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分化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司马懿自然不知道,诸葛亮是少数知道袁熙全盘战略的人,在诸葛亮的角度看来,既然袁熙给了自己绝对的专断权,那就不止要站在攻打长安的角度上考虑,还要站在整个天下的立场上。

其实长安这一路,袁熙并没有准备速战速决,毕竟吃下的地盘需要重建,尤其是这些被曹魏荼毒过的地区尤其脆弱,若是占了之后不能妥善处理,反会在后勤和稳定上影响军事上的推进,欲速则不达。

并且诸葛亮也知道袁熙真正在意的,是北地鲜卑,所以他在邺城和易京留下了充足的兵士以防止意外,而攻打长安的战略,则是取决于曹魏遭受的压力大小。

同时这个战略,是将曹魏逼入益州,然而曹魏那边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孤注一掷从荆州南下,直接打灭汉南国,将整个荆益地区搅成一滩浑水。

这个可能性,是之前袁熙预估有所不足的,于是诸葛亮在发兵前和袁熙商议过后,便绕路到寿春,和陆逊商量了江淮方面的应对。

最后两人达成共识,诸葛亮照常出兵,陆逊派出文聘水军支援江陵防线驻守的魏延黄忠,看是否能将领撕开曹魏在麦城到南阳一带的防线。

诸葛亮走后,陆逊也将此事知会了汉南国那边,不过他倒是没有指望那边年幼的汉南王刘禅能帮上什么忙,毕竟在柴桑之战中汉南国打空了国力,没有个三五年根本无法再次发动战争了。

陆逊此举,只是让汉南那边知情后有所照应,而汉南国那边很快便传来消息,说关羽去平定南蛮了,抽不出身,但会派出数十艘战舰在汉水配合对曹魏施压。

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陆逊收到回信后,也是松了口气,袁熙并未让他本人参与这次的攻魏之战,而是让其想办法先平定交州,所以这次陆逊是晋国开府重臣中最为轻松的。

虽然作为晋国核心三谋士之一,他没有成为丞相,但江淮大都督的权力很大,治理的地盘也更多,这已经让陆逊有些焦头烂额了,所以这次远离兵事,倒反而是个解脱。

他望着身边尚还披麻戴孝的夫人刘氏,说道:“最近汉南那边没有兵事了,你要是想去探你那兄弟,倒是可以过去。”

刘氏听了,出声道:“等形势明了吧,如今两国关系未明,妾不想给夫君添麻烦。”

“而且这边叔父的遗孀临产,也需要妾照顾。”

陆绩被刺后,其遗孀张氏待产,陆逊彼时重新接任了陆氏家主,便让陆氏族人举族北迁,来到了寿春。

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做到他这种位置,不可能不顾虑身后之事,陆氏是大族不假,但越是大族,越有不少麻烦事。

陆氏因为曾经和孙氏作对,地位一直颇为微妙,而如今吴国灭亡,孙氏虽然势微,但吴氏等家族仍然地位超然,这些家族多少都曾和陆氏有些纠葛。

而陆逊得势后,陆氏这种大家族多少有子弟有横行跋扈的,这种地方官肯定是处理起来有顾虑,于是种种考虑之下,陆逊干脆让陆氏迁到寿春,亲自监督陆氏子弟行事,让他们有所收敛。

陆绩的遗孀此时已经有孕待产,刘氏正好过去照顾,陆逊明刘氏之意,叹道:“叔父他确实可惜了。”

刘氏出声道:“不幸中的万幸,叔父还有遗腹子,也是上天的垂怜吧。”

“就像先父以四旬多的年纪,还能生下子嗣一样,妾觉得,虽然有时候好人不长命,但上天对好人一定是有所补偿的。”

陆逊心道那可不一定,这些年来,自己可是看多了太多人死去,说到底也不过是士族大家有能力纳娶妻妾罢了,战场之上的兵士,又有多少人未曾成家便丧命断代的?

陆逊突然醒觉,自己不知不觉间,他想法的出发点,开始站在一般军士的角度上了,换做七八年前,他打仗只是为了赢,根本不会考虑兵士生死,甚至在江东缺兵饷时,纵容让兵士劫掠当地,但现在是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了。

自己是不知不觉间,受到义兄影响了吗?

陆逊不知道这种想法对自己将来有什么改变,但他隐隐约约觉得,自己那义兄走的道路,和以前的帝王完全不同,也许跟着他一直走下去,真的会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天下。

不过想到某个被关在寿春快三年的倒霉蛋,陆逊又忍不住苦笑起来,心道这人还真是背时啊,义兄不会把他已经忘了吧?

陆逊猜的没错,袁熙确实将寿春的事情几乎都抛到脑后了,因为他相信陆逊能够一力承担起来,而对于诸葛亮那边,他也很是放心,诸葛亮补足了荆州方向的缺漏,如今曹魏就像一只陷入蜘蛛网的虫子,被四面八方的蛛丝捆缚住了手脚,其越是挣扎,网就收的越紧。

袁熙知道三年之内,长安必然陷落,但今年打倒是没有必要,反而可能会让曹魏垂死挣扎,在此之前给他们留口气就好,毕竟北地这边,自己的几个行动,也到了关键时刻。

首先是高句丽和东鲜卑,皆是派了使团,先后来到了蓟城。

高句丽那边倒是早就谈的差不多了,只等袁熙册封名号,便会先以藩国形势并入晋国,之后如果是安置好了王公大臣,便会商议下一步的藩国变郡。

这肯定会让有些遗老遗少有所抵触,所以袁熙倒也没有强行推进,反而是东鲜卑派人过来,有些出乎袁熙的预料。

了解内情之后,袁熙才发现,原来是素利撑不住了。

东鲜卑的情况极为复杂,素利部落只是其中较大的一支,《魏书》载:“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涉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就是说素利的地盘上,有二十多个大小部落,其中素利是当初实力最大的一个姓氏,所以被诸位部族长推为单于大王,地位更类似于盟主,若有事情,非经盟议,是不能任意调动其他部落人员的。

而东鲜卑的问题,就是这些年素利部势力衰退,其他部落崛起,比如弥加阙机之外,槐头也是大有来头,比如宇文部首领宇文莫槐治理有方,已经成为了鲜卑四大部落之一,势力已经超过了素利,其在后世,便是隋唐有名的宇文世家的先祖。

除此之外,东鲜卑还有正在崛起的慕容部和段部,这些人随着势力崛起,话语权也日渐提高,也是素利极为头痛的问题。

鲜卑的部落联盟制,在这种情况下威望便尤为重要,柯比能便是通过恩惠收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戴,很多人都迁居去了中鲜卑,倒显得柯比能一家独大了,。

而留在东鲜卑这边的部落,都是不愿意离开鲜卑祖地鲜卑山和乌桓山的死硬派,后世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也最能坚持,彼时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很多汉人流民迁入东北,壮大了诸部,带来了中原技术,让东鲜卑诸部飞速发展,在五胡乱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此素利为首东鲜卑诸位首领自然毫不知情,不然他们可能会死硬坚持下去,不过目前在素利的视角来看,东鲜卑内忧外患齐至,人心惶惶,所以急于和晋国讲和。

东鲜卑内部现在是五六家势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无法选出像柯比能那样有绝对话语权的盟主,外部则是面临中鲜卑的吞并,以及投靠了晋国一众势力的觊觎,他们的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联手柯比能打造一个强大的鲜卑和中原对抗,二是干脆交换条件依附晋国,弄死柯比能后,再尽可能保留鲜卑的地盘。

这两种选择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最后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博弈后,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大,压过了前者。

而其中的道理极为简单,东鲜卑的首领,大部分都是最早的那几支传下来的,而柯比能却是不知道哪个小部落冒出来的低贱之人,要这下老牌贵族向柯比能低头,侮辱性不亚于跟给他们改姓。

于是在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心理驱动下,东鲜卑决定尝试和晋国接触,毕竟晋国这些年的发展都看在东鲜卑眼里,依附晋国,可是真有好处拿的。

对于这种态度,袁熙自然是非常欢迎的,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目的和鲜卑的底线之间,还有着相当宽的一道鸿沟。

袁熙真正要做的,是将鲜卑从文化到传统,再到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全面肢解,最终将其完全浸融入中原汉族。

他这种目的要是说出来,东鲜卑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袁熙现在只能一步步来。至于如何做,华夏历史上尚无十分成功的先例,很多外族最后都会归而复叛,所以袁熙必须要尝试一条新的道路。

他搜肠刮肚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后世相对比较成功的例子,虽然行事方法有些不厚道,也有些不人道,但在这个生存矛盾尖锐到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性的时代,倒是显得颇为合适。

早前他已经使用了第一招,派商队和东鲜卑通商,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向东鲜卑贵族售卖奢侈品,袁熙谓之经济渗透。

于是他对于东鲜卑派来的使节团,开始使用第二招了。

意识渗透,以及培植代理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2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