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国事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袁熙这边已经到了大殿,他坐上了冰冷的王座,同时环顾四周,发现宫殿很多地方都积尘了。

这让他颇为唏嘘,虽说蓟城是晋国都城,但这几年来,反而是呆的最少的。

他望下左边的文臣,沮授坐在首位,但气色并不好,知道其先前的上表并无虚言,应该也是到了年纪了。

前段时间,沮授给在邺城的袁熙上表,说身体日渐不济,请求袁熙近况寻找替代的人选。

袁熙接到信后犯了难,如今晋国是分左右两相,沮授因为资历和人脉,是排在诸葛亮前面的,所以他的接替者,按道理应该是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接下来的日子,需要坐镇邺城长安一线,恢复关中农业生产,同时保持对魏国攻势,除了他之外,别的官员都不具备诸葛亮的军事内政综合能力。

袁熙自然不会觉得这个时候沮授无病呻吟,应该确实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但蓟城的官员这些年多在中层,无一能够完全代替沮授的角色,对此袁熙也是犯了难。

经过多番思虑过后,袁熙发布了两道诏令,一是命令南昌的鲁肃张昭北上蓟城,在袁熙看来,江淮的江东出身官员不少,如今那边没有战事,这么多谋士太过浪费,有陆逊和张纮坐镇当地就足够了。

二是起复在蓟城义学教书的辛评,以及任用在黄县当了七八年县令的羊衜。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鲁肃张昭都是天下名士,但江东出身会让北地官员心中有些想法,于是原来身为袁谭属下的冀州派辛评羊衜,便成为了居中调和的缓冲,毕竟两人在袁绍旧部之中,还是相当有影响的。

沮授之后,其负责的事务接替人选,便由这四人之中选拔,亦或共同分摊,其中难免出现混乱,所以在这个过渡期内,袁熙便借着处理关外鲜卑的由头回蓟城坐镇大局,同时也是通过对付鲜卑的过程中,考察四个人的能力。

他在堂上坐着,看到沮授的脸色,便知道其已经很虚弱了,但公事当前也不好多问,便对众人道:“诸卿也听说了北部草原逐渐形成几个有威胁部族的事情。”

“朕以为先前的养蛊之法有欠考虑,这种养虎为患,坐山观虎斗的做法,迟早会被反噬,所以我想听说,诸位对草原将来局面发展的看法。”

文臣武将们都看向沮授,却发现其并没有开口的意思,便知道沮授这是留给其他人表现,不由都沉思起来。

按道理这种环节,文官应该先就大略发言,但前段时间袁熙选擢鲁肃四人,则让众官摸不清头脑,一时间都踌躇不已。

之所以如此,是众官当初都知道沮授身体不耐,有辞官之意,对于之后的人选,众人则是私下猜测过。

沮授之下,威望最高的,当是袁术从弟袁胤,其当初带领袁术族人投降,后来一直在蓟城为官,不论是背景关系还是威望能力,皆是有目共睹。

另外一个也姓袁,乃是出生于陈郡袁氏,虽然不是汝南袁氏,但却同样背景不低,其父乃是汉司徒袁滂,其和刘备有交,被刘备推举为秀才,后到袁术手下为官,在袁熙打下寿春时,也被一起俘虏。

后经袁胤举荐,一同到寿春任职,至今已经十余年,也是政绩斐然,且其敢于直言上谏,颇得袁熙赏识。

袁胤袁滂这些年的政绩,远超其他同侪,所以众人当初都以为将来的丞相人选,必定是从这两人之中选出。

结果袁熙将鲁肃四人调来,同时任命为幽州别驾之职,众人这才恍然,左右两相,是不可能在袁氏族人内选出了,怪不得陆逊身为陛下义弟,当初都没有成为丞相!

但想明白了这点,众人心里反而有了如释重负之感,因为这表明,袁熙起码当前并没有利用袁氏族人压制外姓的想法,这怕是看到曹操重用曹氏夏侯氏,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果后,做出慎重考量的结果。

而且袁熙将那么多名士官员调到蓟城,也给幽州官员吃了颗定心丸,因为之前一度有传言沸沸扬扬,说袁熙可能要将国都立在邺城,毕竟甄皇后都跟着过去了。

这也倒让幽州官员们心中有些想法,搞了半天自己这些人,是被放弃了吗?

如今众人看到袁熙重回蓟城,并将如此多的重要官员调过来,皆是心中松了口气,看来陛下的心思重点,还是在关外啊。

袁熙见众人都在苦苦思索,却抬眼看到袁滂不时抬头,面现纠结之色,便出声道:“曜卿,你是不是什么事情启奏?”

袁滂听了,稍稍犹豫一下,便开口道,“臣以为,先前陛下所做,有一事不妥!”

众人听了,皆是一惊,袁滂其实是类似于祢衡张昭那种直言不讳的角色,每次他发言,都能惹得众人心惊肉跳,如今这一开口,显然并不是什么寻常事情。

袁熙饶有兴味道:“朕听着。”

袁滂说道:“陛下以皇后坐镇邺城,以桥夫人坐镇寿春之举,乃是妇人干政,牝鸡司晨之误!”

此话一出,堂上众人齐齐眼前一黑,这是陛下刚一回来,你袁滂就来了个大的!

袁熙听了,不仅没有动怒,还面带笑意,出声道:“愿闻其详。”

后世的时候,袁熙就听过袁滂以直言闻名,其在魏国为官,对于曹操的屯田政策提出“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丝毫不怕触怒曹操,后来刘备去世,也因为刘备举荐过自己而不参加庆祝,属于有话直说的。

袁滂听了,便开始引经据典,从吕后干政,到窦室乱政,一直说到黄巾之乱后何后干政,导致董卓之祸,详详细细说了个遍,众人听得心神动荡,差点忘了是在讨论鲜卑之事了。

有人心中嘀咕,是不是因袁滂丞相之位落空,所以豁出去了?

袁熙自然不会这么想,他详细听完之后,对众官道:“曜卿直言不讳,乃是尔等表率,朕希望之后诸卿心里有想法,也能像他一样说出来。”

众人听了,连忙俯身回应,心道陛下这是同意袁滂的想法,还是故作姿态。

袁熙出声道:“曜卿以史为鉴,自然能看到妇人能力不足,干政所引起的大祸。”

“正好这件事情,是我也想向诸位解释的,今日便好好说说。”

“皇后和桥夫人那边,我的考量,是派陪都需要有人代表我坐镇,所以人选上面,我也费了一番思量。”

“能代表皇家的,除了我的后宫,其他人更不合适,如果选拔袁氏族人,那就是偏向宗族,如果是外姓,则会被怀疑是朋党坐大,怎么也不合适。”

“于是我想出的办法,就是启用后宫,只管杂务,不管钱和人事。”

“官员的擢选任命,她们无法干预,都需上书给我,也变相阻止了后宫外戚坐大。”

“而且诸位也应该知道,甄皇后族人多是从商,八百石以上的官员都很少,桥家更不用说了,两位夫人几乎是桥家最后的族人了。”

众官听了若有所思,原来陛下最初就想到了,所以有这种做法了?

袁熙出声道:“诸位都是承父母养育长大,自然也明白,母亲在成长的过程中负责的教养之责,有时候是要多余主外事的父亲的。”

“我当主持的用意,是让天下人都看到,女子需要用自己的双手的劳动和头脑的付出来证明自己,而不是靠依附男子获得特权。”

“我部分赞同曜卿的看法,但我认为女性不是不能从事政务,而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何控制,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

“当然,前车之鉴是一定要避免的,如今两位夫人,掌管的也只是私库,其花费也都是公事,这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干涉国事,只是我给了他们一个熟悉政事的平台而已。”

“毕竟这些年我所作所为,就是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万一皇帝不能处理政务了,这个国家,能够正常运行多少时间?”

“如果一天都支撑不住,显然说明这个国家太过依赖天子,在我看来,是有隐患的。”

“真正理想的国家,是天子即使不干涉政事,天下也够保持基本的运转,耕种,修路,制造,商贸,皆能一切如常。”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也希望将来需要我的时候,只是在祭祀和出兵这两件大事上。”

“我所做所为,皆是为了晋朝能成为不同于之前,能够吐故纳新,开创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未来之路,而这些需要我们君臣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让后宫做些力所能及,又不会影响大略的事情,也有助于给天下女子一个自立自强的表率,曜卿认为呢?”

袁滂沉思片刻,拜道:“陛下所言有理,臣受教了。”

袁熙点点头,“当然,若朕后宫有越线之举,朕希望所有的官员都能像曜卿一样,及时提醒于朕。”

众人听了,皆是出言领命,袁熙点了点头,“好了,接下来我便要听听诸位关于如何彻底根除鲜卑威胁的想法。”

“草原上出现的危险苗头,绝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掐灭,这便是我等守国门的意义所在。”

天色渐黑,曹节正陪着曹宪在厨房做菜,她见曹宪兴致勃地将油盐倒入锅中,忍不住道:“陛下要是不回来怎么办?”

“返回都城,按惯例要宴请官员吗?”

曹宪胸有成竹道:“不会的,相信我的直觉。”

话音未落,婢女就进来报说陛下回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0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