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百六十七章 不同的路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正在给袁熙倒茶的糜贞听了,轻轻把茶水倒完,放下手中铜壶,再把茶碗送到手里,重新坐回自己位置,这才答道:“前几日的事情,当时因为船队里面多有疾病,所以妾让其人员休息几日,同时令船队统领写明情况,昨日方才送来,故没来得及和夫君分说。”

她站起身来,在桌案上找到一筒竹简,在袁熙面前展开道:“夫君请看。”

这竹简展开极长,近乎有四五尺之多,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袁熙略略望去,里面涉及的条目事项怕不是有几十条,而且条理清晰,能看出来写竹简的人下足了功夫。

他心道怪不得拖了这么多天,自己起初还嫌太慢,现在看来这船队统领做事精细可靠,没有仓促应付了事。

他看了几条,从后世历史印证,发现竹简记述相当准确详实,可见这归总整理的人能力颇佳,便出声道:“这是商队统领写的?”

“能写到这地步,相当不容易。”

糜贞道:“这是糜家的远亲,名叫糜泰的,快五十岁了,海路上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跑过多次海上航路。”

袁熙点了点头,“我给他授个官职,以后就让他负责和倭奴国的交通事务,其他诸人皆有奖赏。”

糜贞笑道:“这样好,海上危险,十之一二的回不来,有这种先例,以后愿意出海的人也会多不少。”

袁熙一条条看下去,发现多是记述了倭奴国的风土人情,且言说其极为落后,至今没有成型的纺织技术,可用的货物也是不多。

且战乱多发,上百余国连年交战,与其说是国家,其实类似于胡人部落,生活很是困顿,而其中很多部落对于商队充满了警戒,因为生计所迫,还有部落妄图抢劫商队,但都不是装备精良的糜家商队对手,皆被商队击败赶走。

语言不通也是个大问题,此时倭奴国文字也不统一,记述符号混乱无比,双方交流极为困难,都是拿着实物去比划,这对于交易行商是个极大的阻碍。

且其对于中原的商品也没有估值的能力,常常过于低估商品价值,双方对拿出交换的商品价值分歧很大,很难开展贸易。

糜泰带着船队,在倭奴国群岛环绕了大半圈,找到的部落不少,但其能够提供可交易商品的寥寥无几,他们对于商队中的丝绢瓷具等物倒很是眼热,但手中却没有多少可以交换的东西,大部分时候唯一能提供的,便是生口。

生口便是奴隶,此时倭奴国还处于奴隶制部落时代,倭奴国也不过是对这百十个部落的统称,糜泰对于这种生口交易其实也并不是很感兴趣,一是这些人都很瘦弱矮小,干不了多少重活,二是语言不通,做事很是不方便。

但当初袁熙特别关照过,要想办法找一些当地人回来,既然请也是来,交换也是来,于是他便带了几十人随着船队返回。

但这些人语言不通,交流不便,且不熟悉海上生活,所以多有得病的,如今正在寻找医士治疗。

袁熙看到这里,对糜贞道:“记得派人关照医士,尽力把他们治好,不用担心药材的问题,这些人还有大用。”

“语言不通不是问题,这都是可以学的,这些人最为了解倭奴国风貌,让他们学会汉话,将来便可以充当船队的翻译,和当地人沟通了。”

糜贞点头答应,她见袁熙兴致勃勃,有些不解道:“倭奴国这地方,妾觉得去实在不适合行商,远不如朝鲜半岛出产,为何夫君如此高兴?”

袁熙笑道:“因为这個地方,几乎算是空白的竹简。”

“要是写了字的,再往上写字就很难了,但如今看来,连文字都没成型,那我们不就可以填补空白了?”

糜贞有些恍然,“夫君这是要做始皇帝的事情,通过文字度量衡,将其变成将来的疆土吗?”

袁熙笑道:“一步到位,会少很多以后的麻烦。”

“只有用一样的文字,其才会慢慢接受华夏文化。”

“当然,我们不需要用强迫的手段,只要就近建立海港,让一些人去定居教化,不愿意接受的不勉强,愿意的自然会来。”

糜贞苦笑道:“这好像超出了糜家商队的能力和权限啊。”

袁熙出声道:“所以我要开府设立专门的官署。”

“暂名海外都护府,我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船队,带着材料粮食过去,给愿意去的人封赏田地,在沿海建立定居地。”

“这是今后几年乃至几十年,商队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能开个好头,便能开疆拓土,建立一块极为稳妥的领地。”

“对了,你让人安排一下,我这几天去和他们见一面,同时安排他们进入义学学习文字。”

糜贞答应了,下楼去找侍女,让其叫海西商行的掌柜过来,袁熙望着远处的港口,心道终归是要迈出第一步的,越早越好。

他对此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就像对朝鲜半岛的高句丽诸国一样,你不去占,总有人去占,地下的矿你不开发,别人也会去抢,相比那些将原住民当狗一样使唤的海盗国家,华夏人起码是以民族融合为目的。

袁熙的最终目标,还是以商贸为手段,对外扩展地盘,辅以文化同化,此时倭奴国和朝鲜半岛的部落民都没有形成系统文字,直接把汉文传播过去,便是民族融合最重要的第一步。

想要同化不同地域以前是很难的,秦始皇不愧是最伟大的先行者,书不同文,则形成不了稳定一致的地域认同感,车不同轨,则导致经济活动和商业贸易的隔离,前者是文化,后者是经济,只有两项都能统一,不同民族才能渐渐融合。

在袁熙看来,汉末这个时间点刚刚好,正是海外部落对华夏文化生活产生好奇,自身却处于无序混乱恶过程,想要同化他们,有两条路,一是暴力征服,二是文化同化。

前者是西方殖民者的手段,后者是唐朝尝试过的道路,虽然最后唐朝失败了,但却是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袁熙从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便是关键的关键,是要保持主体民族的绝对主动权,无论是人数,还是在科技文化上,亦或军事实力上,只有产生了落差,落后的民族才会慢慢依附过来。

譬如幽州并州民风彪悍,胡汉杂居,谁拳头大就服谁,这个时候军事实力便是第一位的,战无不胜,胡人自然会心服口服,但若打仗不行,用求和收买的手段,只会被胡人鄙视,埋下祸根,迟早生乱。

其实其他外族也是这样,即使其有了文化认同感,要是汉人政权太过孱弱,外胡在羡慕华夏文化的同时,会生出另外一个念头,便是吸收华夏文化,取汉人而代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正统继承人。

所以后世倭奴无论在军事上再强大,也在暗戳戳宣称自己才是华夏文化的正当继承者,便是为了争夺这个正统。

而棒子国便无耻得多,其直接生造历史,掩饰其文化都是从华夏偷窃的现实,这和其地域有关,因为他们一旦放弃了这种剽窃行为,那证明其祖先的来历便不像吹的那么光彩,对于这种小国的民族自信是毁灭性的。

而华夏民族的民族自信,则是来自于祖先一代代辉煌的文化传承,有清晰确凿的证据,这使得华夏民族奉行先祖崇拜,因为其先确实有过丰功伟绩。

相反以信奉舍神明大过祖先的民族,历史上多多少少是有羞于启齿的原因的,所以才以自欺欺人的选择宗教来麻醉自己。

就像欧洲第一批去美洲的海盗移民一样,多是以新教徒为主,也是有原因的,其对外宣称是清教徒戒律森严,不愿意和生活放荡堕落的欧洲天主教徒为伍,于是便去寻找新世界去了。

然而事实上是这群所谓的新教徒,即使放在搞殖民地高压统治的欧洲,也算是道德最低下的一批,后面美洲大陆上发生的事情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人渣奉行新教的原因,其实欧洲人也很明白,因为相对于天主教宣扬坏人可以通过行善改造变好的教义,新教教义更倾向于人生来就注定了的,好人就是好人,作什么都是对的,坏人就坏人,生来就便决定了。

这种新教教义其实是从天主教重新回到了犹太旧约血统论的老路上,于是这些人在美洲大陆上做什么,都有其教义背书,所以行事才会那么灭绝人性,也能解释为什么和犹太教能一拍即合,反而会排斥同体系的东正教。

一个民族的对外表现,和其信奉的思想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有些民族骨子里面的文化是无药可救的,其信奉的就是彻底灭绝其他不同种族,所以华夏民族想要和其和平对话的愿望,注定是一厢情愿。

而袁熙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尽量多的海外之地部落形成自己的文化前,直接用华夏文化替代,便能避开将来冲突的隐患,虽然未必能成功,但不尝试的话,连那一点可能都没有了。

而且这个时代的海外各地包括东南亚南亚,因为生产力落后,人口并不多,相比之下,如果中原战乱停止,人口将会迎来飞速增长,在农业耕种存在上限的情况下,将多余的人口分流到外部,也不失为一个极为有用的对策。

又过了几日,袁熙和糜贞一起出府,去看从倭奴国回来的商队。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