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同化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袁熙的做法,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找带路党。

他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对晋国和鲜卑人来说,尤其是东鲜卑一方来说,不是消灭谁,而是求同存异,寻找共存可能的过程。

事实上,这几百年来,鲜卑人一直都有一种声音,便是融合向汉人学习,乃至尝试融合的过程。

这是因为鲜卑部落,很多都是从匈奴分支和附庸中剥离出来,他们最初对抗的是西汉时期极为强盛的匈奴,为此他们使用的手段,一是武力强大自身,二是寻找宣称。

这段时期因为他们被匈奴压着打,所以他们必须要寻找一个能够在背后支持他们起源论的后盾,于是在翻找了他们并不多的残破历史记录后,鲜卑提出了几种论点。

一是他们起源于黄帝之孙颛顼,二是起源于东胡,三是源于北地逃亡的汉人,四是源自于东夷。

这几种说法,几乎都和华夏汉人有关系,而且都在华夏史书中找到根据,而最主流的说法,则是《史记索隐》记载:“鲜卑,东胡别种。”《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而东胡的起源,则是之前华夏史官有过论述的,一种认为源自伏羲氏后裔的东蒙豕韦,一种认为是箕子东赴朝鲜时留在东北的殷商遗民。

彼时相对于匈奴,弱小的鲜卑并不被强大的西汉所重视,自然也没有替他们脸上贴金的必要,于是汉朝史书中的说法,为鲜卑立国立朝提供依据的同时,也让鲜卑的起源文化和华夏深度绑定,以至于后世的鲜卑皇帝无一不是向中原汉化靠近,否则就成了数典忘祖了。

而东鲜卑这一支,是最为顽固的鲜卑山起源死硬派,这和东胡起源并不冲突,甚至是有所重合的。

而西鲜卑和中鲜卑,则因为靠近匈奴,和匈奴文化融合的更多,这也是东鲜卑看不起他们的原因之一,换言之,东鲜卑人是三部鲜卑之中,带路党最多的一支。

东鲜卑中,很多人都在寻求中原给他们一个名分,对此先前的中原王朝,其实是有所抵触的,毕竟中原正统的关中士族眼里,连江东都是蛮夷之地,更不用说关外胡人了。

而袁熙却是没有丝毫心理压力,且不说后世鲜卑人在基因学上证实和汉人有所关系,就是毫无关系,他也不在乎,毕竟华夏融合,是文化大融合促进血统融合的过程,而非后者,如果执着于血统,那反而是舍本逐末了。

并且后世鲜卑的基因研究结果也很有意思,其几个部族的主要人群,由东胡的C2b和汉人O3组成,比如慕容是甘肃的O3a2c1,宇文是山西的O3a2,尉迟是陕西的O3a1,反而赫连是内蒙古的J1。

至于东胡的基因,则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河北地区的燕国,和当下的幽州高度融合,所以说从历史渊源上来说,史书的记载可谓是反应了相当部分的历史真相。

华夏的历史记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大量的记述来证实,这和西方某些孤证就能确定的历史定论做法完全不同,就像袁熙寻找所谓的带路党,其实就是寻找那些有心归宗的鲜卑人,而不是学些后世西方通过金钱收买,发表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他深知用金钱收买的方法,只能找到见风使舵,毫无道德下限的人,如同曹操重才不重德的做法一样,最后这些人迟早会因为更大的利益背叛。

所以袁熙这次召见东鲜卑来的使团,发现其大多数都是德高望众的族老后,深知小恩小惠很难打动这些忠于部族的人,于是他果断祭出了大杀器。

蔡昭姬。

当然,还有袁熙本人。

蔡邕引修熹平石经,被天下士子称为座师,为彼时大儒之翘楚,加上诗书一道,其女蔡昭姬则是继承了他衣钵的唯一人选,自然是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实丝毫不输给蔡昭姬的,则是袁熙本人的背景。

除去袁熙亲手写的孔雀东南飞被评为天下长诗之冠,让天下同侪都诚心俯首之外,袁熙这一派的经学势力,才是真正可怕的。

后世汉末士族经学三大派系掌握着几乎所有的话语权,便是马融派系,建安派系,孔融派系。

蔡邕之前,汉末最著名的大儒便是融合了儒家经学体系大成的马融,他的学生派系几乎是这个时代名士的集大成者,最出名的便是卢植,其后是崔琰,郑玄,毛玠,华歆三龙。

而这一派除了华歆之外,几乎都在袁熙的袁氏这一系里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初袁隗那一支的影响,袁隗的夫人是马融的女儿,如今袁熙作为袁氏家主掌管的其中一支。

这也是为什么卢植会给袁绍当军师,崔琰背后的崔氏即使在曹操手下,也暗中投靠袁熙,以及三龙中的邴原管宁会投奔袁熙,这也是为什么扶风马氏出身的马超一直在左右逢源,幻想袁氏能给他留条后路。

说到底,这天下其实都是马融的徒子徒孙在抱团打架,汉末算起来,绝大部分时候,根本就是一群亲戚在争夺财产引起的大小战事。

孔融派系则是孔融,边让,杨修,祢衡,关系更是全都在袁熙这边,当然,大部分都是女眷的裙带关系。

袁熙背后靠着如此强大的士族经学舆论资源,加上底层的太平道,才是真正挖了曹魏的根,因为在所有的领域,他和曹魏都有直接竞争关系,并都压了曹魏不止一头。

曹魏的建安派系,包括蔡邕父女,建安七子,钟繇父子。

蔡邕本来是曹操宣称的老师,但随着蔡昭姬嫁给袁熙,曹魏那边捞不到一毫半点好处,建安七子此时尚且稚嫩,钟繇出名很晚,甚至他后世书法都是跟蔡昭姬学的,目前声名根本无法和卢植崔琰,杨修祢衡等人对抗。

袁氏的背景之深,以至于袁熙做了很多打压士族的事情,还能被天下士族视为正统的缘故,无他,背景太硬了。

袁熙心道什么叫话语权,这就叫话语权,自己和蔡昭姬的组合一站出来,天下人根本没有能与之对抗的,包括后世璀璨无比的建安派系都不够格,更何况此世建安派早就被袁熙挖了跟脚。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曹丕集中了大量的曹魏名士,也无法和袁熙对抗的缘故,袁熙在所有的舆论制高点,都占据着顶层生态位,这让曹魏怎么对抗?

这里面带来的好处,甚至可以比肩刘协在禅让台上喊出的那句话,也是为什么曹魏人心思变,东鲜卑也要跑过来商谈部族前景的原因,因为如今在大部分人心中,袁熙已经是真正天命所归了。

这也是袁熙觉得为什么中原争霸其实已经提前结束了的原因,武力和大义都站在自己一边,要不是因为自己花了大部分精力同化鲜卑,魏国还会死得更快。

如今他在宫中接见了诸位鲜卑族老,开门见山道:“东鲜卑的事情,朕已经早有耳闻,也知道诸位的想法和要求。”

“如果两边能谈好,我会以天子名义,承认东鲜卑为华夏一支,且为东胡正统,起源为商,重溯族根,正本清源。”

东鲜卑族老听了,皆是露出激动的神色,但也有少数清醒的,也出声道:“陛下英明,我等自是感激,但陛下应该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吧?”

“若超出了我等能力范围之外,亦或不为部族接受之事,我等也会很为难啊。”

袁熙淡淡道:“你指的,怕不是中鲜卑的事情吧?”

“诸位也知道,我向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柯比能主动入寇,我才被迫反击,否则我何须在蓟城费心竭力?”

“柯比能此人想要做什么,我也很清楚,他不就是想给鲜卑寻一个不同于汉人的起源,然后整合鲜卑,和汉人对抗吗?”

“且不说他这种做法是不是数典忘祖,但中原祖先有句话,天地万物都有本有末,连自己真正的祖宗都不敢承认,难道将来还能指望他行事会有底线吗?”

这一下说到了诸位族老的心坎里面,很多人纷纷站出来痛骂柯比能忘本,但袁熙知道,其实这些人最主要的理由,只是看不起柯比能的出身而已。

袁熙心中暗叹,自己当初最看不起的,其实就是凭借身份家世的无能之人,但偏偏自己这一路走来,很多时候还真是依靠家世成事的,要不是有袁隗袁绍这几层关系,自己哪会这么轻易走到今天?

就像那平民出身的柯比能一样,自己和其倒是颇为相似,如果出现在同一阵营的话,想必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但坏就坏在,对方的野心太大,直接威胁到了中原的存在,若是放任不管,将来的千万汉人,必将面对可怕的未来。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惨状出现,袁熙只能是防患于未来,将危险的征召掐死在襁褓中,这是两边的立场决定的,主体民族就要有保持主体民族的强势和领导力,放弃实力的优势,等于是将屠刀交到敌人手里。

想到这里,袁熙对堂下的族老们笑道:“鲜卑的歌舞很是有名,我也很喜欢。”

“我希望鲜卑将来能够融入汉人,大家一起在中原安居乐业,你们能够一直载歌载舞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4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