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争论

书名: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作者:光荣小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袁熙也没料到关羽说走就走,本来他还以为会和关羽拉扯一段时间直到过年,如今计划有变,他也不可能立刻返回寿春,于是和官员商量之下,便暂时坐镇南昌,对几年来的南昌官员政绩进行摸底。

当初长江以南的建设中心,他选择了南昌,而不是秣陵即后来的南京,是有着符合现实的考量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昌属于古时吴头楚尾之地,不仅占据鄱阳湖水路的重要位置,更是南接交趾,东连百越,秦时修建连通岭南的驰道存在至今,勾连着南北交通,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水陆两宜之地。

而如今的秣陵相比之下,位置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若是以后世吴国的地理位置而论,秣陵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但现在晋国占据整个江东,处于高速扩张时期,自然是离着边境越近的城市,越是重要性越高。

而如今秣陵处于江东腹地,相比之下南昌处于西南边陲,东安为岭南远港,自然更受到重视,而这种情况下,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秣陵的城池修建上,显然已经不是非常急迫的事情,如今的秣陵,适合扮演的角色,是发展经济和港口,作为江东的运输中转站而存在的。

而南昌作为边疆重镇的同时,负有向往扩张的义务,其最主要的方向,就是南下交州,一直将势力拓展到交趾,然后进入涨海,开拓从东安南下开始的海岸线和航线。

当然,交州的位置,同样是在汉南国的南边,所以汉南拓张版图,不可避免会和晋国有所交集,当然张紘为首的官员和甘宁自然也不会吃亏,他们倚仗晋国强大的后勤,蛮不讲理的从南昌水路急速往南扩张,速度比汉南国要快得多。

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两国尚未起冲突,但长此以往,吃亏的必然是汉南,其往东的路线全部被晋国截断,南边的莽荒林地路线相比晋国地域更加难走,如今转而向西南扩张的话,却又会被海拔越来越高的南中地区挡住。

徐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知道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晋国堵死在这极南蛮荒之地,等对方连外海航线都占据的话,汉南将只能和当地蛮人为伍,这里土地开发肥沃程度远不如中原,衰亡是迟早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徐庶如此急迫地想要魏国谈和,偏偏他敏锐地察觉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关羽。

关羽一直是坚定的反曹派,其这些年只要是打魏国,便是当仁不让全家上阵,徐庶也曾试探过关羽口风,发现关羽只要在刘禅身边,汉南国就绝对不可能和魏国谈和。

于是他通过刘禅的手,将关羽派了出去,想用关羽暂时拖住袁熙,自己则趁机在长沙串联官员,联名向刘禅上书施压,力求在关羽回来前生米做成熟饭。

徐庶想的倒是很好,但却没有猜到关羽回来的如此快,于是到了联名上表的日子,等官员们赫然发现关羽站在朝堂之上的时候,一个个都麻了。

这些年来,他们自然都知道关羽的态度,一时间谁也不敢开这个头,最后徐庶看了眼文官行列,方才有人带头站了出来。

出来的人却是孙乾,他的资格极老,刘备生前早的一批心腹班底,便是孙乾简雍,比糜竺资格还要老一些。

虽然有一段时期,糜竺地位要高于其他人,但随着徐州丢失,糜芳出走,朝堂间的势力也渐渐换成了荆益官员为主,糜竺便渐渐淡出,至刘备死后,便很少参与朝议了。

如今的文官之中,大致分为两派,一支是简雍孙乾为首的刘备旧部,一支是徐庶马良等为新崛起势力首的荆益派,平日这两派倒也相安无事,只在大事上面有所分歧,已经争论数月之久和魏国和谈停战,便是徐庶一派赞同,简雍一派多数反对,导致悬而未决。

然而这次身为秉中将军的孙乾一开口,却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他竟然是赞同和议的!

孙乾从如今汉南的赋税说起,再到征发劳役,兵士抽丁,最后到粮食收成,其认为这些方面,皆是有捉襟见肘之相,若不是晋国不断支援物资,只怕汉南经济早已经崩颓。

他认为,汉南如今是虚假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崩溃,若是还继续和魏国死磕下去,汉南国国力见底,那时候若发生变故,譬如晋国突然中断支援,汉南便会瞬间崩溃,出现粮荒骚乱,到时候不待魏国打来,汉南便有覆亡之危。

这番话说的极为严重,而且话中隐有所指,众人皆是听得明白,孙乾这是暗示有晋国乘人之危,渔翁得利的可能。

接着马良便站了出来,他身为侍中兼左将军掾,也是说和魏国这几年不停歇的对抗,导致军中损失甚大,如今人心不稳,也是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了。

这两人把基调定下,剩下的官员们也有有了底气,便都纷纷上表附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偷偷瞥向对面的军中将领,却见领头的关羽微微眯着眼睛,面上神色不动,完全看不出来在想什么。

百官轮番发言,足足说了两个时辰,才没有人再站出来,刘禅在座上听完,才转向关羽和徐庶,出声道:“朕想听听大将军和丞相的想法。”

徐庶看对面的关羽并没有开口的举动,便先等了片刻,才站出来道:“臣认为,刚才百官建言很有道理。”

“汉南已经没没有余力和魏国打下去了,眼下国力空虚,形同案板上的鱼肉,必须要考虑如何以生存为先,只要不能先于魏国崩溃。”

“先前房陵上庸通道,汉南已经让了出来,既然晋国取了,那其必可以两路并进,攻取汉中,我汉南也算仁至义尽了。”

“至于白帝城这一路,只要我们守好沿途水寨,魏国根本到不了长沙,而且来年晋军必然攻取汉中,夏侯惇只能回师防御成都,所以魏军也有退兵之意。”

“这种情势下,正是和谈的最佳机会,也能为我汉南争取最大的利益和空间。”

“所以臣以为,当立刻止息兵戈,和魏国和谈。”

他的话语,让在场众人频频点头,因为不论怎么想,这应该就是当前最优的选择了。

一众官员包括很多将领,都不自觉看向至今一言未发的关羽,心道如今朝堂之间已经达成共识,难道你一个大将军,还能站出来反对所有人不成?

刘禅见关羽还是不说话,只得又道:“大将军意下如何?”

他不可能饶过关羽,不仅因为关羽军中威望太高,迎娶关氏女郎,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更是刘备在临终前,说过刘禅见到关羽,要以父礼待之,这话汉南皆知,刘禅也不可能公然无视关羽。

这也是刘禅心里纠结之处,关羽和晋国的关系匪浅,这次更是去了南昌便即返回,是不是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关羽听到刘禅再次问话,在场所有人目光都投向自己,方才微睁眼睛,只这一瞬间眼中透出的精光,便让刘禅不自觉移开了视线。

关羽开口道:“这次臣去了南昌,和晋王见了一面,前后不过说了几十句话。”

“晋王说的话很简单,但是对羽很有触动。”

他将袁熙的话说了一遍,最后道:“为百姓生死奔波,不管晋王是个圣人,还是欺骗天下的奸雄,但能说出这句话来,已经是极为罕有。”

“倒退回十年前大哥在世时,他肯定是可以的,也可以身体力行做到,但放到如今天下,还有谁?”

众人听了,皆是沉默不语,脸色各色杂陈。

徐庶出声道:“臣等正是心怀先帝志向,才会先保全汉南国存续,不然若是国灭,又如何对得起先帝?”

关羽沉声道:“那关某倒要问问丞相,先帝在世时,曾说行事每与操反,方有彼时之成就,是为了什么?”

徐庶一滞,只得道:“时移世易,且曹操已死,今时不同以往,自然要权宜机变。”

关羽冷哼道:“那今日之魏国,仍然是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当初先帝讨伐魏国,不就是为了解民倒悬,光复汉室吗?”

徐庶终于是找了机会,立刻道:“我等就是为了光复汉室,才努力至今,想让季汉存续下去!”

“若季汉先亡,又谈何兴复汉室?”

关羽沉声道:“与曹魏把酒言和的季汉,还能算是延续了先帝遗志吗?”

“若能和这些宵小为伍,季汉即使存续,还能称为汉室吗?”

“季汉的精神,是先帝的惟贤惟德,还是与敌苟且?”

“我知道丞相忠心耿耿,为了季汉费心竭力,但我只想问一句,与先帝遗命背行,这季汉将来真的能让天下人信服吗?”

众人包括徐庶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刘禅涩声道:“那大将军意下如何?”

关羽沉声道:“正如丞相所说,魏国汉中被威胁,夏侯惇必然急着回防成都,所以他们比我们退兵的欲望更加迫切。”

“现在是他们急着和谈,而不是我们,有可能他们已经在打算撤军了,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羽请领三千兵马,突袭白帝城,魏国虚实,一试便知。”

“我季汉的未来需要亲手争取,不需要假手于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766s