至于自己母子什么势力都没了,还有什么利用价值?

这种情况下,让刘琮到到永安这种地方,若能做些能立功的事情,将来便有合理的理由回到荆州,甚至恢复自由。

想到这里,蔡夫人心情复杂,袁熙那边,说不定真的没有为难自己母子啊。

等宴席散去,她带着刘琮回到宅邸后,便对刘琮说了自己想法,最后道:“这应该是晋王给我们母子的机会,你一定要抓住。”

“你明日就将家里多的财货都交出去,帮助扩建码头,收购粮食,也算博个名声。”

刘琮听了,虽然颇为肉痛,但还是咬牙道:“孩儿听阿母的。”

蔡夫人见刘琮还不怎么上道,恨铁不成钢道:“你啊,真是到现在脑子转不过来,财货都是身外之物,能带进坟墓里面吗?”

“说来其实我们现在直接面对晋王,机会可比你那兄长强多了,他现在在汉南国做官,但刘备死了,其子尚幼,即使有天子又能怎么样,迟早不还是被晋国吞并?”

“那晋王其实眼里看得很明白,你只要老实做事,不说再往上走,但平安过一辈是没有问题的。”

“说来还要庆幸当时我们在荆州时被抓住了,不然要是跟着魏国,现在能有什么好下场?”

“听说魏国私立都快守不住了,只怕覆亡指日可待了吧。”

“行了,你回去吧”

刘琮老老实实应了,便往外走,突然停住脚步,出声道:“阿母,那晋王过几日便要走了,以后咱们怕是很难再和其见面了吧?”

“阿母难道……”

蔡夫人眉毛竖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怀疑我和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

“我打死你个小畜生!”

看到蔡夫人就要拎起桌上茶盘打过来,刘琮连忙拔腿就往外跑,“阿母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动怒了,哎哎哎……”

看到刘琮跑没影了,蔡夫人才颓然靠在椅子上,心道自己怕是人老珠黄了,怎么上次那人就那么决绝呢?

看今天他身边那步夫人青春年少,相比之下,自己还真是老了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31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