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庙算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屋里却是孙尚香在说话,她出声道:“这些年来,孩儿跟着阿母的时间,还不如皇后多,所以在孩儿的眼里,皇后便是如同阿母一般。”

“妾并不抵触嫁给太子,而是觉得妾没有能力统领后宫,所以妾宁愿侍奉太后一生,独自终老罢了。”

甄宓头痛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死心眼,这些年多年,我也是把你当亲女儿养,亲上加亲,有什么不好?”

“我知道叡儿年纪小一些,性子也是闷一点,但人品是没问题的,还是你另有喜欢的人了?”

孙尚香低着头闷闷道:“我知道太子很好,但妾就是不愿意呆在后宫里面。”

甄宓叹息一声,“说来也是,这些年陛下南征北战,宫里寂寞,我这些年也是这么熬了过来,但天下太平,叡儿将来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四处奔波,会有很多时间陪着你。”

袁熙听了两句,便即走了进去,便看到甄宓一脸无奈,孙尚香背对着自己说话,“妾知道皇后心意,但阿母去世后,妾……”

她听到后背脚步声,扭头看到袁熙走了进来,当即口不言,袁熙走到甄宓身边坐下,想了想,说道:“你既然心意已决,我也不会强逼于你。”

“你愿意怎么做都行,嫁与不嫁,嫁给何人,都随你喜欢吧。”

甄宓惊讶道:“陛下,这……”

袁熙握住了她的手,摇摇头道:“孩子长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如此,何必要强求他们,以至于后悔终生呢?”

甄宓纠结道:“但如今立储大典在即,要是不同时立太子妃的话,只怕朝堂大臣会有想法,这……”

袁熙叹道:“无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虽然帝王家以国事为重,但也不是说灭情绝性,非要逼人一条路走到黑。”

他转向孙尚香道:“你母亲生前,我也是亏欠她良多,如今既然你和叡儿都两不相合,那我我也不会强迫于你。”

“虽然你不是我亲生,但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把你当自己的女儿抚养的,这你应该明白。”

袁熙却是没有想到,孙尚香眼圈却是红了起来,她起身福了一福,便转身奔了出去,留下袁熙和甄宓面面相觑。

甄宓叹道:“现在的孩子,可真是有主意,是管教问题,真是愧对陛下。”

袁熙笑道:“都是老夫老妻,说什么惭愧,这些年我留着你独守宫室,是我对不起你才对。”

“说来士族联姻,都是以门户政治为主,虽然也有不少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但也有不少性格相悖,以至于反目成仇的。”

“强扭的瓜不甜,不是说一定非某人不可,接下来就从士族女子中,看看谁是做叡儿正室的合适人选吧。”

“对了,这几天你抓紧看一下,因为不久之后,咱们就要动身回蓟城了。”

甄宓惊讶道:“所有人?我也跟着去?”

“那邺城这边?”

袁熙出声道:“邺城现在已经没有战略价值了,只不过是一座繁荣的大城,就让他做个经济中心好了。”

“寿春也是一样,现在的前线,其实长安和南昌,天下平定之后,这两座城市也会如邺城一样。”

“天下将要一统,陪都制度也没有必要再存在,需要守的国门,自始至终都在幽州蓟城。”

甄宓出声道:“晋国势力都推到关外一千多里了,还叫前线?”

袁熙道:“没错,起码我和之后的两代人,都是如此,除非我们能彻底占领极北之地。”

“或者若是三代人之内,我们能够初步发展化学工业,彻底从科技上压制并封锁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将来。”

“在此之前,不能有丝毫松懈,相比之之下,南边边疆海域,乃至其外海群岛土著的威胁,可以说是几乎忽略不计的。”

甄宓道:“还有魏国和汉南国呢?”

袁熙笑道:“这反而是我最不用担心的。”

“有孔明和伯言他们,荆益地区,也不过就如此了。”

“两边最有威胁的将领,其实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将领,也没有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了。”

“所以咱们只需要从幽州盯着关外,坐等孔明他们将道路修进益州吧。”

随着开春转暖,战火再度在西南地区燃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同时两路夹攻汉中。

五丈原到汉中的道路,在两年多里修了三百余里,还有不到百里就到达汉中城下,所以魏国预计晋国发动攻势的时间,应该是在夏冬之交。

但他们却是没料到的是,诸葛亮这次提前准备大量物资,并临时征调长安地区积攒了三年都没有动用的劳役,一下子征发了十几万人,日夜修路。

晋军本来就对汉中道极为熟悉,最艰难的路段已经修过去了,剩下的百里山路都是相对容易的,于是在短短一个月内,修路进度便推进了五六十里,眼看就逼近汉中城外的外围防线了。

这一下子让夏侯尚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此时司马懿已经被曹丕调回成都,去攻打南蛮去了,夏侯尚用人捉襟见肘,此时却又有另外一个坏消息传来。

江淮大都督陆逊,亲自从江夏带大军攻入上庸房陵一线,水陆并进,凭借战船上的攻城器械,势如破竹,一路直接从东线往汉中攻来。

夏侯尚看到战报说陆逊至少出动了五万大军,便知道汉中完蛋了,因为诸葛亮这边至少也有将近五万人,这还不算征发的民夫,这些人就是平推,也能把汉中推平了。

眼下夏侯尚能凑出来的,就是三万屯田曹军,另外最多还可以征发出数万民夫,这就是汉中的极限了,关键对方卡的时间很准,正是春耕夏收之际,这等于上半年汉中的军粮算是没指望了。

夏侯尚心中发狠,既然如此,那也不用春耕了,发动汉中所有人和晋军来个玉石俱焚,然后一把火将汉中烧了,看你晋国如何善后!

之后的日子,战火在汉中盆地附近的外围防线全面点燃,屯田的魏兵家眷全部被转移往后方,节约了粮食的同时,也让魏兵害怕被连坐而无路可退,只能拼命死守防线。

陆逊那边的江淮兵,此时已经无法利用水路进攻,虽然汉中是汉水的源头,但越往上游就越不好走,于是陆逊让船只负责运输粮食辎重,自己则是带兵轻装简行,一路和魏军交战推进。

他手下的将领是文聘蒋钦徐盛,几人水陆战都皆为精通,围绕汉水两岸配合用兵,很快便将魏兵打的溃不成军。

当然,虽然陆逊一直在节节推进,但进度却是不怎么快,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今年自开春伊始,淅淅沥沥的春雨就没有停过,一个月里,倒有二十多天在下雨。

相比诸葛亮那一路,陆逊这一路的泥土道路更容易受到雨水影响,军士每日都在泥泞的道路之中行军作战,不仅士气受到影响,连军器物资也是损耗颇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按道理说,天上下雨,两边是要停战的,因为雨水对于盔甲兵器,尤其是铁刀弓弦的影响非常大,在雨中的兵器损耗度,是平常的几十倍。

但晋军得到的命令却是不计损耗,军器保证充足供给,唯一要求的,就是在夏天之前推进到汉中。

陆逊开始觉得这也太奢侈了点,直到他看到魏军在雨天使用兵器更加捉襟见肘时,才明白袁熙的想法,就是活活用钱砸死对方啊。

在双方后勤实力完全不成对比的情况下,魏军一路败退,然而不仅如此,连绵的春雨,也彻底破坏了夏侯尚作为杀手锏的作战计划。

他如今站在汉中城头,看到上庸一路发来的急报,随手丢在脚下,心情极度郁闷。

他的想法,是晋军攻入两路的时候,魏军依托山路工事防守,若是抵挡不过,便化整为零,将汉中道沿途茂密的山林全部点燃,用火攻对其造成杀伤。

为此夏侯尚这三年准备了大量的引火燃料,加上他预测的晋军进攻时机是干燥的秋季,所以最初还颇有些信心满满,没想到对方却是趁着多雨的春季进攻!

这还不算,今年的春雨雨水的量,是往年的好几倍,汉中城的地面就没有干过,不仅陆逊那一路冒雨拼命进攻,诸葛亮这一路也是稳步推进,而且防雨器具极为齐备,显然是早有准备!

夏侯尚心情郁闷的同时,心中也泛起一股疑惑,难不成今春的大雨,对方预测到了?

不可能吧?

但如果这是真的话,那先前离开的司马懿,是否也会想过这个问题?

但为什么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提醒过自己?

在夏侯尚脑中充斥着无数疑团的同时,汉中北面五十里的营帐里,赵云看向外面阴雨连绵的天空,对诸葛亮叹道:“丞相真是神机妙算,竟然能算出今年是汉中雨水最多的一年。”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发兵之前,自然要夜观天象,做万全的准备。”

“不然我晋军人再多,也忌惮魏军使用火攻,将汉中周围都烧了,将来便麻烦得很。”

“今年发兵,也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这连绵的雨季,至少会持续三个月,这段时间便是打下汉中的最佳时机,魏军即使想要仿效火烧邺城,也是做不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