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失策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曹操因为头疼症长年休息不好,尤其是深夜被叫醒时,整个人仿佛裂开了一样,就处于极度暴躁和混乱之中。

这种思维状态,倒和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深夜回曹营报信时的情况相似,彼时曹操深夜被叫醒,一听蔡瑁张允暗地投降,昏昏沉沉中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两人斩首。

当然,此时曹操很快因为死亡的恐惧而清醒过来,因为他猛然间意识到,晋军竟然打到邺城了!

战线不还是有上百里吗?

外围的曹洪曹真,马超于禁,都在干什么?

曹军围绕邺城构筑的防线,并不是一两个点,而是每条关隘上都有大将坐镇,如今来袭晋军真要高达数万,那是至少有一处完全崩盘了,才放进来这么多人!

曹操眼睛本来就看不清,如今更是一片漆黑,自己还是大意了,本来魏军在冀州掘河,将魏郡多处都淹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对面骑兵突袭。

单凭晋军步兵的话,即使突破某处关隘,也很难在数天内赶到邺城,这就让曹军有充分的反应时间,能及时派出多个方向的兵力阻截。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有所凭恃,敢让颍川派大肆排除异己的原因,他放弃调和两派之间的矛盾,默许了颍川派打击冀州派的行动,一切都是为了集中邺城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对付晋军这個大敌。

这个时候争夺世子,只会徒然消耗力量,让晋军得利,将曹氏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对于曹植派是不太公平的,他们罪不至死,但在魏国和曹氏存亡面前,这一切都不重要,杨修这一派即使占理,也因为大势被曹操无情放弃了。

而杨修看明白了这点,才下定决心和曹操彻底撕破脸,在城内开始搞事,对此曹操也不是没有预料,却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凭借邺城之内冀州这些士族,在重兵把守的邺城,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今晚开始的发展,也确实如曹操所料,虽然四门有叛乱,但不过是千余家奴而已,只要调集曹军精兵,不出一个时辰,便可以将其全部消灭。

唯一能够让曹操惊叹一下的,便是冀州士族作乱的胆量,不过也就是惊叹一下而已了。

在曹操看来,以冀州士族为代表的的河北士族,是魏国防守邺城的最大隐患,他一定要在和晋军决战前,将这个隐患消除掉。

曹操对河北士族的看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当初王莽篡汉,刘秀跟随其兄刘演起兵时,就有河北士族在背后支持。

彼时刘秀的哥哥刘演是义军首领,在绿林军中威望很高,于是受到猜忌后,被更始帝刘玄杀害,刘秀才被迫自立门户,并和河北士族达成约定,通过娶郭圣通为妻,得到了河北士族的全面支持。

但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自然不会允许有世家大族威胁到皇权统治,于是他废黜了郭圣通,违背了和河北士族的约定,自然对河北士族的承诺的条件也打了水漂。

对此河北士族怀恨在心了,足足持续了数百年,最后终于等到了桓灵二帝的党锢之祸的时机。

汉廷限制党锢士族,激起了天下士族的反意,其反抗的形势,就是士族在背后推动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并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背后有很多个世家大族作为推手,而且这起义的模式和过程,和当初刘秀上位时几乎如出一辙。

张角本身就出身于冀州巨鹿,其发现太平道最主要的地盘,便是冀州,青州,幽州三州,短短数年内就有了数十万信徒,这在世家豪族牢牢掌控村镇的汉朝,若说没有士族在背后谋划,谁也不会相信。

而且张角的黄巾起义,自始至终范围都在以河北为中心的冀州地区,而冀州士族数百年来对于刘秀违约早就怀恨在心,所以张角得到了相当规模的支持。

黄巾起义,一方面代表受压迫的百姓对汉廷不满,另一方面也代表河北士族想要重新回到舞台上,重演扶持刘秀的欲望,对此看的最明白的,便是袁绍。

他逃出洛阳后,便直接跑到了冀州,和当地士族一拍即合,在冀州世族的帮助下,兵不血刃从韩馥手里夺走了冀州,如同刘表单骑入荆州一样。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袁绍刘表确实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当地士族看到了和他们合作的前景和价值,属于是两边一拍即合。

袁绍得到冀州后,自然给与了冀州士族相应的回报,但冀州士族和外来士族也有争斗,袁绍有前车之鉴,不敢采取激烈手段,便听之任之让其相斗,无疑这也影响了很多战略决策。

这里面固然有袁绍的性格原因,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想法,他最终的目的,便是依托士族,建立一个以士族地主为统治主体的王朝。

袁绍走的这条路,从某种方面上来说,是在开刘邦建立西汉时的倒车,因为刘邦是坚持皇权的绝对性的,所以刘邦也遭受了反噬,以至于文景之后进行了妥协。

刘秀当初也想尝试巩固皇权,但其手段不如刘邦,很多政策出现了问题,导致桓灵时期天子和士族彻底撕破脸,这让士族利用农民起义搞事,这便是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性所在。

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发展不可能跳过这个阶段,皇权在世俗化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和士族进行融合,袁绍不知是早就看明白这点,还是歪打正着,反正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皇权和士族共生。

而曹操则不同,他起事之初明显是想要效仿刘邦的,所以用了极为激烈的手段打压兖州当地士族,但彼时他的做法极为稚嫩,杀边让的后果便是让兖州士族集体背叛了曹操,给了曹操当头一棒。

最后在人肉干和袁绍兵粮的支持下,曹操度过了这道难关,还学会了向士族妥协,于是他开始采用相对柔和的手段,即利用外来士族打压本土士族。

其表现形势上,就是利用颍川派对付本地士族,铲除当地顽固势力,最后得到天下时,士家大族数目会大大减少,从而防止像冀州士族反乱,威胁皇朝统治的现象发生。

这个想法,其实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是超前于时代的,但只有知晓后世历史的袁熙才知道,曹操这种做法注定不会成功,因为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形成的稳固形态,便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曹操一死,魏国便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之后晋朝更是王与马共天下,隋唐的士族进一步发展,垄断了朝堂,即使是到了宋明,士族变成了地主,仍然是在和皇权共治,天子在朝堂之上,地主在民间乡野,互不干涉。

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曹操不具备这种知识,所以他选择此时对冀州士族动手,想要消除这个隐患,而且在曹操看来,冀州士族已经完全不可信了。

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曹操对天平道的掌握开始失控了。

太平道是在冀州发源的,曹操为了得到这股力量,费尽心思采用了很多手段,其从为官时候就开始布局,其毁坏的淫祀避开了太平道崇拜的道教庙宇,所以被天平道视为圣人,就此得到了太平道的支持。

但之后的变数,便是袁熙,其得到了杨凤黑山军的支持,在太平道中挖了曹操的根,加上青州军多次大战中几乎损失殆尽,舆论开始反转过来。

这其实也是曹操的误算,曹操对于某些不安定的势力,态度就是用完就丢,青州军自然也在其内,曹操也不会允许立朝后有这种势力的存在。

但曹操做的太急了,等他发现袁熙在天平道中的声势超过自己时已经晚了,而且他手里已经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袁熙出身于袁氏,这本就是冀州士族下注的一方,虽然冀州士族暂时投靠了自己,但谁能说将来不会像黄巾起义一样翻脸?

于是种种考虑之下,曹操默认甚至暗示了颍川派借着打击曹植四友,开始对冀州士族动手之事,因为杨修等四友不是冀州人,以其为借口,也会让冀州士族麻痹大意。

中间崔琰为首的崔氏被抓时,曹操也觉得此举太急,怕太过刺激冀州士族,所以才下令将其放了出来,不然一个卞夫人如何劝得动他?

但曹操却是没有想到,杨修看明白了他的用意,知道这是温水煮青蛙,于是借着崔氏女郎被害之事,立刻勾连冀州士族起事,提前将矛盾激化爆发了。

但这些事情,其实到目前为止,也都在曹操的掌控料算之中,让曹操真正事态破防的,是晋军突破曹军防线,逼近邺城一事。

要知道,除去防守邺城的数万人,外围的曹军还有将近十万人,这是要比晋军数目多的,他们怎么过来的?

曹操此刻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晋军的谋士,其隐忍几个月打对攻,只怕就是为了今天的突袭准备的,而且这时间选的太好,城内城外一起发难,绝对是早有预谋!

曹操知道此时是生死关头,他强忍着头痛睁大眼睛,虽然眼前景物还是一片模糊,但他还是努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夏侯惇喝道:“来人,传令让所有城内将领出动,调集麾下兵士去四门防守!”

“把我甲胄拿来,我要亲登城头指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04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