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贪心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张昭此人虽然奉行的是投降政策,但另外一方面,他在某些事情也非常坚持,常常直言犯忌,所以当时甚是不讨孙权欢喜,所以到最后也不算是孙权最为信任那批心腹。

而这也让他无形躲过了一劫,投向晋国后,同时也渐渐看清楚了一些事情,虽然收敛了不少,但在鲁肃跟前,却是因为两人相熟,所以说话间并不怎么避忌,于是他对鲁肃道:“子敬啊,陛下做的,确实是千古一帝的格局,晋国的气象,将来也不是吴国所能跟得上半分的。”

“这样的天子,你真觉得他真的只靠面上的那些功夫吗?”

“那诸葛亮年纪轻轻,便当了丞相,将来公与退去,其便是陛下之下的第一人。”

“他可是申韩学派啊。”

鲁肃道:“申韩学派是法家没错,讲究法与术,但他对于儒家道家墨家,都不怎么排斥啊?”

“而且陛下也修了史书,这和申韩学派禁绝谈论君王之道,似乎是背道而驰啊?”

张昭叹道:“那是有个陛下压着他。”

“法家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易走极端,过于贪酷压抑人性,不仅容易举世皆敌,政令不行,更容易被小人利用来谋私结党,遇到圣人还好,但天下有几个圣人呢?”

“这一派的商鞅韩非子,下场又如何呢?”

“陛下选择了诸葛亮,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将来大晋注重实用,以工家技艺推动,以法家为纲,这是条全新的道路,也是之前王朝所未尝试过的。”

“子敬你若认不清这个点,自然也理解不了,为什么随着晋国一统天下,没有重新拿起前朝的三互法,却仍然采用调离士族官员,让其异地任职的做法了。”

鲁肃若有所思,“是不是说,陛下在实际操作上,用术代替了法,让其看上去不是那么引发冲突?”

“这官员调动,包括你我四人的提选,其实还是三互法的变通?”

张昭说道:“正是如此。”

“虽然陛下不喜臣子揣摩他的想法,但若认不准其内心所向,做臣子的也不好提出建议啊。”

鲁肃长出一口气,“相比子布,我还是太愚钝了。”

张昭摇头道:“不是愚钝,是太厚道了。”

“陛下需要子敬这种人,而我这样的,便有些讨人烦了。”

“但不管如何,我也不会后悔,晋国的路,比吴国要光明得多,谁能平定天下,谁就更高明。”

“孙仲谋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是时间还是天运都不站在他那一边,对此我也只能遥祭一杯,祝他一路走好了。”

“至于陛下,我其实是很佩服的是,他这些做法,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这尤为难得的。”

“但若是将来其做法偏离了初衷,我还是会开口的。”

袁熙不知道张昭鲁肃对自己的看法,他自认做的事情都是追随本心,虽然有的手段并不是那么上台面,但这些所有的做法如张昭所说,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给后世留下一条更宽的道路。

就像开拓关外,虽然筚路蓝缕,艰苦异常,但若找到合适的粮种,那边的黑土地,便是整个华夏最为适合种植的地方。

当然,拓荒是极为艰苦的事情,毕竟后世白山黑水之地,如今遍地沼泽,若不疏浚沟渠,开挖河道,开拓荒地的话,一切便无从谈起。

所以袁熙才对身处其上的东鲜卑采取拉拢同化的政策,投入蒸汽机械开荒拓边,让东鲜卑看到种植相对于放牧的优越性,从而在几代人的时间内,由游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

相比之下,他对于西鲜卑的柯比能的态度,就相对生硬得多,那边在后世属于外蒙古一带,即使放在已经工业化的后世,也是属于一块烂地,除了地下的矿产,根本无法开发农耕,过度放牧还会破坏影响并州等地的关内环境。

于是袁熙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引导,将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分出了一部分给西鲜卑,诱导其去进行和西域的贸易交往。

这等于是将部分丝绸之路贸易的丰厚利润让给了西鲜卑,引导他们的部族之人,从放牧转向贸易,同时其部族的分布,开始随着贸易路线迁移,向西沿着大漠,逐渐往中亚方向延伸。

而陆地上的长途贸易,需要大量的的青壮,这无形限制了西鲜卑的人口增长,袁熙曾经做过计算,若是丝绸之路再度兴盛,那东鲜卑现在的近百万部民,将会有一大半迁往中亚,留在北边草原上的部族,将会维持在二三十万人的规模,将来便好处理得多。

而西鲜卑迁移,也同时能够对中亚局势重新洗牌,比如因丝绸之路贸易兴盛起来,把持如今贸易绝大部分利润的粟特族,也会受到西鲜卑的冲击。

最后的结果,两边会互相吞并融合,粟特人的势力也会因此受到打压,面对背后有晋国支持下的西鲜卑,粟特势力会渐渐退往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势力再无法进入华夏。

粟特人后世从东亚到宋代,都扮演着相当活跃的角色,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当然,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便都是粟特人。

这种外来民族若是占据财富,必然会追求政权,其最终形式便是鸠占鹊巢,最终占据当地土地立国,这也是为什么其在历史上屡屡引起反乱,导致当地王朝衰败的原因。

袁熙有了后世的前车之鉴,自然不会让其重蹈覆辙,于是他便有目的引导西鲜卑和粟特人争斗,驱虎吞狼,让争斗的漩涡远离中原。

对此晋国需要付出的,便是贸易之路的部分利润,当然,这部分比例足够高,以至于并州的胡汉商族,听到消息后,纷纷寻找上书的渠道,想要让袁熙收回成命。

并州汉人商族找的是刺史高干,凶虎商族找的自然是去卑,因为人数日渐增多,两人无法,只得让去卑过来,带了足足好几马车的上表。

等几十名侍卫花了一个多时辰,才将上千竹简搬到了袁熙的书房外屋,足足塞满了两个屋子。

袁熙先让去卑坐下,又随手打开两个竹简,略略一扫后,便即放在一边。

他对去卑开口说话,却是没有直接进入正题,一旁做起居注的曹节赶紧跟着提笔。

“前岁子龙打下凉州大部,爱卿带领匈奴兵士奋勇争先,功莫大焉,让朕心甚慰。”

“但事后封赏,你却都推辞掉了,包括封王的名号,何必如此过谦?”

去卑苦笑道:“大王之子在并州尚且只是封侯,臣无开疆拓土之功,又岂敢喧宾夺主?”

“而且并州战事,臣下军士中胡汉杂糅,已经无分彼此,不能说都是匈奴之功。”

“而且很多匈奴兵士,已经开始留发易服,转向汉人了。”

“哦?”袁熙饶有兴味道:“朕说过一视同仁,虽然匈奴没有优待政策,但也没有低于汉人,为什么他们要改换门庭?”

去卑道:“话是如此,但谁都知道,将来考取官位,走上和汉人一样的道路,所上的蒙学义学,都是汉人文字。”

“这些都是汉人先生教授,很多匈奴人担心其是否因为匈奴人的身份藏私,甚或将来有所影响,这种情况下,匈奴女子也更倾向于嫁给汉人男子,此消彼长,匈奴男女比例失衡。”

“最初看到这点的匈奴男子,不知是从谁开始,出现了蓄积头发,改换汉人户口,之后仿效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并州匈奴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留发易服,如今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了。”

袁熙面色不动声色,心里却是有一丝得意,这些事情他早有耳闻,如今只是通过去卑的口再次印证。

民族融合,自然是向强者同化,至于保留传统的多样性什么的,袁熙才不在乎。

胡人的传统是传统,汉人的传统就不是传统了,千百年来,汉人的传统又失传了多少?

历史滚滚浪潮向前,不适合时代的迟早会被淘汰,后人只要将这些东西记录保存下来就够了,没有必要非要一个不拉全传承下去,要是将来人类走向海洋,走向太空,还能带着奇装异服,各色传统一个不拉吗?

他出声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再推一把。”

“留发易服之人,由国库补贴,减免三年税赋,一年劳役。”

去卑苦笑,陛下这何止是推一把,简直是将蒸汽机档位开到了最大啊。

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带着高干的表书来的,连忙从怀中拿出帛书交给袁熙。

袁熙展开看了,对去卑道:“并州晋阳商路,确实是得天独厚。”

“江淮一路的商货,至今有大半是经过晋阳的,关外贸易利润本就丰厚,如今分出不少给西鲜卑,也难怪他们会急眼。”

“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袁熙语气转冷,“当初打下并州,他们出力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他们很多人是拖了后腿的。”

“朕所依靠的,是幽州兵,高刺史和你手下的兵士。”

“开拓一地,论功行赏,他们等城破才开始站队,朕为何还要将这么多好处留给他们?”

“凭什么?”

“就凭他们观望到最后时刻,看南匈奴抵挡不住才起事?”

“就凭这个,他们也想独占晋阳商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7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